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对话 : 全科医生手记》作者: 胡冰霜
内容简介:
一部融合科普性与趣味性、兼具心理学与哲学意味的医学散文。
一位满怀仁心的资深医者对几十年行医生涯的回望与省思。
感冒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胆结石、肠梗阻、胰腺炎、便秘、血尿、荨麻疹、慢性带状疱疹、瘢痕体质、酒精中毒、狂犬病……每一种疾病背后都藏着特殊的故事。
精神病院里心灵手巧的优雅女士、富有托尔斯泰式尊严的酒鬼、带着神经性皮炎走四方的美丽医生、蛇群缠腰的“拉奥孔”婆婆、在遥远国度救死扶伤的基督徒……每个人都携带着欢乐、苦痛的生命印记。
那些或神奇、或感人、或伤痛、或遗憾的经历,会启发我们重新看待疾病与身心的关系、看待身体与心灵的关系,珍惜自己与他人独一无二的感受与经验,活出自在、快乐、健康!
全书以真实的病例和鲜活的故事贯穿始终,作者从一位全科医生、心理学者的视角观察、解读疾病与患者身心之关系,厘清大众对诸多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读者既能收获医学常识与专业知识,也能窥见包罗万象的人生故事,读来温暖愉悦又令人思索。
作者简介:
胡冰霜,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国从事全科医学的学习与实践,并担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著有《变态心理学》《儿童智商》《诗意书画》等,译有《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等。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换个角度看生病。作者视觉很独特,格局不错,用词细腻,句子的语感也不错,有几个讲精神分裂的随笔写得挺惊人。看完颇有感触,又拍了一本寄给久未联系的旧人,他的父亲有精神疾病,这本书或许对他看待与父亲的关系有些微帮助
# 一个好医生除了医术高明,还要有幽默感哦,胡老师写得太有趣了,大智慧都在故事里闪闪发光,看得太有滋味了。很喜欢!
# 这位先从业精神科,后来做全科医生的作者,很多时候的经验传达像中医里的平衡理论。比如谈过敏症那篇所说“过敏反应的目标器官可以转换,神经性皮炎来的时候,哮喘则不出现。人体也有个动量守恒的法则。”想起以前我有个同学经常中耳炎发作,就是我们俗称的“走火”,她的大夫给的建议说,你如果能得上脚气病,那就不会再犯“中耳炎了。”一个通理。在阿尔兹海默这篇题记里,她写道“生命的任何状态都有意义,抑郁,焦虑,强迫,恐惧都有其价值。比如阿尔兹海默(老年失智)能让人不惧怕死亡的痛苦和恐惧。”多篇在探讨心理波动对病体的波段影响。本来我还挺怕这书的题目如此严肃,有点不敢打开。结果一点不吓人作者是掌灯人,文笔娓娓素朴,也有见识眼界达成判断,全科的视角高度,也来自多年综合素质调和,再反哺出的智慧盐系给养。
# 恰好在医院呆了一天,读完了这本书,触动 感动
贰:
那些治愈我们的病
评《与病对话》
真的非常喜欢本书中《后记》的标题,于是将其“盗用”作为我书评的标题,想来作者胡冰霜老师肯定能原谅我。是啊,从表面上看是我们通过医学的治疗和我们身体的抵抗力驱赶走病魔、治愈了身体;但从生病过程中对身体的重新认识到病愈后重新对生活的感悟,我们更可以说是病治愈了我们生活中的缺陷,它让我们回归自我注重身体健康,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带着残缺的身体再出发。如果说每次去过一次葬礼灵魂就能经历一次洗礼,那么每生一次病身体都能经历一次锤炼,所以不夸张地说,那些治愈我们的病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与病对话》是全科医生胡冰霜老师从医以来经历的一些治病的故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身体》《路上》《人间》,第一部分是作者将身体上的一些疾病当做描述对象展开的故事,第二部分是胡老师作为医生出诊的经历,第三部分则是她治愈身边人的病的故事,就我看来这三个部分的文章并没有明显的区分,都是一些作者治愈病人身上的病,同时从治病过程得到的一些人生感悟。如果你担心医生的故事会像他们开的药方单子难懂的话,我必须纠正一下你的错误认识:在这本书中,你完全可以放松下来去品读胡老师的治病故事,这些故事非常通俗易懂,就像唠家常那样,没有什么专业的医学词汇和复杂的故事设定,顺着作者的思路你就可以轻松读完,并且还能得到作者在治病过程中的感悟和治病之后的心得。
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快速地完成,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在一些常见病如中暑、食物中毒等方面,我们在阅读完作者讲述的故事之后,便可以在生活中形成一些常识性的准备,而不至于事到临头慌了手脚。还有针对一些心理疾病,并非完全靠药物才能治疗好病人,有时候病人的情绪以及看待心理疾病的态度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高兴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第一良药。生病乃至死亡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思考范畴,在与作者一同经历她的治病过程中,读者同样可以共同思考关于人生的大哉问。
