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12
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舜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后,乘坐着天子的车去见自己得父亲瞽叟,他在父亲面前依旧表现的很恭敬,遵循着做儿子的规距,礼仪。
他封弟弟象为一个地方的首领。舜的儿子商均也没有良好的品德,舜于是将禹提拔起来准备接替自己的位置。过了十七年舜逝世了,禹为舜举办完三年的丧礼后,他便避让商均,准备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他,就像当初舜避让尧的儿子一样。
各部落的首领都去朝拜禹,于是禹回来承继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他们都得到了封地,依此来供奉,祭祀,祖先。他们穿的衣服和所使用的音乐都没有发生改变。
他们去朝见禹帝,禹也不把他们当做臣子看待,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谦让和不敢专权。
自皇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皇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自黄帝到舜,禹,他们虽然同属一姓,但都采用了不同的名称来命名自己的部落,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做出的不同成绩和贡献。黄帝用的是有熊,颛顼帝用的是高阳,喾帝用的是高辛,尧帝用的是陶唐,舜帝用的是有虞。
禹帝是夏的始祖因此他的后代用了姒姓来表明他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契是商的始祖,他的姓氏是子,弃是周的始祖,他的姓氏是姬。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皇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常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于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优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说:那些做学问都人都引用五帝说过的话,但是五帝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但是自从《尚书》中单独对尧的记载以来;不同流派的学者对于黄帝的记载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那些教书得人也是很难说清楚的。
孔子对弟子宰予问题的回答《五帝德》和《帝氏系》,儒者并不会外传。我多次到过西边的崆峒,到过北边的涿鹿,到过东边的大海,乘船渡过长江和淮河。
我所到达的地方,那些年老的长者都在称赞黄帝,尧,舜等人的功绩,他们本地的风气和其他地方确实不同。总得来说,都和古文中记载的都差不多。
我看《春秋》、《国语》,这些书中所记载的《五帝德》、《帝系姓》的章节都和事实相差不大,只是学习者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罢了。
《书》的记载是有所残缺的,书中记载丢失的部分往往从其他书中可以看到。不是喜欢阅读学习,进行深入思考的人,是很难知道其中所传达意思的,这些道理也很难和那些见识浅薄的,思想浅陋的人说清楚。
我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将那些文字优美,记载真实的事情拿出来作为本纪的开篇。
对于个人而言,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更应当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样自己才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开阔自身的眼界,让自己在未来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更多竞争力的人。
对于企业而言,储备人才不仅仅要关注其外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内在的品德,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承担起相应的重任,从而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从而帮助自己走的更快更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