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喜剧,莫非真要“后继无人”? 关于冒险高手的真相

知识点一:国产喜剧,莫非真要“后继无人”?

1. 喜剧行业为什么难出人才

首先,喜剧不是一个演员的事,而是一个产业链。

其次,创作喜剧的难度很高。

2. 如何培养源源不断的喜剧人才

首先,喜剧人的培养,在于人才培养机制。

再者,可以参考相声人才的培养机制:

第一,得设置一点专业技能上的门槛。

第二,演员需要有持续上台表演的机会。

第三,行业内部得有大师,而且越多越好。

现在国内数得上号的喜剧团队,也就那么几个。有赵本山的赵家班,也就是《乡村爱情》里的一众二人转演员;还有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旗下是云鹤九霄这一批相声演员;再有就是以沈腾、马丽为代表的开心麻花团队,以及当初从爱笑会议室走出来的大潘、乔杉这一批演员。再看喜剧综艺,估计很多人也有这个感受,就是很多喜剧综艺上的演员好像都是同一拨人,而且很多段子听起来也很相像。即使是这些成熟的团队,能确保每个作品都好笑吗?也未必。

喜剧这一行,出人才为什么这么难呢?

首先,喜剧不是一个演员的事,而是一个产业链。演员的上游是剧本,下游是观众。除了少数创作能力很强的演员之外,多数人都需要先遇到好的喜剧剧本,然后才有机会成为好的喜剧演员。而创作喜剧这个事,难度很大。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彼得·奥图尔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是,死亡很容易,喜剧很难。再加上写喜剧本身是有风险的。你看,悲剧没把观众弄哭,没人骂你。但是,喜剧没把观众逗笑,你就等着被吐槽吧。

难度高,风险大,这就导致写喜剧剧本的人少。这个工作链的初始端就供应不足,后续自然很难激发出好的喜剧演员。

喜剧演员的难,还体现在另外一点。当然,这只是个未经验证的说法,但听起来多少有点道理。说的是,喜剧演员更容易抑郁。比如,金·凯瑞、罗宾·威廉姆斯,还有演过憨豆先生的罗恩·阿特金森,据说都受到过抑郁症的困扰。卓别林以前还说过一个笑话,说他有一次去看医生,想治好自己的抑郁症。医生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一场小丑的演出,让小丑把你逗笑。卓别林说,恐怕不行,因为我就是那个小丑。

喜剧演员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情绪波动太大,上一秒在后台紧张地背台词,下一秒就要上台逗人笑。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平时总以幽默的形象示人,导致别人误认为他们很快乐,也就很难察觉他们承受的压力。还有人说,这因为喜剧演员很难被逗笑,就像魔术师看魔术表演一样,他们并不会觉得多惊奇。同样,喜剧演员很难被逗笑,也就很少体会笑的快乐。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喜剧行业怎么确保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呢?假如依靠演员的个人努力,希望这里面涌现出第二个周星驰,第二个陈佩斯,这个概率就太不可控了。喜剧人的培养,需要整个行业来完成。说白了,关键不在于人,而在于人才培养机制。

喜剧综艺之所以难做,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喜剧是一个高度依赖演员和编剧的行业。国内最主流的两个喜剧形式是,相声和小品。为什么是这两种?因为这两种喜剧形式背后,各自都有或者曾经有过相当强悍的团队。

比如,赵本山在沈阳建立的“赵家班”,人家不仅是在积累演员,更是在搜集散落在东北民间的二人转本子,以及各式各样的表演风格。有这个内容积累,才有宋小宝、小沈阳、王小利,这一批演员的出现。

再比如,德云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专业相声团体之一。除了积累内容之外,按照阎鹤祥的说法,德云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甄别人群中的下一个郭德纲。

之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说的是新东方出身的喜剧演员似乎特别多。比如,今年获得综艺《喜人奇妙夜》最佳喜剧编剧奖的刘旸,之前就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再比如,很多活跃在短视频平台,并且被很多观众认为很幽默的网红,像罗永浩、罗翔都曾经在新东方任职过。据说,新东方会要求每个老师讲课都准备逐字稿,甚至连用来活跃气氛的幽默素材也要写进稿件里。你看,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系统的职业训练。

再看国外的喜剧行业,欧美和日韩的喜剧人供应相对充分。前段时间媒体“影视产业观察”还专门做了分析,背后的原因,也是他们有一套成熟的产业机制。

比如,很多欧美国家开设了喜剧讲习班和研讨会,有相应的喜剧写作、表演、业务经营等各方面的系统指导。同时,喜剧俱乐部本身也会提供大量的表演场地和演出机会。像美国知名喜剧综艺《周六夜现场》中的很多演员,就是从美国芝加哥的The Second City和洛杉矶的The Groundlings这两家俱乐部走出来的。

