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文明: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作者: 蕾切尔·劳丹

。。原作名: Cuisine & Empire: Cooking in World History

。。ISBN: 9787513931137

。。文件格式:epub

。。内容简介。。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作者简介。。

作者 蕾切尔•劳丹(Rachel Laudan),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和科学哲学博士,先后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夏威夷大学任教,曾在墨尔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访学。之后移居墨西哥,将研究转向食物的历史和政治。现居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撰写的著作有The Food of Paradise: Exploring Hawaii's Culinary Heritage等,与人合编的著作有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译者 杨宁,山东大学史学学士,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史学硕士,译有《世界史前史》《创客运动》《ADD人生整理术》等作品。

。。精彩短评。。

#

大历史背景下的美食演变脉络梳理。最后几页写得尤其好。

#

不是美食书,是烹饪科技发展史,全球传播与碰撞。从庞杂的历史文献中,边边角角地梳理出这样一条脉络清晰、完整的观点来,实属难得。茶、咖啡、巧克力之于宗教等这样的横向比较与角度不断刷新我的认知。从本书可以引发出更多的全球化思考来。但求能把我写饿!

#

以全球为舞台,以帝国为视角,跨越山海和帝国的边界,把握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带你透过稀松平常的饮食习惯看清食物引发的政治想象。

#

从食物看世界史,古代不同食物(高等/低等饮食)代表的不同道德观、社会秩序。食物是不公正最显著的象征。谷物和热带饮食根茎作为主食的长期地位形成。资料丰富,解说古代烹饪的等级性、祭祀性、道德性。新烹饪技术、宗教传播、国家层面的推广、商人贸易,饮食的全球交流融合发展到近代形成新的食物观,自由主义、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学下的中等饮食的扩张,现代思潮下美食的发展更多样。

#

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不但展现了中国元朝的皇帝从帝国各地搜集珍稀美味的行为,而且用一种熟练的饮食政治学的手法,展现了他们如何提升自身的饮食哲学和技艺,从而使饮食成为被征服地区和民族的一种自我表达。这部作品的前两卷列出了多种膳食饮品的食谱,第三卷针对可能存在危险、来自不同“风土”的珍馐异馔,分别介绍了它们各自的营养价值。 在 95 则食谱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 27 则汤煎的做法。作为蒙古饮食的核心内容,这些汤有的非常稀,有的则浓稠成块状。基本的食谱都是这样写的: 1.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即将一只羊腿剁碎,通常是羊肉,但 有时也会用一些野味,如麻鹬、天鹅、野狼、雪豹等,一同熬成汤,滤 净,入滚水熬软,滤净,切碎。 2. 加蔬菜、草果等食物增稠,将水熬成汤汁。 3. 下事件肉。 4. 以盐、芫荽叶和葱(可自选)调味。 传统的蒙古风味膳食习惯用鹰嘴豆、去皮大麦或大麦做增稠剂。有时为了给汤汁增加一些波斯风味,也会用香米或鹰嘴豆,加肉桂、葫芦巴籽、番红花、姜黄根粉、阿魏、玫瑰油或黑胡椒调味,最后加一点酒醋提味。 如果是汉人风味的饮食,则用小麦面粉做的饺子或者糯米粉、米粉条增稠,加入萝卜、大白菜和山药,以生姜、陈皮、酱油和豆瓣酱调味。

引自 第四章 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饮食 149

#

    有一段时间了,网上比较流行这么一句话,“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读时不由会心一笑,看来烧烤的魅力众所周知无人能抵挡啊。此语虽为调侃,却也可见饮食对生活的重要性。

        其实烧烤这种烹饪方法并非当下的发明,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掌握了,史诗《伊利亚特》就对其进行过“生动地描述”。“大火熊熊燃烧,之后火焰逐渐变弱,最终变成一堆灼热的余烬。人们把肉串好,撒上圣盐,在余烬上支起架子烤起来,直到烤得香气四溢,肉变成棕色,便和用精美的篮子呈上来的大麦面包一起,供武士享用。”活脱脱就是如今烧烤的描述,读来仿佛能看到即将烤好的肉串正呲呲地滴着油,不禁让人垂涎。不仅如此,几千年前的人类还掌握有很多其他烹饪技术,什么蒸、煮、焖、腌,发酵、风干、脱水等统统都会,可见古人在吃上可没少下精力。

