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903】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后发现,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1】陈怡然-杜克大学
杜克有个好的传统,就是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可以申请一些在学校内部使用的餐费credit,邀请教授吃饭聊天,叫做Flunch。花费上限大约是40-60美元不等。我这学期就被好几名学生约请吃午饭。今天和自己的一个博士生吃饭,聊了很多有趣的话题。很多我之前也在微博上提到过。
我被问到为什么当初决定从工业界转到学术界。我回答说原因很多,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工业界为了保证效率,施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无论(你觉得)你的老板多愚蠢,做出的决定多错误,下面都要执行。我觉得这套体系不适合我这种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的人。第二个是大公司的运转体系使得每个人的credit很难分的清楚,加上办公室政治,往往真正做事的人得不到足够的认可。不像学术界,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自己简历的一部分。
此外我还谈到我也觉得我这种性格在大公司不容易爬上去。而普通人一旦在公司里不能很快晋升,那中年之后就面临非常严峻的职业生涯的考验:大公司为了提高效率,所建立的管理体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缩短学习曲线,把大多数人的位置螺丝钉化,每个人的位置高度替代化。我在公司短短五年就经历了两次裁员,之所以每次裁员都不怎么担心,其实只是因为我作为新毕业的学生便宜好用。但我看到年长的同事,一旦上了年纪,孩子房子车子背上身,既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自身工资又高,自然成为裁员的目标。而年纪大了,失业之后就很难重新就业。我更希望我的人生我能够自己做主的多一些。
此外,我们也谈到很多在大厂工作的员工所谓的优越感其实很脆弱,因为很可能这是平台带给他们的,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价值。
我们还谈到个人成功的问题。我说我觉得每个人的起点固然很重要,但人生的斜率更重要。我观察过我教过的学生和身边的人,虽然有少数那种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人,但普通人中大多数做得好的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摸了一手好牌的人,而是那种一路向上,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的人。我举了一个例子: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珍惜一个只有1%成功可能的机会。但如果你每个月都尝试一个只有1%成功可能的机会,五年下来,你就比别人多了近一倍可能成功的机会。
我们还谈到大家经常说你要把个人兴趣和所做的事情(研究)结合起来的问题。我跟他说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理想。实际情况是一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积极投入并不难,难的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持续不断的投入和深挖。而且据我观察,最终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大家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的态度,而是谁能在自己不喜欢、不擅长、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上能同样全身心投入并解决问题。
最后说到为什么读博士的事情。我说我觉得博士其实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很贵的投资,因为投入的是你4-5年宝贵的时间(和生命)。这里有个基本的机会成本的问题。因此,你最后通过读博士所要得到的收获一定要足够大。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或者需要读博。你如果有机会在名校有名的组毕业,这是一种特权(Privilege),所以你一定要志存高远(aim high)。
记录这些挺有意思的。
【2】@黄智贤星球
这是荒谬极点,又悲怆至极的一位台湾公务员之死。
1
11月1日,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北分署一位公务员,已经连续许多天,每天工作16小时。
让人万分遗憾的是,他最后在身心崩溃下,走上绝路,在办公室轻生。
因为是周五,他的遗体,直到周一,11月4日才被上班的同仁发现。
2
明明已经离开人世两三天了。
可是因为他生前的长官,北分署署长谢宜容,为了掩盖事实,竟然叫救护车来,而不是报案,请检察官相验。
3
因为谢宜容的官威,所以,还要让离世几天的属下,坐在轮椅上,不可以盖白布。
因为要假装他尚在人世。
还因为谢宜容说晦气,所以还不能搭长官搭的电梯。
4
下班后,谢宜容可以在半夜1点到清晨5点发line讯息,要求属下10分钟内要回应。
上班时,谢宜容叫你,你要立刻在她办公室门口排队候传,不得延误。
你无所逃于天地之外。
5
她随时耍皇帝官威,你要光速配合。
否则她会在大庭广众下,像失心疯那样痛骂羞辱你。
她会逼你一天上班16小时,但不准你报加班。
你是公务员,除了请调以外,你逃不出她的手掌心。
6
家庭辛苦栽培出来,一个奉公守法,勤勤恳恳的公务员,是被逼到怎样的绝境,竟然放弃自己的生命?
7
之前,不是没有人检举。
每次都是石沉下海。
劳动部政务次长王安邦,算是劳动部第二号人物了吧!
他约谈了谢宜容。
结果谢宜容依旧,却是次长走人。
谢宜容居然回头追究,到底是谁检举她?