再比如,在日本,进入演艺经纪公司开设的培训所是成为搞笑艺人最主流的方式。比如,日本知名的艺人经纪公司吉本兴业,在日本娱乐圈内拥有巨大影响力,据说旗下的搞笑艺人占据日本综艺的79%以上,甚至还有“无吉本,不综艺”的说法。他们就设有专门的培训所来培养新的搞笑艺人。同时,日本还会举办大量的搞笑比赛。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漫才大赛M-1,不仅奖金高达1000万日元,而且进入决赛的演员一般都能一战成名。

再比如,韩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三大无线电视台KBS、MBC、SBS都会定期举办“喜剧人(Gagman)选拔赛”,获奖者的演员会和电视台签约成为旗下的艺人。而且韩国的喜剧综艺数量相当庞大,像《搞笑演唱会》《寻笑人》《喜剧大联盟》等,成为很多喜剧演员成名的舞台。

喜剧要发展,就需要依赖庞大的演员和编剧队伍,一旦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就会在短时间内消耗完所有的喜剧演员和他们的作品。

怎么才能算是有完善的培养机制呢?

第一个是,得设置一点专业技能上的门槛。之前,郭德纲在《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里就说,相声演员有四个基本功,分别是说、学、逗、唱,哪一样想做好都不容易。阎鹤祥在采访中也提到,脱口秀这种喜剧形式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门槛过低。这跟当年的相声是一样的,一旦有热度,参与的人数就会变多。但是,当整体水平向下拉的时候,就会拉动整体行业的水平趋中,这就不容易出现好的作品。说白了,就是一个行业的水平,是由内部所有人的整体水平决定的。

第二个是,演员需要有持续上台表演的机会。真正好的喜剧演员,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打磨出了自己人性当中那些可爱跟智慧的样子。比如,德云社为什么对相声这个行业来说很重要?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原来行业的运行机制。原来一个人想要走相声这条路,得靠自己摸爬滚打,找门道、拜师、学艺等等,偶然性很强,但德云社就设立了相对清晰的选拔制。再比如,他提到很多德云社演员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们有长期的大量舞台实践机会。

第三个是,行业内部得有大师,而且越多越好。你看,为什么德云社通常不招女相声演员呢?倒不是因为相声不适合女演员,而是这个行业很少有女性大师,没有标杆。这就意味着,针对女演员的教材和培养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打磨出来。说白了,大师就是一个行业的参照体系。

过去我们说喜剧,那定义太复杂了。比如,鲁迅说的是,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陈佩斯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即兴戏剧大师约翰斯通说,悲剧是高姿态的个体被驱逐,而喜剧是一个人输了姿态,且不值得同情。关于喜剧的定义还有很多。

只是选取了一个角度,说了说喜剧行业的人才机制。从中我们也能获得一个视角,观察一个行业时,就像看足球一样,不仅要看到前面的队员,更要看到人才后面的系统。这个系统,也许才是决定行业水平的关键。

知识点二:关于冒险高手的真相

1. 一些高手会莫名其妙地在某一刻,突然变成一个生瓜蛋子,然后在寻死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2. 高手失误的第一个原因是,人的心智有个悖论,在危险面前,方法和态度,二者天然是矛盾的。

3. 高手失误的第二个原因是,选择性忽略。促使他们选择正确答案的,不是理性,而是情绪。

4. 在极限挑战面前,管理知识靠的不是头脑,而是流程。不要高估自己的临场反应,也不要低估环境的复杂性。

首先,最重要的真相是,高手同样会失误。而且有时越是高手,越有可能犯低级错误。民间有句老话叫,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时候,一些高手居然会犯很愚蠢的错误。愚蠢到什么程度?

比如,有个美国陆军军官,叫詹姆斯·加巴。加巴算是个训练有素的军人。在1997年9月6日,加巴去参加峡谷漂流。结果木筏撞到一块石头,加巴就被甩了出去,掉在了河里。然后加巴的向导就伸手想把加巴拉上来。按说这要换一般人,肯定赶紧抓住向导的手啊。但是,这个加巴却淡定且面带微笑地摆了摆手,拒绝了向导的帮助。他觉得掉水里根本不叫事,这要是再用别人帮忙就太丢人了。结果,加巴就这么沿着河流漂啊漂,然后卡在一块巨石下面,淹死了。后来加巴所在的部队官方还出了一份报告,在死因这一项有句话写的是,加巴显然没把这当回事。

再比如,有个攀岩专家叫林恩·希尔,1989年5月,希尔参加一场针对攀岩初学者的活动。来的都是新人,希尔这样的高手加入,纯属是为了给新人秀一把。攀登的过程很顺利,但结果在下降的时候,希尔的绳索突然松开。万幸,希尔掉下来的时候落在了一棵树上,才捡回一条命。之后希尔复盘,发现居然是绳索上的绳结只系了一半,因为她当时在跟别人聊天。没错,一个攀岩高手,居然因为聊天忘了系紧绳子。

