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收官的热播剧《小巷人家》背后,中国“古城保护第一人”“刀下留城”的真实故事

年代剧《小巷人家》自开播以来收获了不少好评,不断有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接近收官之时,获得了豆瓣8.2的高分。

《小巷人家》海报(图源:豆瓣)

故事讲述了苏州某棉纺厂家属区的巷子里,几个家庭经历的悲欢喜乐,有大时代社会变迁之下普通人命运的更迭,也有小家庭中鸡毛蒜皮的烟火生活。

《小巷人家》剧照(图源:豆瓣)

剧中有一句让人印象很深刻的话就是“建筑是人的根”,所以房子在剧中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小巷人家》开场的第一个矛盾冲突,就是围绕着分房子展开的,庄林两家人分到了一个小院里,剧情正式走入主线。

《小巷人家》剧照(图源:豆瓣)

随着剧情的发展,庄家的大儿子庄图南(范丞丞饰)考进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在学校里,庄图南接到了一个紧急的工作任务——跟着阮老师去古城“云遥”做测绘,要保住这座古城。

这段情节和剧中的阮老师,在现实中都是有原型的。阮老师的原型,便是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

现年90岁高龄的阮仪三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古城保护第一人”。

阮仪三(图源:百度百科)
《小巷人家》中的阮老师(图源:豆瓣)

我国的140多个历史名城,差不多有一半都是阮仪三参与规划的,如果没有他的无畏与坚持,这些古城古镇或许早都不在了。

01

“刀下留城”救平遥,救下来的又岂止是建筑

《小巷人家》的剧情,再现了阮仪三“刀下留城救平遥”的真实故事,这已经成为中国古城遗产保护的一段佳话。剧中的“云遥”,就是现实中的山西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保留了完整的中国古代县城格局,而且明清时期,当地金融业发达,城内除了民居、寺庙,还有票号、镖局等建筑,它保存有完整的城墙。

(《小巷人家》截图)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大兴土木,提出了“要致富,先开路”“旧城换新貌”等口号。在这股建筑热潮的冲击下,很多古老的建筑、街道被夷为平地。

当时平遥周边的几座古城,介休、太古都拆了,正大兴土木建设新城,平遥的动作慢了一点,只是因为太穷,没钱拆。按平遥县的规划,古城中心建广场,造环形交叉口,修商业大街,30多栋明代建筑,100多栋清代建筑已经被拆了,古城西边的城墙也拆了一个大口。

那个时候,四十多岁的阮仪三还只是同济大学一个普通的讲师,他找到山西省建设委员会领导,要求给平遥做规划,保护古城,终于争取到了一个月的时间。

(《小巷人家》截图)

阮仪三向学校借了3000元,带领12名优秀的学生前往平遥,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岗位上的中坚力量。

阮仪三和学生们在平遥(图源:公众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小巷人家》截图)

到平遥后,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人们满脑子都是发展经济,他们却提出保护古城,当地人的抵触情绪极大,他们只能住条件最差的招待所,每个人的身上都长了虱子,染上了菌痢。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测绘了双林寺、文庙、清虚观等古建筑以及多幢优秀民居,为以后专家了解平遥古城的价值打下了基础。

《小巷人家》剧照(图源:豆瓣)

阮仪三拿出的规划方案是,旧城要保护,新城也要发展,“旧城旧到底,新城新到家”,就像梁思成先生曾提及的理念,新旧分开,合理发展,古城不动,在周边发展工业区。新规划在古城周围设计安排了电力、电信工程、给水排水的管网,既要保护古城,又要改善古城居民的生活条件。

(《小巷人家》截图)

平遥县并没有通过阮仪三的新方案,于是他直接去了北京。出发去北京那天,阮仪三借不到自行车,天还下着雨,他一个人背着图纸资料和行李,走了7千米路到火车站,带着一身泥浆,活像个叫花子。

到北京后,阮仪三直接去找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的罗哲文和时任建设部总顾问、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的郑孝燮两位重量级的专家。看到阮仪三拿出的规划图纸和一张张精彩绝伦的照片,他们当即拍板表示要支持阮仪三。

郑孝燮在阮仪三所做的平遥保护古城规划方案上写下“这个规划起到了‘刀下留城’的作用,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评议意见。罗哲文当即就批了8万元人民币的经费,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就这样,总算是把平遥古城抢救下来了。

平遥古城(图源:微博@平遥文旅局)

阮仪三还在平遥发现了两处重要的古建筑,一个是双林寺,一个是镇国寺。双林寺最为人称道的是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2000余尊彩塑造像,这些彩塑造型精准、形神兼备,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在镇国寺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万佛殿内的五代彩塑佛像,这些佛像身形高大,神态各异,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双林寺和镇国寺都是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

双林寺中的彩塑(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资讯网)

保护古城,一分钟都不能松懈。1986年以后,去平遥参观古城的人多了,古城里的县政府招待所要扩建,设在文庙里的平遥中学也要建新楼,校长还扬言说要盖得比金代的大成殿还漂亮。阮仪三在平遥安插了“眼线”,一得到消息就赶了过去,新楼盖了一半儿,阮仪三硬是想办法“砍”下来2层。

平遥古城(图源:pixabay)

