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别把我留在没有你的地狱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公号,ID: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
让读书从爱好变成习惯,是在我身上发生的最棒的一件事。
01
可以这么说,《呼啸山庄》是众多经典文学著作里长出的一朵奇葩,其特殊叙事手法之下的曲折故事也可以借此隐喻人内心的风暴。
不同于《霍乱时期的爱情》《面纱》,我认为《呼啸山庄》里有爱情,但是没有男女之爱。
“死”总会比男女之爱要猛烈,向往自由,反对压迫的精神总是可以与爱情或者仇恨划上等号。
私以为,本书作者潜意识里认定爱与恨具备同等杀伤力,因为爱和恨一样不受自己主观意识掌控,都是不受理性主导的,强烈的爱与恨是可以让人彻底失控的。
人们没有兴趣听一个养在深闺里的漂亮小姐诉说自己所受到的压迫,也无意了解一个女作家笔下对当时政治时事的关注,人们更为感兴趣的永远是故事,新奇的、引起共鸣的、让人觉得充满探索欲的小说作品。
“没有凯瑟琳的地方,生存将是人间地狱”,这句话是希刺克厉夫对着从小照顾他和凯瑟琳的保姆耐莉所说,而耐莉也是本书多重叙述者的其中一位。
如果说,这句话仅仅只是一句一个男人信口雌黄的话,也许这本书压根也不会成为经典作品。
本书开篇采用了戏剧的叙事,从故事中间开始展开,那个时候,凯瑟琳已经离世,跟随来自外部世界的房客洛克乌德先生“我”的视觉,开篇我们就逐渐了解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女主人公已经离开人世。
也许是叙事手法的缘故,有一种结局早已经尘埃落定的感受,但是阅读的过程中给人很多想象空间,前面部分读来已经深感心痛。
而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这两个后文会频繁提及到的地方,尤其是“呼啸山庄”已然成为了人间地狱。
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简单描述出来的,而是文字与文字组成了一个阴森可怖的环境——呼啸山庄。
我们的作家艾米丽·勃朗特以绝对的笔力,完整应验了男主人公那句话,简单来说,他的未来若是没有凯瑟琳就跟死了没两样。
喜欢读经典名著的其中一个原因,除了喜欢作家创作出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外,也爱作家更深的用意,藏在文字底下,驱使我去主动了解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也让我学着去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
毫不质疑,如果没有那么深的压抑,没有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没有寄希望于反抗以及某一种时刻在沉重现实面前经受过反抗失败的时刻,但是仍然愿意反抗,根本写不出如此伟大的小说。
我流了很多眼泪,因为我是一个看书容易高度共情的读者,但是我头一回读到一本书鼻子发酸,我知道这一次我是因为作家本人,也许是跨越时光的一份自认为的懂得之情,因而,我又一次坚定了写作的念头。在艾米莉·勃朗特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她不得不用男性的笔名投稿,她勇敢拿起手上的那只笔,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坚定自己的信念呢?
02
先入为主的观念,没读这本小说之前就听人说《呼啸山庄》没有爱情,但是读着读着,在我看来可以这么理解——它里面没有世人所理解的那种健康的爱情模式。但是依然有爱情,伟大的爱情,以死亡告终,但也不是失败的……没有凯瑟琳的人间是地狱,恶魔希刺克厉夫以死来结束生命,回到属于他的真正地狱当中,他还想延续自己对凯瑟琳的爱情。我想作家所有超出寻常的表达之下,都在释放心中的压抑。
先前看了《基督山伯爵》我已经深受震撼,同时感到太过于恩怨分明的复仇显得步步为营,秩序分明,大仲马制造了一个存在不公但仍然秩序分明的世界背景,而《呼啸山庄》虽也是主人公为复仇,但是更多的是肉眼难辨的氤氲于内心的深仇大恨,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背景是离群索居的、封闭的,并没有什么秩序,与外界往来几乎没有。
前者在写希望,后者在写绝望。绝望里开出的一朵花,大概是结尾部分两个年轻一代突破了种种障碍相爱的结局。
本书里有三股力量在对峙,第一股力量来自野蛮的对抗方式——人在遭受到伤害时,以暴制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希刺克厉夫受到双重刺激离开三年后重新回到呼啸山庄的一系列行为让我深刻理解了尼采说过的那句话,“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而辛德雷则更是一个施暴者,他和希刺克厉夫就是两个阶级,他永远向下审视对方,在父亲离世后肆无忌惮打压、欺凌这个被父亲领养,深受自己父亲和妹妹喜爱,但为他所厌恶的乡巴佬。
第二股力量来自女主人公,她与男主人公是一体两面,他们自小是青梅竹马,彼此自由仰躺呼啸山庄的荒野里,整日流连于大自然之中,野性纯粹,不曾被谁真正驯服,没有阶级等级观念,哪怕有也是希刺克厉夫心甘情愿,因为他钟情于她,所以听她的话,迁就她从来不会让他不开心。
她可是那位当父亲看她表现出温顺时,颇为感慨的说:“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姑娘呢,凯蒂?”