再比如,曾经有三个登山老手,在出发之前,这几个人就查了一下天气预报,显示天气不错,适合登山。但问题是,这是前一天发出的天气预报,是昨天预报的今天,不是今天当天的预报。而且他们心里很清楚,高山上天气多变,应该再看一眼今天的最新预报。但是,这三个人愣是没看,就这么直接出发了。结果爬到一半突然变天,电闪雷鸣,其中一个人被雷电击穿了手臂。好在营救来得及时,伤员才活了下来。

再比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最著名的摔跤手力道山。这算是身经百战了,不管是打人还是抗打击,都很有经验。在1963年的12月8日,力道山在酒吧里和一个小混混起争执。三下五除二,力道山就把小混混制服,按在墙上。没成想小混混拔出一把刀,刺了力道山一刀。按说这要换了一般人,肯定马上去医院。但是力道山没有,他先是赶跑了小混混,然后就开始坐下喝酒,喝够之后才去医院。而且在治疗期间,他每天继续喝酒,继续暴饮暴食,结果在一周后,力道山因为伤口严重感染去世,那一年他才39岁。

再比如,波兰大力士阿图尔·沃尔恰克,他自己的力气已经大到能一拳打死人。阿图尔很清楚这点,他也知道其他大力士也有这个实力。但是,他偏偏去参加了扇耳光大赛。没错,就是对扇耳光的比赛。结果在2021年的一场比赛中,阿图尔被对手击倒,大脑严重受损,送到医院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再强调一句,阿图尔是个职业的大力士,他很清楚人的一巴掌力量可以大到什么程度。而且根据之前的数据,56位参加扇耳光大赛的人,有44位脑震荡,比例将近80%。但还是有很多像阿图尔一样经验丰富的人,坚持参加扇耳光比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借用一句网上的流行语,这些高手全都莫名其妙地在某一刻,突然变成了个生瓜蛋子,然后在寻死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高手为什么也会犯低级错误呢?

第一,人的心智有个悖论,在危险面前,方法和态度,二者天然是矛盾的。

面对危险的时候,需要两个东西。一是态度,你得对危险足够重视,该如履薄冰的时候就得如履薄冰。二是方法,也就是具体的行动策略,比如攀岩的时候,怎么发力,怎么做好事前准备,等等。

但问题是,这两个东西之间天然就有矛盾。你越是有方法,就越容易失去态度。说白了,越是高手,越容易轻视风险。更麻烦的是,这个状态完全是人的本能反应,即使再危险的事,你经历多了也会觉得没什么,你的情绪很难像新人一样,达到一个敬畏、担忧,然后小心翼翼的状态。

高手的心里其实早就有正确答案。但是促使他们选择正确答案的,不是他们的理性,而是他们的情绪。需要在冷静的基础上,有适量的紧张、兴奋、害怕、担心,这些复杂的情绪组合在一起,冒险运动的高手才能处在最佳状态,才能把知道的方法全都发挥出来。

但矛盾的地方就在于,很多高手对危险就是紧张不起来。训练有素的加巴不觉得自己会被一条小河淹死。攀岩高手希尔没想过自己居然会忘了系绳子。力道山觉得自己摔跤日本第一,不可能死在一个小混混手里。但最终这些全都发生了。借用冈萨雷斯的观点,这就是属于高手的悖论,一旦方法到位,情绪反而不到位了。

高手失误的第二个原因是,选择性忽略。人们在面对未知时,会事先想象出一幅图景,并且在未来的实际情况里,我们只会注意那些符合想象的部分,并且忽略不符合想象的部分。

比如,张三今天要去极限潜水,在出发之前,张三就开始想象,这一天一定会特别美好。有碧蓝的海水,有翱翔的海鸥,自己的潜水也很顺利。然后出发时,海水确实很美,海鸥确实也在,张三一看,这不跟我想的一模一样吗?到这步,张三大概率会顺理成章地认为,潜水的过程也一定和他想象得一样顺利。

但问题是,海鸥和潜水是两码事,看见海鸥并不意味着潜水一定顺利。而且海水的温度可能和张三预计的不符,当天还可能有很多跟想象不符的情况,但这些都可能被张三忽略。

这个选择性忽略的情况,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二个因素。高手和普通人都可能受它的影响。

具体应该怎么解决呢?目前人们的普遍方法是,把一切都写进流程里,做好极其详尽的预案,并且把每一个动作都严格写进手册。

没错,在这种极限挑战面前,管理知识靠的不是头脑,而是流程。

这和很多大公司的做法是一样的,一旦一件事、一个系统复杂到一个程度,那么知识存在的最佳方式就是流程。当然,遇到之前没出现过的突发情况另说。在多数情况下,流程起码能提供一个把事做成的底线。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咱们就不展开了。

这就是一个提醒,都不要高估自己的临场反应,也不要低估环境的复杂性。假如你正在做什么高难度的事,尤其是要一直做这些高难度的事。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799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