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 | 笔墨之间如何修心?

书写这个单元,我从二王的王献之,讲到宋四家的黄庭坚、米芾,你也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特点。他们之间,尽管有所差异,但总体上还都可以叫做入世的书法,也就是书家始终还始终在万丈红尘里打滚。

而今天我要讲的弘一法师,在我看来,他的字是典型的出世的书法。怎么理解出世二字,出世的书法又是怎么写出来的?是这一讲的重点。

弘一体

出生于清末的弘一法师(1880-1942),俗家名叫李叔同,“弘一”,是他的法号。说到弘一法师,很多人可能知道他是近代中国的文艺先驱,曾经东渡日本学西方音乐、绘画和戏剧。

那首著名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词是他填的。他还是中国话剧开先河的人物,演过《茶花女》。他也擅长绘画,漫画大家丰子恺是他的得意弟子。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尽管出家之后,弘一法师无意于世俗的声名,但他的字,却被称为“弘一体”。你懂的,在书法界,能被后人称作“某某体”的,都是很厉害的书家。我先上个图,让你对“弘一体”有个印象。

这幅清冷瘦削的《华严经句》,就是典型的弘一体。怎么样?这样的字体,是不是很独特?

我自己也尝试临习过“弘一体”,什么感觉呢?觉得很难临。因为我自己习惯了临二王、苏轼、米芾、赵孟頫,以前学到的笔法,在临“弘一体”的时候,好像派不上用场了,感觉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就拿楷书里最简单的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来说,开头是怎么起笔,中间怎么运笔,末端怎么收笔,都有一个基本法则。不同的书法家,尽管风格不同,但是基本的笔法动作还是相近的。

例如,生活的“生”字,我给你放了一组五张图片,前四张分别是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写的。他们之间,有所差别,但共性也很明显。再看最后一个,是弘一法师写的。和前四个相比,差别实在太大了。

出世间法

你可能想起来,弘一法师年轻的时候,是学西方艺术的,他是不是不熟悉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

你要这么想,就想简单了。弘一法师出家之前的字,可不是这样的。

我要请你看看这几幅字。

一幅隶书四条屏,这是20岁时候的李叔同写的。笔势开张,左右舒展,落款的名号是断肠词人李惜霜。你一看就会觉得这幅隶书法度严谨,很符合我们一般审美所说的“好看”。

再看一幅魏碑体风格的五言对联“青史竹如意,红颜金叵罗”,用笔如刀,顿挫方折,整体流畅自然,很有魏碑神韵,这出自25岁风华正茂,潇洒不羁的李叔同。可见,中国书法的笔法功力,他是完全得心应手的。

但你再看出自58岁弘一法师之手的五言对联——“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跟前两幅相比,完全不像同一个人写的。在书法史上,前后风格反差这么大的,也是罕见。

在弘一法师这里,书法的审美似乎存在两个世界。他出家之前的书法,是可以用世间审美标准来评判的,但出家后形成的“弘一体”,要站在出世的角度来看。

删繁就简

弘一法师出家修行,选择的是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律宗”。出家后他过着严苛的持律守戒的生活,是世人眼中的“苦行僧”。他过着极其简单清苦的修行生活,只留一点生活必须,其他尽量舍离。他吃的素食主要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信徒们想供养一些香菇、豆腐之类,他统统谢绝。

就艺术而言,以前他所擅长的种种,从戏剧、音乐到绘画,都放下了,只留了书法,因为他要借助书写佛经来弘扬佛法。书法,是他修行律宗的方便法门。我们在前面的课里,讲过笔法的八面用锋,变化万千。

但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这都是尘世间的种种繁华,应当舍弃。于是他把一切的书写笔法动作,简化、简化、再简化。最后只剩下构成文字的必须,不能再简了,再简就不成字了。

你可以这么想象一下,比如欧体、颜体楷书,你把它想象成一个人,这个人要严格持戒了,戒哪些呢?弘一法师戒了起笔、收笔的各种动作,戒了提按轻重粗细的对比等等。

种种戒完之后,还剩下什么呢?就只剩最最基本的线条和点。“弘一体”的特点,就是只留存作为一个文字的“必需品”——单纯的线和点的组合。凡是有助于书法走向丰富的,在他这里都完全淡化。

