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诺和罗马的圣苏珊娜教堂
马尔代诺和罗马的圣苏珊娜教堂
其实,在圣彼得大教堂门廊建设之前,马代尔诺就已经成名。
他于1603年设计的圣苏珊娜教堂(Santa Susanna)毫无争议地被视为第一座完美的巴洛克建筑。
当时,圣苏珊娜教堂继耶稣会教堂之后修建,确实当属是早期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那时,卡罗玛丹纳( Carlo Maderna )设计的这座教堂样式虽然承袭自耶稣会教堂,但却做了相当大的调整。
更富有立体感的立柱被强调出来,成为立面上主要的装饰元素,山花和壁龛也更加紧凑,突出教堂人口的同时,也更好地显现出建筑本身高大的体量。
上层的涡旋立体感被削弱,而且采用浅浮雕,并拉伸其高度,通过上下涡旋大小的变化,增强了教堂的纵向高度感。
并且,我们只要将它与佛罗伦萨的新圣母玛利亚教堂和罗马的耶稣会教堂作个比较,就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手法主义和巴洛克风格的异同来。
阿尔伯蒂设计的新圣母玛利亚教堂立面显得平静、和谐、理性,其各个组成部分既完全统一在以正方形为基准的秩序之中,又不失各自的独立性;虽然有中轴线,但这条中轴线并不强迫人们将全部注意力都投放到其中,人们可以自在地让目光四处游移。
而波尔塔最终完成的耶稣会教堂立面同样包含在一个正方形之中、但壁面不再平整如一,经由破坏两侧开间的完整性以及削减装饰元素等手法,从而,使中央轴线得到加强,让人们形成一定的紧张、压迫之感。
不过,圣苏珊娜教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它不再追求作为基本几何形式的稳定和完美,而是努力在精神上打动人心。
建筑立面被向中轴线大大压缩,壁面由两侧向中央逐级突出,并通过由壁柱到半柱、半柱到圆柱的变化,以及壁柱与半柱、圆柱的相互遮挡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这个立面上,不再有独立和散乱的元素,所有的组成成分都围绕着中轴线融合渗透在一起,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控制力,将人们的注意力紧紧抓住不放,将教堂与其前方的广场空间紧紧连接在一起。
我们回顾建筑史,不难发现,毕竟,巴洛克式建筑(Barque)在17世纪时起源于罗马,是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建筑那充满理性的严谨风格以后,在社会财富积累得相当雄厚的基础之上,活泼、新颖而不拘格的巴洛克式建筑诞生了。
且,这种新风格天生就是反叛者,它建立在对古典建筑主题改变和破坏的基础上,用大量的曲线代替直线,用不完整的构图代替完整的构图。
相比于古典建筑整齐的面貌来说,巴洛克式建筑的面貌是自由多变的,每一座建筑都宣扬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
此时的教堂建筑,不再像文艺复兴式那样理性十足,而是丰富而亲切的。
除了种种繁复的装饰因素以外,巴洛克式建筑还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结构问题,而且巴洛克式建筑中对透视原理的应用也更加普遍和得心应手,可以说是对以往建筑风格、技术和结构的一次总结。
技术上的进步和风格上的兼收并蓄,使这种新式的风格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开始在整个欧洲大陆流行开来。
但发展到后期也不乏过于追求繁复、一味堆砌装饰物的建筑出现。
因此,沃尔夫林【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1864—1945),瑞士美术史家、美学家。先后就学于巴塞尔大学、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研究艺术史和哲学。1893年继承文化史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在巴塞尔大学的艺术史教授席位,1901—1912年任柏林大学艺术史教授,后在慕尼黑大学、苏黎世大学任教。着眼于探索艺术的内在规律,尝试阐述艺术史分类的客观批评标准,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融为一体,阐述欧洲艺术风格的历史演变。承认巴洛克风格具有与文艺复兴风格同等的价值。被誉为形式分析方法的大师。主要著作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1888年)、《古典艺术》(1898年)、《美术史的基本概念》(1915年)。 】评论说:“文艺复兴艺术是静穆和优美的艺术。它呈现给我们的美具有一种释放性的影响力,我们将之理解为一种普遍的幸福感和不断滋长的生命力。文艺复兴时期的创造物是完美的,它们从未显露出任何拘谨做作或激动不安。每一个形体都宛若天成,非常自由和完美。拱门是标准的半圆形,各种比例也都宏大、和谐,能够使人产生愉悦之情。每一件事物都散发着温情。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进入天堂般宁静的机会,也不会错过沉浸在那个时代艺术精神的最崇高的表达机会。”
相比之下,“巴洛克艺术则追求另一种不同的效果。它希冀用直接的不可抵抗的影响力来感染观者,传递给我们的不是一般的被强化了的活力,而是激动、兴奋和极端的狂热。”
且,文艺复兴艺术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和“令人流连忘返”,而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则是“稍纵即逝的”,它的“瞬间冲击力是强有力的,但却总给人留下一丝哀伤。它传达出来的不是当下的幸福状态,而是一种期待的情感,或是某种尚未降临的东西,是缺憾和不安,而不是心满意足。”
与此同时,他还说:“观赏巴洛克艺术,我们不会感到丝毫的轻松,反而被紧张的情绪吸引过去。”
纵观,这确实是对巴洛克艺术特征精辟的概括。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建筑简史及美术史和外建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