8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
自许人权人道的台湾,竟然让劳动部一个虽层级不高,但背景过硬的小小緑官谢宜容,逼死一名公务员。
还羞辱他的遗体,掩盖逼死人的事实。
这不是高层纵容而已。
这事集体作案。
9
一个芝麻绿豆的緑官谢宜容,权势竟然横跨蔡英文跟赖清德。
害死一条人命,竟然让新的劳动部长何佩珊,为她出面鞠躬道歉,落泪,还说她好话。
没有人拿她有办法。
这样的民进党,这样的赖清德,权力时间,还能有多久?
10
劳动署北区分署,编制105人。
谢宜容从专员搭直升机,被许铭春升为分署长以后,竟有81人申请调离,逃命去。
11
其中有17人,甚至是主任股长等干部。
许多人不惜降调,也要连夜逃离。
谢宜容,是怎样的恶魔?
12
但最可怕的,还不是谢宜容。
而是一直包庇维护她作恶的靠山和绿营官场。
是本该保护全台湾劳工的劳动部,居然变成逼死公务员的职场地狱。
败坏政府职能,葬送一条人命的谢宜容,受到的惩处,竟然只是调职。
劳动部的行政调查报告,竟然说谢宜容”目的良善”,不是直接造成的死因,,。
这是多么荒诞的世界。
13
劳动部部长交出这样维护谢宜容的报告。
只证明,她实在已经没有资格坐在部长位子了。
有点羞耻心,就可以立刻滚!
一条宝贵人命,映照出赖清德用的人,何等麻木不仁,冷血伪善。
台湾社会炸锅,不会轻易饶过。
天道好轮回。
【】《古拉格:一部历史》的结尾
如果我们忘掉古拉格的话,那么,迟早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同样难以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毕竟,我们为什么进行冷战?那是因为狂热的右翼政客与军工企业集团和中央情报局合谋捏造出来整件事情从而迫使两代美国人和西欧人随波逐流吗?或者是因为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吗?混乱已经普遍出现。二OO二年,发表在英国保守的《旁观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认为,冷战是“历来最没有必要的对抗之一”。“美国作家戈尔·维达尔也把冷战称为“创下五万亿美元债务的愚蠢的四十年战争”。
我们已经渐渐忘记是什么动员了我们,是什么激励了我们,是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将“西方”文明世界团结起来:我们已经渐渐忘记那是我们一直与之斗争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去更加努力地记住欧洲大陆另一半的历史、记住二十世纪另一种极权主义政权的历史的话,最终,我们这些西方人将会无法理解我们的过去,我们将不明白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而且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特点消失了。因为,如果我们永远忘记欧洲大陆另一半的历史,我们所了解的关于人类自身的某些东西也将失真变形。二十世纪的每一次大规模悲剧性事件都独具特色:古拉格,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纹化大格命,红色高棉革命,波黑战争,其他还有许多许多。这些事件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哲学和文化根源,每一次均产生于决不会重复的特定的局部环境。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表现——而且还将继续表现——的只是我们贬低、毁灭自己的同类并且将其非人化的能力:我们把邻国变成“敌人”;我们把对手贬为虱子、臭虫或毒草;我们一再把受到我们侵害的人说成劣等、次要或邪恶的人,只配监禁、驱逐或处死。
我们对不同社会如何把邻居和同胞从人变成物知道得越清楚,我们就对导致每一次大规模迫害和大规模屠杀的特定环境了解得越充分,对我们自身的人性阴暗面洞察得越透彻。写作本书并不像陈词滥调常说的那样,“为的是使这种事情不再发生。”写作本书是因为,几乎可以肯定,这种事情还会再次发生。极权主义哲学曾经对成百上千万人产生过——而且还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正如汉娜·阿伦特所曾指出的那样,消灭“目标敌人”仍然是许多独裁政府的主要目的。我们需要知道这是为什么——因此,关于古拉格历史的每一个故事、每一部回忆录、每一份文件都是这个谜题的一部分,都是对它的一种解释。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后发现,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安妮 阿普尔鲍姆
【4】@天涯历知幸
说是2000年,黑龙江哈尔滨,两名检察官突然失踪了。
警察接到家属的报警之后,就开始调查,发现这两名检察官失踪之前,和一个肇东市的同事联系过。
警察就询问这个同事, 这个同事表示,这事我还真知道,他俩私奔了!
警察就不是很相信,一番调查,两检察官清清白白的,绝对没有任何不正当男女关系。
警察就怀疑这个同事有问题,就开始调查这个同事,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说是肇东市发生的多起失踪案,都和这个同事有关,且都没有立案。
为什么呢?得介绍一下这个同事的背景。
这个同事呢,叫蒋英库,早年是靠摆摊卖水果起家的,经过多年积累,很是赚了一笔钱。
有了原始积累后,他又开了一家陶瓷公司,从银行骗了300多万的贷款。
接下来,他用骗来的这笔贷款,四处打点,成功上岸,成为了肇东市的一名检察官。
说实话,看到这的时候,我目瞪口呆,就,这也行???
