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汇报的发言稿
本文原创于2008-02-29 16:38:10,首发于人民网强国博客。
教育部专家来走访,准备汇报发言稿,结果没用上,自己精心准备的,不能浪费,在博客上发出来,作为纪念。
尊敬的兰院长、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具体负责院报编辑的工作,我们《淮阴师范学院报》创刊于1985年6月27日,初名《淮阴师专报》,月刊,4开4版,1990年改为双旬刊,仍然用5号字排版,1997年改名为《淮阴师范学院报》,4刊4版,6号字排版。目前,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教学科研版,三版是校园生活版,四版为文艺副刊,到昨天为止共出版298期报纸,再过一个月,我们将迎来300期华诞。总结我从事11年的校报编辑生涯,我自拟了一副对联,不妥的地方请兰院长、同仁们批评。
佳期三百字字句句点点滴滴抄沙拣金
作嫁数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再谱华章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师生的热心帮助下,院报坚持以报道教学工作为中心,服务教学,为教学改革鼓劲与服务。
我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及时报道教学改革经验成果
报道的形式有消息、通讯、言论、新闻图片等。重要教学活动都开设专栏:从“迎评特别报道”到“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他山之石”到“评建在线”;从“科研快递”到“同题话吧”,每一个栏目都凝聚着为教学改革服务的汗水。
二、挖掘教学资源,推出教学群像
从全国优秀教师孙智宏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董正超,从院级教学标兵周桂峰到优秀学生标兵冯慧侠,都能在报纸上找到他们的足迹。
三、开采校友富矿,提升报纸内涵
建校近50年来,我校培养了一大批放彩基层服务农村的优秀人才,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十分注重这方面的挖掘。还记得校友祝世宁的团队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消息的当天,院报记者林琳就电话采访了他,并撰写出人物通讯;还记得十六大、十七大代表杨延梁到学校来宣讲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本报记者集体采访他的新闻上了《中国教育报》;还记得支援西部的於亮,本报记者用QQ形式采访了他,撰写了“人在西部”。“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是我的不成熟的经验。
四、利用德育资源,开辟《总理风范》
作为伟人周恩来家乡的第一所本科院校,院报十分注重发挥“全党楷模”的教育作用,充分挖掘地方德育资源,除了不定期推出深度报道《周恩来精神盛传的地方》《用周恩来精神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等内容外,开辟“总理风范”栏目(目前已推出148期),精选伟人周恩来的确嘉言懿行,教育和感染师生。
五、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记者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一届届学生的稿件多数是粗糙的,披沙拣金不断地把“宝贝”控出来、淘出来是要下一番工夫的。我通过开讲座,周五例会,值班改稿制度培养学生。每年都要招聘记者,这些人有热情,然而新闻写作能力差,我对他们进行培训,把他们引入新闻这一诱人的领域。中文系2002届学生王辉,由于在院报记者的历练,考入广西师大新闻学硕士、博士,现在仍与我保持联系。物理系2004届的徐昌政因为在院报的培养,被淮海晚报聘为新闻摄影记者;文通学院2007届的李加美在校期间在各类报纸发表新闻作品300余篇,现在淮阴区吴城镇做村官,现在仍经常在我的博客留言,汇报他的最新成绩。
记者招来之后,我们采取每周五例会制度,对上一期报纸进行点评,重点作者介绍经验,对下一期选题策划,同学们把这一例会称为“院报沙龙”。
值班改稿制度,也是我摸索出来的。因为我规定值班时必须带一篇新闻作品来,面批让他有压力,并仔细琢磨修改的不同之处。
每次在学校内,听到一声张老师好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每年记者节都有许多记者给我发来祝福,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