你可以再看看“所以”的“所”字,王羲之和米芾笔下的“所”,用笔如刀,铿锵有力,细节精致而丰富,但弘一法师的“所”,几乎没有提按动作,也没有转折动作。

可以说,弘一法师把严格持戒做到了极致,包括书法。

而且,“弘一体”的“极简”,不只体现在笔法上,还体现在结构上。我还可以拿宋徽宗赵佶做对比,你可以看看同样两个字——“如”和“照”一对比,繁简差别实在太大了。

赵佶的字,不仅把每个偏旁部首交待得很完整,而且笔画与笔画之间还有明显的笔锋连带。而弘一的字就像简笔画,偏旁部首只交待了一个大概,并且把笔画之间的连带也尽量省略掉,只是意思一下,点到为止,所以弘一字里的留白也比赵佶多。可以说,他的字形也是“戒”一切繁华,只留下必须。

由动入静

理解弘一体,除了笔墨上的删繁就简,还要看到书写上的由动入静。

书写动作,不仅是空间上的笔法动作,还同时包含了时间与节奏。我还给你放了两幅图片,一幅,是出家前的李叔同写给别人的信。另一幅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抄的《心经》。

出家前,李叔同是当时公认的大才子。行草信札真是淋漓酣畅,满纸云烟,很像米芾的书写,信手拈来,游戏笔墨。看起来,每个字都在飞动飘荡,动感很强。

出家之后的“弘一体”,由动转入静,静到了一个书法史上的极致。我揣摩,弘一法师抄《心经》的速度是很慢的,比前面讲到的黄庭坚还要慢得多,并且是一篇书法中,始终保持同样的慢速,绝不像米芾那样做速度的游戏,一会快一会慢的。

书写速度的快慢,关乎书写者内心的涟漪,心中不起波浪,才能保持如此慢速而匀速。当然,对弘一法师来说,书写即修行,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一次收摄心意的修行过程。书写的大起大落,忽动忽静,是不利于修行的。

我们经常讲到一个词“心猿意马”,我们在尘嚣中最容易心气不定。而佛家讲“戒、定、慧”,这样的书写,有助于修行“定”的心境。

我自己尝试过写“弘一体”的书法,几乎是要屏息才能写得有点像,但是一放松,进入到自然而然的书写,完全就不像了。这样安静到极致,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很多人喜欢“弘一体”书法,也是向往这种极致的安静。

弘一的书法,除了安静的静,还有干净的净。因为安静,不复杂,所以每一笔都是干干净净。一个安静的静,一个干净的净,二者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佛家的空境,这正是弘一体的魅力。

在我看来,他是把一篇书法都当作是一方净土来修的。所以,当我们看别的好书法,可以用潇洒、豪放、飘逸或俊秀一类的评语来赞美,但面对“弘一体”,就要换一个思路:这是一片庄严净土,每一个字都是一尘不染的莲花。

当然,弘一出家之前的书法,对“弘一体”的形成也很重要。出家之后是删繁就简,由动入静,是有所依傍的大转折。如果没有出家之前厚实的书法基础,那么“弘一体”就完全失去了根基,成为毫无法则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

“弘一体”的每个笔画,圆浑饱满,瘦细而充盈,每个字形尽管简到极致,还是可以看出他是有出处、有古法的。

悲欣交集

但我想跟你说的是,弘一体,还不是弘一法师书法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是弘一法师圆寂之前最后的绝笔,也许你听说过,是“悲欣交集”四个字。你一定要看看图片。

2022年,是弘一法师圆寂80周年。80年前,他最后的遗墨“悲欣交集”,就写在一张旧信纸的背面。弘一法师圆寂的时候,这张纸放在他床边的矮几上。

你会发现,“悲欣交集”这四个字,和“弘一体”又很不相同。对这幅书法,已经有太多的阐释。我想从书写的角度来说几句。

看到“悲欣交集”,我的感觉是弘一法师的心和手释放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再把书写当修行,当戒律的一种。而是进入了本然而然的书写状态。这种感觉,与历代高僧的一些书法很相似。

我还给你附上了宋代高僧圜悟克勤和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的书法。尽管弘一强调说自己修的不是禅宗,是律宗,但宗门虽然有别,最终圆融无碍的境界却是一致的。

总结

弘一法师以书写作为修佛弘道的方便法门。他修的是戒律最严的“律宗”。

戒,是身心之戒,也是书法之戒。弘一法师在书写过程中,删繁就简,由动入静,戒掉一切尘俗审美眼里的“繁华”,只剩下书法最后的必须,从而达到内心的定。

因此他的书写,可以说是书法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极简版”。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87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