我们接着说,蒋英库成了检察官之后,陶瓷公司继续开,不光开,还搞了一帮小弟,整的跟黑社会一样。
93年,有家建筑公司的人,上门要装修费。蒋英库十分不爽,老子黑白两道通吃,你还敢跟老子要钱?
于是,蒋英库就让小弟把要债的直接杀了,然后往公司的熔炉里面一扔,直接烧成灰。
之后,凡是来要钱的,蒋英库直接命令小弟都杀了烧成灰。
不光杀来要钱的,95年,蒋英库有一个好哥们,酒桌上喝大了,吹牛说自己有钱。蒋英库就直接把这哥们一家四口杀了,扔熔炉里烧成了灰。
此外,蒋英库还特别好色,各种欺男霸女。比如说,他看上一个女的,就直接把女的老公砍死以后扔进炉子里烧成灰。然后,逼迫女的跟他在一起,等他玩够了之后,杀了女的扔进炉子上烧成灰……
按理说,这么多人失踪,且失踪之后家产都被蒋英库霸占了,怎么说也该引起当地警方的注意吧?
没有,因为蒋英库贿赂了当地公安局副局长,让其帮忙善后……
蒋英库的堂弟,心理素质就没他这么“好”了。因为帮蒋英库杀人杀太多,精神失常了,到处说自己杀人了!
蒋英库一方面想着,要把这些堂兄弟全部杀干净。另外一方面想着,得找更高级的保护伞,就找到了一个省高检的检察官。
他是怎么利诱这个检察官的呢——你想杀谁?我帮你杀了!
这个检察官觉蒋英库头脑不好,决定离这个神经病远一点。
蒋英库觉得我都这么利诱你了,你还不上钩,我得把你给杀了。
就这样,蒋英库就把哈尔滨的两个检察官给杀了,还骗警察说这两个检察官私奔了!
正是因为这两个检察官的死,引起了警方的注意,终于把蒋英库及其团伙抓起来了,并依法处以死刑。
经调查,1993年到2001年间,该团伙共杀害了20余人,并利用陶瓷公司进行分尸焚尸。
Ps:朋友们别想着穿越回八、九十年代了 ,还是现在比较好……真的……
【5】1982年1月10日,北京市出租汽车公司第一厂公司动物园车队司机姚锦云驾驶出租车闯入天安门广场,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西侧冲向金水桥,沿途冲过密集的人群,造成5人死亡,19人受伤(11人重伤)。
法院经审理查明,姚锦云,23岁,,其所在的车队规定,每名司机每月应完成专门调度派车52次,姚锦云在1981年12 月份只完成了15次。
车队于1982年1月拟定了关于《个人计奖办法》的实施细则,并扣发了姚锦云1981年12月的奖金和公里津贴7.4元。
姚锦云认为,1982年1月实施的办法不能用于扣除1981年12月的工资。1月7日,姚锦云找车队领导理论,领导未同意其请求。
后姚锦云又几次找车队领导,险些产生肢体冲突。车队领导认为其思想不通,出于安全考虑,自1982年1月8日停止其出车。
1982年1月10日上午10时许,该车队一司机回队后未拔钥匙,姚锦云未经允许驾车而去,其称原计划去出租车公司告状,因周末公司不上班未成。
其认为开车回队没有好下场,于是“不想活了”,产生了撞击金水桥的想法,以引起社会的注意,从而能惩罚车队领导。
行至天安门时,姚锦云不顾交通民警的阻拦,驱车闯入天安门广场。然后开足马力,故意从纪念碑西侧朝广场旗杆西侧和金水桥前密集的人群猛冲,致5人死亡,19人受伤(11人重伤),金水桥正桥西侧汉白玉栏杆被撞坏,汽车被撞毁,造成了特大死伤事件。姚锦云被当场抓获。
1982年2月19日,姚锦云被执行死刑,离她24岁生日只差3天。
---中国法院网
【6】庄时利和
关于AI会不会取代医生的话题。
去年网上有一个帖子传得比较多,关于未来几年内人工智能会取代医生的,还说首当其冲的就是影像科医生。以下是我去年写过的内容。
这个问题要是展开说的话很复杂,只往简单里说。
1. 先说传说中「最可能被取代的影像科」。
这几年影像科比较大的改变就是引入了AI。我去年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现在很多肺结节并不是医生发现的,而是AI发现的。现在健康人群体检,最高有50%的概率能发现肺结节,也就是说两个人就有一个会发现。
因此:
-现在高清晰的CT扫描以及AI技术的引入,使得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
-但肺结节的高检出率在临床上有什么样的收益和风险,我们目前还不清楚。
再比如说甲状腺超声这二十年也很普及,发现的甲状腺结节也特别多,但是后来发现很大一部分甲状腺癌病例与过度诊断有关(尤其是女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卫健委还在去年的诊疗指南里面强调,不推荐一般人群行甲状腺肿瘤筛查。
所以AI能代替的是一些反复的工作,AI有更高概率发现影像学异常,而且随着技术发展,它的准确率会越来越高,并且AI不会疲劳。
但是准确度高并不直接等价于有临床意义,这需要更多更长时间的临床研究才能有答案,这需要大量医生去思考、设计、开展并归纳总结的系统问题。
2. 另外一方面,看片子并不是影像科医生的全部工作。
-某位患者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比如一个乳腺癌患者应当做钼靶、B超、MRI还是PET-CT)
-如何基于影像学检查结果给于临床医生可靠的解读;
-如何参与到临床实践当中(比如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
……