一般来说,在读书之前的买书都会奔着一个目标去,或者是了解一个话题,或者解决自己的一个思考,我在看这本《与病对话》之前的预期是了解面对病症我们应有的一种态度,当自己生病时如何更好地坦然面对。阅读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阅读的终点还收获很多:关于日常生活的医学常识,关于医生治病背后的各种艰辛,如何更好地看待病与死,如何更坦然地迎接生活挑战,等等。
叁:
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只要一生病,总是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其实我自己就是这种人,是不是听起来就觉得很可恶。因为我从小身体不好,总是小病不断,害怕了打针吃药,所以有的时候特别抵触检查结果,我宁愿不去检查也不愿面对我的真实病情。
最近几年里,身边有亲戚得了癌症,虽然积极去化疗,但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就离开了人世。痛心之余,也让自己是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感想。午夜梦回,我会想:如果我有一天也要离开了,我会怎样的心境,除了害怕,遗憾,还会有什么其他情绪?那个可怕的病魔真的会那么强大吗?它可以摧毁我们的身体还有精神世界吗?是的,它很强势。摧毁你的身体之前已经让你的精神世界崩塌了。
遇到《与病对话》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特别的及时,书里的很多事例让我对自己有了信心。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到底什么原因让一个肝硬化病人不吃药不看病可以愉悦的生活到80多岁?让我们走进胡冰霜医生的这本手记,在她的行医路途里看见自己,看见希望。
胡医生一开始是精神科医生,后来成了全科医生,辗转各地行医助人。她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自己这么多年来遇到的病例以及解决方案,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科普体验。这本书没有枯燥的医学理论和难懂的药学理论,而是加入了身边真实的事例,越读越有兴趣。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完成,分别是身体、路上、人间。
她在精神科的那几年里,她主张用艺术来治疗,借助绘画诗歌的形式来让病人自由表达,让人全心倾注,从而缓解焦虑。
结核杆菌竟能让人重获生的意义,因为抗结核药里有一定抗抑郁的作用,改变情绪。
麻醉科医生体检的时候尿潜血,害怕自己是尿毒症,后来找同学去询问,同学让她肾穿刺,用激素。她去专家门诊找到一位自己的老师也是门诊的老教授,教授说,就算免疫有问题,目前也没有药物治疗的必要,千万不要乱吃药,继续观察。后来这位医生继续在岗位勤恳工作,虽然她的指标还是不正常,但是根本不影响她的身体。
朋友的父亲昏迷不醒,原来是缺了水分。
同学的母亲老年痴呆,因为老年生活太孤单,不去运动。
朋友的儿子脖子上突然出现了肿块,是上呼吸道感染还是淋巴瘤?经过抗炎输液后,自行恢复了。
黄原教授与肝硬化相伴50年,不吃药,依然精神奕奕的活到80多岁。
王老师、彼得医生、洛夏医生,这些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在各自岗位有独特丰富的经验,都让作者敬佩。
作者详细记录了这些让她有所思所想的病例,也让她自己对药物的信仰三起三落。用药物真的可以拯救人的身体,但是人的自身强大,乐观更重要。上面所写的黄原教授,读书、写字、画画、访友、办事。他以艺术家的眼光看淡滚滚红尘。他自己买菜做饭,自制豆豉、腐乳、豆瓣酱,他鼓励大家学习国画、书法。
胡医生在后记里也说:年复一年,我目睹无数生命因信心、勇敢、宽阔而得以继续,故对个体康复力、生命力的景仰连绵不绝。
我们身体的自愈能力也很强,不能单纯的依靠药物来治疗。人生短短数十载,得了病都会怕,但是事已至此何不愉快的度过生命里这些屈指可数的日子呢。我看到一句话说,只有对活都怕的人才会对死恐惧。的确是,能乐观面对生活的人,怎么会害怕死亡呢?
找到你喜欢的爱好,并且去认真生活,无条件相信你的身体,他和你一样,都会积极的去面对病魔。
曾经听病友大姐讲过一个故事,她的大学老师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被确诊为胃癌,当时就切除了四分之一胃,老师很快就恢复了上班。五十多岁的时候去旅游遇到事故,全车只有四个人幸存,她是其中一个,但是因为她有糖尿病,手上的伤口愈合不了,没有人敢给她一直缝合,老师找到了她当医生的一个学生给她治疗,每天忍着害怕坐车的恐惧去医院复健。现在老师六十多岁了,依然精神很棒,还给孩子带小孩儿。这个真实的事情里,我很佩服这个老太太,她勇敢,坚强,她给自己的生命里谱写出动人的色彩。
希望我们都能振作起来,爱生活,爱美好,虽然不能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