        那么,人类是从何时开始学会烹饪的呢?“按照哈佛大学人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的观点,早在差不多200万年前,随着直立人的出现,食物就已经开始被烹制了。”此种观点虽受到“其他人类学家”的怀疑,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即“远在农耕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就已经越过了临界点,不再以生食为生,从此成了会做饭的动物。”开启了烹饪之路。学会烹制后,人类可以从定量食物中吸取的更多能量,“并将更多的能量输送给大脑”,“人类不断提升智力,掌握了更多的烹制方法”,创造出不同的烹饪方法。像“干热”和“湿热”,“利用日晒为水果、蔬菜和小块的肉脱水,利用明火烤肉,在滚烫的灰烬中焖烤肉类和根茎类食物”等属于“干热”,“湿热烹饪法则是对生的配料进行蒸煮”,容器有“编织细密的篮子或者葫芦形容器、竹筒、皮囊”,“壁上涂了一层黏土的坑”、“内壁贴上石头的小坑”等。而后逐渐发展,出现了陶器铁器等专职于烹饪的容器。细看之下,人类的烹饪方法正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前进的,从这种角度来看,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烹饪史。蕾切尔•劳丹的《美食与文明》正是以这种视角写就的,上述有关烧烤和“干热”“湿热”的文字正是来自于本书中的描述。

        《美食与文明》是汗青堂丛书的新晋成员。作品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地理方位为纬,经纬分明地介绍了约公元前2万年的史前文明至公元2000年的当下时代的人类饮食的出现、传播和演变。涵盖了整个人类饮食文明的发展历程,知识点异常多。

        写作本书源起于作者在《天堂的食物:探索夏威夷的饮食遗产》中对夏威夷岛上三种不同烹饪方法的描述,在这次描述中,作者“猛然意识到这段历史与农家食物的缓慢发展、逐渐精致化,最终演化为高级烹饪的过程是非常不相称的”,因为“夏威夷的各种美食并不是岛上自然世界的恩赐”,而是3世纪到5世纪的波利尼西亚人,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的盎格鲁人,19世纪晚期的东亚人带来的饮食方式。于是作者萌生了一个想法,“世界各地的饮食都是通过这种(夏威夷岛上的饮食方式来源)相似的长途转移塑造出来的”。作者“开始一段寻访食物世界史的征程”,最终有了本书的出版。

        写作本书,作者想要突出和强调的是“烹饪术在国家间的转移”,“烹饪和饮食哲学,而不是炊事人员手中的原材料”,以期“讲述一个连贯易懂的故事”,申明“烹饪术的发展史也理应得到应有的对待,而不仅仅是被看作农业史的小跟班”的目的。整部作品,作者想要解答的问题是“在过去的5000年里烹饪是如何演变的?”为解答这个问题,作者用八章的篇幅“通过追踪六个主要饮食流派的发展脉络来回答”,分别为“南亚和东亚的佛教饮食”“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饮食”“欧洲和美洲的基督教饮食”“欧洲北部的近代饮食”“近代饮食中的中等饮食”和“现代饮食”。

        如今,我们选购面包时,总会倾向于在白面包与全麦面包之间选择后者,因为它富含更多的膳食纤维,对人体健康有益,殊不知在早些时候,白面包和全麦面包的地位是相互对调的。“由于制作白面粉需要筛掉大量的麸皮,直到19世纪,只有非常富有的人才能吃到白面包。”而“大多数面包的色泽较为暗沉,外形扁平,通常由一种或多种硬谷物制成,如大麦、小麦、燕麦,后来还有黑麦,而且经常会混合一些豆类和富含淀粉的坚果,如栗子或橡果。”这分明就是今天白面包与杂食面包的区别,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地位悬殊,当下的今天,杂食面包终于可以俯视白面包了。白面包和杂食面包地位的转换也体现了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被摒弃的饮食哲学也未必会被人们遗忘:通常它们萦绕在人们的记忆中,直到几个世纪后,作为对现有主流饮食的批判以及改革的出发点而被重新发现”的观点。

        以上仅是《美食与文明》一书的部分内容,书中尚有许多与之相似甚至更有趣的内容,像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食物,如大米、小米、玉米等,是如何成为人类的主食的,又是为何能成为人类的主食;今天耳熟能详的各种菜系是如何得来的,它们经历过怎样的演变?如今的各个国家不同的饮食方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这些都能在本书中了解到。

        这是一部全球食物食用史,也是一部以烹饪方法为主线的食物演变史传播史,更是一本以食物和烹饪方式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史。若你喜欢美食,若你对食物的历史颇感兴趣,这本《美食与文明》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是朋朋,关注我,每天遇见好书 。。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820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