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下的秋

说到秋天,可写得东西多,可写的范围,可以说是无尽的秋,也是无尽的秋思。

秋天的天高且远,晴时清澈到只要看着它,就觉得透底的那种蓝,让人心情无由得舒畅,阴时也不反感,总时不时有点小雨造访,立马将几日的燥气怠尽;

秋天的花,有种将尽荼蘼的绝美,也因为少所以精,总有种意犹未尽,看不够的隽永感;

秋天的叶落,更为壮观,那种铺天盖地色彩的绚烂,给了秋日一个最盛大的舞台;

秋天的果和丰收,让秋更丰硕更厚重;

还有就是秋处在了一年鼎盛时期走向萧条的过渡阶段,那种落差让人产生的悲秋感,也更深度挖掘了人内心世界中最荒凉和暗淡之处,所以无论从哪个侧面写,更容易出彩。

但名家笔下的秋是如何的呢,试着找了两篇,盘点一番。

读鲁迅的《秋夜》是因为朱广权在与董宇辉做访谈时爆的一个梗“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原文是这样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说不出读这段文字时的感受,说笑时,一株枣树,还有一株枣树的,但细品还是有种很茫然,很惶恐,看不前路的感觉。

也搜索过先生写这篇《秋月》时的时代背景,资料上讲《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也有几段特有深度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 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 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 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 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 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 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 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 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 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 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 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 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 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 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 没有的。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首次发表于1934年8月17日。这篇散文通过对北平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色的深深眷恋和对秋天独特韵味的感悟。文章不仅展现了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态度。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821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