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多重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主要围绕着货币政策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如何进行传导展开,具体如下:
1. 对货币政策传导“梗阻”的辨识与消除:
• 公开市场操作安排与央行流动性供给效率:
• 国际经验概述:书中对国际上其他国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经验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比如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操作模式、政策目标以及对市场的影响等,为理解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国际视角的参考。
•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制度分析:详细剖析了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制度安排、操作工具(如回购、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操作频率以及在不同经济形势下的运用策略等。探讨了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在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影响货币供应量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同时也分析了当前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操作工具的期限结构搭配、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同配合等。
• 货币传导的数量视角:论优化监管与完善商业银行治理:
• 缓解商业银行资本压力:随着宏观经济增速趋缓,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不断加大,资本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制约越发明显。书中分析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可以从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和分母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在分子端,加快资本工具创新,如发行永续债等补充银行资本,并完善相关条款和配套措施,增强资本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在分母端,优化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校准要求,减少资本占用,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释放更多空间。
• 优化商业银行监管与考核体系:当前的监管考核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书中认为政策制定者需要以敬畏市场的态度审视监管政策的合理性和适用边界。在经济下行期和信用收敛期,应引入逆周期调节思维,对银行业监管指标体系进行优化,避免“一刀切”式的监管方式,向“基础监管+结构从严”的差异化监管理念转型。提炼出一套精简科学的核心监管指标,对评级良好的金融机构放宽监管要求,而对评级不佳的金融机构从严监管,压实属地金融监管和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处置责任。
•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授信模式和风控模型单一、僵化,过分看重抵押品和担保,不良贷款问责泛化、虚化等问题,导致银行信贷资金难以流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因此,建议创新授信模式,加强金融科技运用,基于大数据和多场景推进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同时改革银行内部授信问责制度,建立“容忍度问责”,解决信贷人员后顾之忧,促进银行基层网点风险偏好合理下沉。
• 货币政策传导的价格视角:利率传导的有效性分析:
• 中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详细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路径和方式,包括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引导、市场利率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等。分析了不同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利率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效率不高、市场利率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
• 隐性利率双轨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我国长期存在隐性利率双轨制,即官方规定的利率和市场实际利率存在差异。书中探讨了隐性利率双轨制的形成原因、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以及利率并轨的必要性和挑战。分析了在隐性利率双轨制下,货币政策通过不同利率渠道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以及利率并轨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 利率并轨和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明确了利率并轨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重要方向。提出了推进利率并轨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如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加强金融市场建设等,以提高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和调节经济运行。
• 判断经济中的供给约束与需求不足:
• 信用货币创造:货币供给与融资需求:从信用货币创造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判断经济中的供给约束和需求不足提供了理论基础。
• 供给约束还是需求不足:基于量价关系的判断:通过对经济中的量价关系进行分析,判断经济是处于供给约束还是需求不足的状态。研究了物价水平、产出水平、货币供应量等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经济状况下这些变量的变化特征,从而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 供给约束还是需求不足:基于融资结构的判断:从融资结构的角度对经济中的供给约束和需求不足进行判断。分析了不同融资方式(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在经济中的占比和变化趋势,以及融资结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在供给约束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融资结构的调整方向和政策建议。
2. 有效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资金流向优化: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义和实践: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特点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和解释,介绍了我国常见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分析了这些工具的实施背景、目标和操作方式,以及在不同经济领域和行业中的应用效果。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评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探讨了这些工具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支持作用,以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推动作用。
• 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研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了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不同政策工具在不同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提供了建议。
• 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传导效率的提升:
•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介绍了宏观审慎政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包括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工具、实施主体等。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以及两者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协同作用。
• 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详细阐述了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具体做法,如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等。分析了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果分析:通过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探讨了宏观审慎政策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优化资金流向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两者的协同效应。
• 金融稳定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
• 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关系:分析了金融稳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性,以及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探讨了金融机构的行为、金融市场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变化等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以及金融稳定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约束作用。
• 案例分析:货币政策、资产泡沫与金融稳定: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如美国次贷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等,探讨了货币政策与资产泡沫之间的关系,以及资产泡沫破裂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从这些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金融稳定的维护提供参考。
• 实证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建立了相关的计量模型,选取了合适的指标和数据,分析了金融稳定指标与货币政策传导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全球货币政策传导的新现象和新机理:
• 低利率货币政策导致僵尸企业出清放缓:分析了在全球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僵尸企业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僵尸企业指的是丧失自我发展能力,须依赖包括银行续贷、政府补贴在内的非市场因素来维持生存的企业。书中探讨了低利率政策如何导致僵尸企业数量增加,以及僵尸企业对经济增长、资源配置、金融稳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还研究了如何识别和处理僵尸企业,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货币政策三元悖论的二元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三元悖论指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三者只能选其二。书中分析了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三元悖论的变化和挑战,提出了货币政策三元悖论的二元化观点,即货币政策在追求一定目标的同时,需要在其他两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
• 货币政策影响国际贸易的溢出渠道:探讨了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渠道、贸易产出渠道、利率渠道等方式对国际贸易产生的溢出效应。分析了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平衡、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以及国际间货币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对于减少溢出效应、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