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食者》(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作品):“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作者从2002年的秋天写到2005年的夏天,才写完这三篇中长篇小说。我在2024年的秋末才读到这部作品。

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沉淀,二十年后这部作品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为:“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素食者》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关于个体女性的故事,但背后反映的是整个韩国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痛苦。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也表示,韩江的作品直面历史创伤和无形的规则,她对肉体与灵魂、生与死之间的联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以诗意和实验性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的革新者。

历史创伤不仅仅是过去的事件,更是对当代社会和人们心理的深远影响。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关注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如何帮助那些受到历史创伤影响的人们走出困境。

读完这部作品,一股悲凉之感从心底升起,久久无法散去。我无法窥视这部作品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之一的原因。

这部作品用作者韩江的话说虽然分开看会觉得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放在一起的话,又会成为有别于独立时的另一个故事。

整部作品7.5万字左右,相对于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网文来说,非常简短了。

主角英慧在经历一场噩梦后决定成为素食者,并逐渐将自己幻想成一株植物。这种转变是对现实世界中压抑和痛苦的逃避,也是对社会、家庭对她的期望和束缚的反抗。

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不再吃肉的素食者英慧、英慧的画家姐夫和英慧的姐姐。

独立又关联的三个故事间的关系,就像人物关联“亲戚关系”这一羁绊一样,可以割舍掉也可以藕断丝连。作出任何选择都不会激起太大的涟漪。

英慧看似偏激的日常行为,可能是日益堆积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找到了生活里情绪的发泄口。

我们所认为的“偏激”,在英慧看来,也不过是我们的固执己见,她的超凡脱俗在于不会再在意世人眼光,英慧选择不再吃肉也好、在家裸体待着也好、外出不穿内衣也罢,不过是跟随内心的肆意,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生命的消逝。

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她是勇敢的。我们看到的“放弃”于她而言是另一种“新生与永恒”。

为什么英慧选择不再吃肉后,会让其他家人觉得很奇怪和难以接受呢?父亲的暴怒,母亲的劝说,姐姐的无奈,丈夫的离去似乎都与她遥遥无关。

任何一部作品,引起共情会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素食者可能是文中的英慧,也可能是熙熙攘攘人群之中的你我,每个人的异于人群之处,都可能会不被接受与容纳,甚至遭遇驳斥与打压。

文末,英慧的姐姐点了一笔,说起小时候有一次和英慧在树林里迷了路,英慧说:“我们不要回去了吧。”

当时的姐姐以为不过是童言无忌的玩笑话,当英慧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才恍然儿时的话原来早就为英慧往后对生活的反叛埋下伏笔,父亲的每一次暴怒殴打都深深地在英慧的心上留下刻痕。

不反驳除了是施暴者一厢情愿理解的接受之意外,还有受虐者对当下无可奈何的麻木之为。

那些看似荒诞的行为,不过是英慧内心的写照,独处的清欢,向死而生的落寞,不过是选择的另一种活法。

英慧是不是一个有精神问题的人,作者的笔也在左右徘徊;如果说她是一个有精神问题的人,她就不会时刻保持清醒,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在院期间机智的忽悠护士自己悄悄把药含藏在舌下,在与自己所选择的让生命流逝这一道路有所相背时奋力去拼尽余力挣扎,只想静静的当一棵树,静看人生百态。

如果说她不是一个有精神问题的人,她又在精神病院肆意散尽自己的生命力,随心所欲的伤害自己身体。

素食在作品中不仅仅是一种饮食选择,更是一种象征。

它象征着英惠对暴力、血腥和残酷的拒绝,是她对历史创伤的一种无声抗议。

同时,素食也代表了英惠对纯净、自然和自由的追求,她希望通过成为素食者来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回归到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状态。

小说从英惠的丈夫、姐夫以及姐姐等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这些人物对英惠的看法和态度,反映了社会中不同人群对个体选择的不理解和压迫。

例如,丈夫将英惠的变化视为对自己的困扰,姐夫则将英惠物化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姐姐则在最后才理解了英惠的痛苦。

从这些不同视角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历史创伤在不同人之间的传递和影响。

英惠幻想自己变成一株植物,植物在作品中象征着生命力、坚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英惠希望像植物一样,依靠阳光、空气和水就能生存,不需要参与人类社会的纷争和痛苦。

这种对植物的向往,反映了她对历史创伤的逃避和对自我救赎的渴望。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907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