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
2009年9月的一个意外机会,得幸观瞻了包公墓。现场看到的简短文字介绍和自己从百家讲坛中了解到的包公墓的曲折变迁历程,使我的心灵颇受触动,觉得有必要把所了解的写下来。不想,已经过去快3年了,依然没有写出只言片语,近日终于下定了决心,追加查询了一些资料,形成了以下文字:
包公即包拯,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授龙图阁直学士、历任开封知府、权御史中丞、任枢密副使等职。包公断案的故事民间不绝于耳,不再赘述,这里仅就包公墓的变迁,拾掇了一些资料,和大家共享。
包拯是合肥人的骄傲,在包河公园的南部建有包公墓园。包公墓园全称包孝肃公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葬有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包公葬于合肥,其去世300年后,在他的墓旁添了一位邻居,叫张得胜。张跟着朱元璋起来造元朝的反,英勇作战,壮烈牺牲。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追封张为蔡国公,重修坟墓,给古老而孤寂的包公墓增添几分景色,引来更多游人。800年后,包公墓又添一位邻居——清代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人称李中堂、李文忠公的李鸿章。李鸿章也是在官位上去世的,墓的规格很高、很气派,慈禧老佛爷、光绪皇帝都写了祭文刻在高大的龟驮碑上。这样一华里之内,长眠了包孝肃公、张蔡公、李文忠公三位历史名人,英灵荟萃,“一里三公,”名噪一时,成为庐州合肥的独特人文景观。
张蔡公靠近包孝肃公有偶然性,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李鸿章不一样,李早在读书的时候,便和老师、同学们共同祭扫过包公墓,心灵里铭刻着包公精神的烙印;李衣锦还乡时,慷慨捐出资,重建了包公祠,大殿里还有他亲笔撰写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碑。李与包公地位相当,胆识不低,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包公做到的,他看得到却做不到。他死后又偏偏埋葬在包公的身边,耐人寻味。有位游客就曾用对联形式把包公与李鸿章作了一个对比:“大节堂堂包孝肃,小心翼翼李鸿章”
1958年,到处刮起一股挖墓风,李鸿章墓首当其冲,毁于一旦。同年,这里修一条通向某厂区的铁路,张蔡公墓又复在铁轨之下,一里三公,已失其二,只有包公墓又回到过去那样茕茕孑立的凄风苦雨之中。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尽管包公墓是1956年省政府明令公布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期也在劫难逃。“扫四旧”中,包公墓坟头被挖掉,地宫顶部被打开,里面黑洞洞的一池清水,掘墓人什么也没捞着,墓中空空如也,于是各种议论又出现了。有人传说:包公一生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得罪了许多皇亲国戚、贪官污吏,他想到死后定会有人前来翻尸倒骨报仇泄恨,因此交代家人,做七口同样棺材,七支同样送葬队伍,从合肥七座城门同时出棺。包公真身谁也不知葬在哪里,大兴集的包公墓是假的……这些故事越传越玄,给包公墓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引起人们的无限的向往和期待。
1973年,合肥一家钢铁厂为建一座石灰窑,要把位于厂内的包公墓搬走,这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件荒唐事了。安徽省、市文物部门和包氏后裔参与了清理、挖掘。清理包氏宗族墓,主攻方向自然是寻找包公墓,但在清理中发现,在当年大兴集黄泥坎包公墓园中,大大小小有10多个墓,埋在主墓位置的是一个大墓。几百年来,包氏后代代代祭祀的也是这座主墓,但这座主墓其实是包公夫人董氏之墓,也就是说,包氏后人这么多年来祭祀包公时磕头都磕错了地方。包公墓到底在什么位置?包氏后人无人知情,包氏宗谱未留一字,发掘人员自然也是一筹莫展。就在这时,家住黄泥坎附近一位名叫夏广宏的守墓老人却突然出现,指点出包公墓的准确位置。原来,包公墓在建造后曾多次遭受破坏,其中最大的兵火是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占领庐州。金兵灭辽、灭北宋,对辽、宋贵族的坟墓都大肆发掘,妄图摧毁他们的统治权威,掠夺墓中的财宝,包公墓的被破坏也是他们野蛮行径又一次的表演。包公墓被破坏后,包公子孙无力原地恢复,便将包公棺骨、墓志连同被砸烂的董氏墓志一起埋在附近一个土坑中。南宋重修时,包公墓既不是原葬墓,也不是迁葬墓,而是张冠李戴,把董氏墓确认为包公墓。于是,包公墓才变得如此扑朔迷离!但是,守墓人把真实情况代代口传,历八百年准确无误,中外罕见。包公墓尚包括妻、子媳、孙子、孙媳等11人的墓,实际上是包氏宗族墓葬群。发掘人员做了11个小木头匣子,殓装了11人的遗骨,并送到家住合肥的包公第34代包尊元家。