看片子只是其中的一个基础操作而已。况且,在以前各种仪器检查中就多多少少有机器辅助解读了,比如十几年前我在医院实习轮转的时候,那时的心电图机就能直接给出诊断结果了,当然结果不一定准确,还需要医生最终确认签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训练AI的数据来自于以往的影像检查结果,但是医学领域不像互联网的公开数据,它存在很大的信息获取屏障,基于患者隐私保护也好、或者不同厂家、医院设置的行业壁垒,这些都是阻碍影像AI训练的地方。
当然假以时日,这些问题我认为都可以解决,不过至少在现在,AI的影像解读结果还达不到普遍认可的地步。
3. 这也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行业和法律许可问题。
客观的说,一个低年资、经验有限的影像科医生,和现在训练有素的影像AI模型,我想后者的解读准确率肯定更高一点。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所有行业所认可的,是「人类」的解读结果。
比如保险公司和法庭是否愿意采纳AI给出的疾病判定,一方面是AI无法承担责任,另外一方面医生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会「让AI无法担责」。归根到底,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是人类设定的,人类首先会保护自身的利益。
这就是医学以外的限制,打破这些限制的难度远高于AI算法的改进。
4. 医生会被替代这种说法,并不是AI时代才有的,有电脑的时候就有这种说法了。包括在十年前IBM的Watson Health也曾被寄予厚望,而且Watson一上来就是诊疗难度最大的癌症领域,IBM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也与美国最顶尖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展开Watson的合作。
但是Watson最终失败了,它最终没有被训练成一位癌症专家。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或者你可以直接问下ChatGPT为什么Watson没有达到它最初的设计目标。
还是上面那句话,假以时日,我觉得医生会有越来越强大的AI工具可以协助诊疗,但并不是替代医生。重复机械的操作会被取代,而且应该被取代,注意这里说的是「操作」而不是「职业」。
再往前一点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北京协和医院的血常规是医生在显微镜底下一个一个去数血细胞的,现在机器直接分析结果了,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工作了,但协和仍然还是协和。
5. 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而言,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职业被取代的难度是最大的。
影像报告分析不难,但是目前只有医生给出完整的、有临床意义的解决方案。在任何一个时代,请多多尝试学习使用新工具,而不是与工具为敌。
这一点并不仅仅是限于影像医生一个职业,也包括医疗行业以外的其他职业。
最后,我在之前写肺结节AI的那篇文章里提到,将来我们应该相信医生,还是相信AI?
其实,这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的。AI可以辅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而医生也应当将技术本身转化为患者的临床获益。
医学进步,以人为本。
【7】我想我正在沉入一代人的海
看韩秉哲说,因为共享经济的推出。无目的的友善和亲切都不再可能,人人互相评价,互相打分,友善变成商业化的了——真的太准确了。
人们给一个电影高分,不是为了自己的判断,而是依附强者,搞关系;给一个书好评,完全是因为作者的姿态比较低,到处拉关系,人们都结盟成新的共同体。
身为文艺创作者,第一时间就是到处示好,图别人给自己高分,这个姿态实在是,我做不到。
【8】“科学史的任务,不是炫耀科学成果的神奇莫测,也不在歌颂个别科学家的神勇睿智——那只不过是把对鬼神的崇拜改换成对科学的崇拜,其本质的愚昧和非理性则一。科学史最有意义的任务,是把科学精神,即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介绍给最广大的受众,把科学概念社会化。”——吴以义
【9】@黄濑濑濑濑
【10】@田浩Ty
我这点爹味在她浓烈的学生味面前不堪一击。
本期内容由 【喷嚏优选第1196期】新鲜东北黑土糯玉米、舒尔佳奥利司他胶囊, 提供支持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044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