斯坦福课程:打工人就是要争取自己的职场权力(二)
原创
昨天说到,不能让自己一直呆在职场生态位的最底下一栏,也就是说要求“上进”,不能佛系,也不能躺那儿等着被领导看见。
然后我收到两位读者反馈,一位说自己在业务能力上已经精进到了专家级别,外加还有写作特长,但为什么还是处于最底端。
另一位是老板,她说谁在做事谁在玩心机,其实大家都看得到。但她也说了,一个组织的用人风格取决于领导的喜好。
我想起一个笑话,说小白在公司买了个水族箱,养了几只透明小虾。领导戴上眼镜兴致勃勃看了半天,问小白:养了什么?小白说:虾呀。领导脸色一沉,转身进办公室了。小白急了,认真地说:“真是虾呀,这都看不出来吗?”
但有时候,领导是真“虾”,看不见干活的人,或者更愿意看见拍马屁的人。
曾经有位行业大佬,精明强悍,成就骄人,但身边总围绕着几个特别会来事儿,业务能力平平的人,大佬坦言:我也知道做事不能靠他们,但有这么几个人还是蛮享受的。
当然我们读《权力进化论》,并不是想进化成领导的鞍前马后,但奈何有的领导“虾”呀,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能见度。
能见度如果提高呢?第一就是不要谦虚!不要谦虚!不要谦虚!
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冒充者综合征”,是说有的人即使已经很成功、很优秀了,但还是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名不符实”,因为这种心态,这些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喜欢弱化自己的优势,强调自己的不足。
这样一来,你弱化的就是自己的权力。因为如果自己都不展示出自己值得更好的位置,别人也会看低你,要等待别人的“慧眼”,基本不可能。
如何改变呢?回想自己的自我介绍版本,看看有多少消极描述?看看能否增加积极视角?
提高能见度的第二步,就是展现自己。
不是展现友好热情,而是展现能力和野心。
普林斯顿大学做过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很多文化环境下,人们都会用“热情”和“能力”这两种维度评判他人,但一般认为这两个维度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你越是热情,越是让人怀疑你的能力。
而哈佛商学院的研究结论更扎心,他们让人读书评,结果是大家觉得给出负面评价的人更聪明、更有能力、更专业。所以很多人写文章为了博眼球,总是要故意唱反调,原来也是有心理学基础的。
说回争取自己的职场权力,就是要展现专业能力和适度的野心。不论目前是处在生态位的最低档,还是已经有了自己的团队。话说带团队更要展现自信和权威感,否则难以服众嘛。
站在领导的角度,人家也需要你脱颖而出,首先把锋芒从那个麻袋里露出来。我有个闺蜜,是世界500强的国企高管,她有次感慨说,有个下属来找她,怎么这次升职没有自己?她说:你要让我知道,你对这个职位有想法啊!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站在做事人的角度,钟叔河先生也说他曾经劝过想进出版社的朋友:你说你会写文章,那你要写啊,写完拿出去发表啊,你不写不发,别人怎么知道你会写文章呢?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是很好的职场教学片。
第三步是进阶玩法,要打破常规去赢得机会。
书里举了个例子。
说作者在斯坦福大学有个女学生,想出席一个高规格的晚宴,拓展自己的人脉。但晚宴是邀请制的,绝对不会邀请像她这样没有名气的女学生。女生想起自己有次给《福布斯》杂志供稿的经历,就给晚宴主办方发邮件说自己是《福布斯》杂志的撰稿人,没提学生身份,直接问能不能参加晚宴。对方竟然真的给了她两个晚宴场次让她选择。她可真是高段位的“心机婊”,特意等了48小时才回复,说自己周五没空,只能参加周六那场。
这是还没有进入职场的小姑娘。至于职场的老鸟们,作者更鼓励大家去打破常规。书中有一段话很有启发性:
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一个组织中,所谓“常规”,本就是向着规则制定者,向着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倾斜的。既然是这样,那我们还为什么非要遵照这些把我们自己放在劣势的规则下去做事呢?如果你把自己困在那些对你不利的社会期待和规则中其实就是在向前途黯淡、机会渺茫的不公的命运低头。
扫清了为自己争取职场权力的心理障碍,接下来书中介绍了怎样通过建立“高权力姿态”、建立个人品牌和建立更广的社交关系网络三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职场权力。
待续。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