她能够回以父亲这样一个回答:“你为什么不能永远作一个好男人呢,父亲?”
如果说凯瑟琳变了,被改造了,她是否真正接纳自己的改变?这是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第三股力量是本书主角团之外的前前后后登场的旁观者,其中我特别要说的是伊莎贝拉,她是一个无辜的牺牲者,她掉入了希刺克厉夫陷阱里,爱上了他,误认为他是一个人,后来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向她证明了他就是凯瑟琳口中的魔鬼,凯瑟琳劝过她要远离他,但是她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不过她还是及时醒悟了,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魄力,可以为爱义无反顾,同时在幻想的爱破灭时能够清醒过来,而不是沉溺于爱恨。可以说,很多本书旁观者都是人间清醒。
03
诚如网上对《呼啸山庄》有关于男女主人公这段“相爱相杀”的感情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读者评论:“健康的恋爱固然让人羡慕,但是畸形的爱情实在是精彩。”这个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精彩得我眼泪直掉,这种癫狂让我在正式翻看这本书之前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在作家开篇几章描写那些狂风暴雨,分外压抑的氛围时感到不适。
如果说《基督山伯爵》尚且是一个步步为营复仇将仇人送向审判法庭的故事,那么《呼啸山庄》则更为震撼,希刺克厉夫代替上帝履行自己曾遭遇的不公,十倍百倍奉还,他的怒气和心中近乎癫狂的情感将恨意扫射至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当中除了凯瑟琳之外的每一个人。(当然,她不可避免也还是被间接影响到了。)
他恨不得掀翻天,掠夺他人家产,违背人的意愿,毁灭一切,毁灭自己,将一切搅动得不得安宁。
此外,他让我联想到我过往每次看影视作品抽离开剧情本身总是不由地想到荧幕的男男女女相爱,似乎总是在限定的环境下产生,也就是今天我是因为与这个人邂逅,我们的圈子产生了交集,因而我们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客观环境,于是我们经历很多生活的考验,终于幸福地走到了一起,这样的感情模式其实就是一种重复着,不同的剧情换汤不换药。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
想到这一点,主要是觉得作家将故事放在呼啸山庄是有其深意所在的,单一的环境下产生至死不渝的爱情,得不到就毁灭一切。背后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压抑,让人反抗至此。
由于本书采用了多重叙事角度,也涉及到双重和三重转述,不可避免的是——丁耐莉作为管家以自己的倾向转达一些主人的想法。
感觉作家可能是有意或者无意塑造这样的一个并不客观的陈述者,某种程度上与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达成了平衡。说实话,我不止一次被本书背后的作家折服。
按照我的生活经验来说,我一直很警惕面对第三方的转述,而耐莉作为几个人的信息传递者,她很明显是左右为难的,她也很容易犯一个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就是做自认为对对方好的举动。必须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立场的局限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打个比方,我们生活里总有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将自己的观念灌输给你,但是他是不容许反驳的,因为那代表了一类人的观念,可是这也是没有对与错的,没有正正好好的人,人与人就是很难真正达成互相理解,况且,不论是凯瑟琳还是希刺克厉夫的很多思想都是不容于世的,人世难居,难就难在阴差阳错,命运那只无形的手将人推入波谲云诡之中。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篇幅并不长,节奏感很强,一定要留给自己足够的思考时间,否则一下子会让人感觉胸口压了块石头。
故事的最后,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又恢复到了往日的平静,曾经酿成的悲剧已经拉下帷幕。
我压根不清楚写下的这篇书评是不是受到了他人或者生活的部分影响,但那不重要。以前总是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总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让我畅所欲言的途径,就算找到了表达的渠道也总是扭扭捏捏,害怕自己说得没那么好,写得没那么有理有据。但是现在我就是写了,然后我记录、上传,迫不及待想要与人分享我看完《呼啸山庄》的感受。
无论如何,世界听不听得见我的声音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要说话。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