包公和家人的遗骨无处安葬,包尊元心里着急。这年冬天,他和包公第33代孙包义夕在一块合计,选定了包公的第35代孙、家住大包村、为人忠厚、被人称为聋子的包先正,委托他将老祖宗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于是,包先正趁到城里拉饲料的机会,将遗骨匣藏在饲料袋里运回故土,还从百货店购了11个坛子用来装置遗骨,一天深夜,大雪纷扬,一行人潜上龙山,将包公遗骨偷偷地埋了。为了不被头头发现,包公墓只隆起不足二尺,还没有旁边老百姓的墓高。当偷葬包公遗骨的一行人离开山坡时,大雪已慢慢覆盖了这座新坟,随后又覆盖了人们的足迹。好像天地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1980年,改革开放之后,安徽省委书记批示,把包公遗骨迁安到合肥包河公园。清明节前一天,合肥龙山市举行了隆重的迁安仪式,有关领导、专家和包氏后人都纷纷到场,从龙山上挖出11个坛子。当时负责安迁办公室工作的张林,抱着装包公遗骨的坛子看来看去也找不到任何一点遗骨。张林忙将坛子交给同事程如峰看,当时程如峰的脸刷地一下就白了。颇有心计的程如峰当即将张林找到一边,两人定下对策:把包公遗骨丢失的事隐瞒下来,秘而不宣。有人要问一定要问:11个坛子是包先正埋藏的,为什么不找包先正问问呢?原来包先正早已去世,且未向子孙作一点交待。包先正为什么没将遗骨装到坛子里掩埋,而用其它方式掩埋,且埋在何处?这成了一个永远难解的谜团。
程如峰从龙山返回合肥后,当夜辗转难眠。他觉得,找不到包公遗骨,这件事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且不论隐瞒事实是欺骗世人,空墓无骨也对不起让世人尊敬的老包。程如峰突然想到了一件事:1973年,发掘包公墓时,因包公和董氏的墓志铭放在一处,为了鉴别这个墓的遗骨是包公还是董氏遗骨,操办者特地挑选了34块骨头,寄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做鉴定。当时的鉴定结论是:宋朝,男性,40岁以上。据此确定为包公遗骨。想到这件事,程如峰激动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天一亮,就找到了当时搞清理工作的文物专家,所幸这些遗骨竟原封未动,连当年的邮寄盒子都还被扔在文物部门的一个橱柜顶上,上面落满了灰尘。只是因邮运搬迁,有块头骨裂成了两块,变成了35块。程如峰如获至宝,赶紧把这些遗骨带回家中,藏到了自己的收藏柜中。包公的遗骨在程如峰家放了两年多,最后待包河公园的包公墓兴建好后,方移到墓中的金丝楠木棺材里。于是,使合肥市耸立的包公墓成为真正存有遗骨的包公墓,龙山上埋藏的包公遗骨虽未找到,但也应算是包公墓,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河南省巩义市包公墓,实际上就是一个假墓了。
包公的后代是怎么繁衍下来的?包公生前有两位夫人,原配张氏,续妻董氏。包公长子包幺意死得较早,未能留后。包家香火得以延续的则是次子包绶,而包绶既不是张氏所生,又不是董氏所生,而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赔嫁丫头孙氏所生。有关记载所言:包绶是包公60岁与丫环孙氏媾合而成。这件事竟然发生在铁面无私的包公身上,确实令人吃惊不已。
令人奇怪的是,发于浙江的包氏一脉,出了一个世界闻名的船王包玉刚。他们留存下来的家谱和埋在包公墓的家谱一字不差。原因是包氏这支血脉的祖先,当年被皇上任命到浙江去做官,大概刚到地方,南宋五朝就灭亡了。这些人沦为百姓,以商为主,不仅躲过了这场恶运,就连家谱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浙江出土的家谱和包公墓里的家谱,可以说是1000年来发生的家谱流传奇迹。
包公墓兴建950年来,风雨不断,可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安宁、气派;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的重视,包老爷可以含笑九泉了,但愿从此永远平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