1997年12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把平遥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赞之为存世的“清明上河图”,平遥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的重大成就。

平遥县委县政府将古城环城南路命名为“阮仪三街”,以此铭记阮仪三为平遥古城保护做出的贡献(图源:公众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02

以身挡车,誓死保下江南水乡古镇

平遥古城抢救的成功,并没能让阮仪三高兴多久,他知道需要抢救的古城还有很多。

在《小巷人家》中,阮老师带学生去周庄的情节被一笔带过,而在现实中,周庄的抢救也是一段重要的文化古城保护历史。

昆山市的周庄镇保存了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石桥,四面萦水,烟雨石桥,黛瓦白墙,临水而筑。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省南部农村经济大发展,上海的联营企业正准备进入周庄大搞建设,可以说是“兵临城下”。

吴冠中作品《周庄》(图源:百度百科)

1986年3月,阮仪三带着四男二女共六名学生前往周庄,准备把古镇老街区全部画下来,并免费给周庄做规划,他们划定了周庄老区、新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先保护古镇,然后在古镇外面建工厂,使周庄古镇得以保全。

自1986年起,周庄对传统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和维修,阮仪三提出“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理念,建筑必须是真实的,是符合时代城市风貌、历史状况的,绝不能建一堆新的“假古董”。灰色的古墙没有被刷成白色,断了的桥栏杆就让它断着,保留历史的原真性。

周庄共恢复历史人文景观十余处,修复古桥10座,石驳岸5100米,河埠201座,完整地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

修缮前的周庄(图源:公众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修缮后的周庄(图源:公众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1986年,国务院正式提出,要保护有历史或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在各方努力下1989年周庄古镇开门迎宾,当时的游客达到了5.5万人次。后来,周庄的开发衍生了知名的“周庄模式”。

周庄古镇(图源:周庄旅游官方网站

1998年底,苏州市要规划修建一条公路,阮仪三敏锐地注意到,这条公路会从周庄内部穿过,如果修成了,就好比在美人的脸上划了一刀。

阮仪三铁了心要阻止此路的修建,为此不惜与各级官员发生正面冲撞,他说:“你不是要开路吗?如果一定要开,我就躺到马路上去,让汽车轧死算数!”

周庄古镇(图源:unsplash)

前有“刀下救平遥”,后有“以死护周庄”,阮仪三打响了“全国古城保卫战”,在他的努力之下,甪直、同里、南浔、西塘、乌镇等古镇都得到了保护。

2001年,中国邮政发行了水乡古镇邮票,一套六枚,由黄里设计,阮仪三撰写小本票说明文字(图源:百度百科)

让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规模建设中消失的古镇,比抢救下来的更多,阮仪三痛心地说:“它们可一点都不比周庄差啊!这样的江南水乡有二三百个,都毁掉了!”

03

所有破坏上海外滩的建筑,都应该被“腰斩”“杀头”

《小巷人家》中,庄图南毕业后入职上海的建筑设计院,在上海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的时代背景下,前途一片光明,庄图南参与了多个上海开发建设的大项目,享受了建筑行业的“黄金时代”。

(《小巷人家》截图)

在那个大拆大建的时代,如果没有阮仪三,上海外滩很可能早就被改得不像样了。

外滩浓缩了上海160多年开埠的历史,是上海老建筑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地区,这里矗立着52幢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楼,高低错落、和谐别致,构成了上海最初的轮廓线。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邀请阮仪三做外滩区域的规划,阮仪三把这个项目连续两年作为毕业生的研究课题,还组织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1991年,阮仪三领衔制定了《外滩保护规划》,提出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外滩(图源:公众号“上海文物保护建筑”)
20世纪80年代的外滩(图源:公众号“上海文物保护建筑”)

阮仪三制定的外滩保护规划,先根据建筑的不同价值和特点,确定保护类别,并提出不同的保护措施,最主要的是要求外滩建筑恢复原来的使用功能,整修的原则就是依照建筑最初的图纸,原来是什么样就还是什么样。他还把外滩的25幢大厦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允许随意改动。

1992年上海提出改革开放,很快外滩就出现了外商投资的3幢新高楼。阮仪三后来回忆说:“当时有三幢楼,一幢联谊大厦,一幢金陵大厦,一幢文汇报大楼,破坏了老外滩传统的轮廓线,我认为它们都应该被腰斩、杀头。这么说以后,外滩再也没有突兀的建筑进来了。”

21世纪初的外滩(图源:公众号“上海文物保护建筑”)

今天,外滩成了上海最美的风景线,与新发展的浦东陆家嘴地区新旧交相辉映。

今天的外滩(图源:pixabay)

这些年来,阮仪三自己都数不清挽救了多少优秀建筑免遭被拆厄运,仅在上海,被救下的建筑除了外滩区域的历史建筑,还有划船俱乐部、提篮桥犹太人保护区、上海老北站等。阮仪三挽救的建筑,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上海城市风貌。

上海犹太人保护区(图源:公众号“一席”)

结语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和改革开放等时代变迁,让剧中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实中的中国也伴随着这些大事件,逐步强大起来。

而古建筑的留存,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华彩篇章,亦是中华民族寻回自信的象征。那些真正能代表中国建筑特色和居住文化的建筑,并不炫目,却是高耸的摩天大楼无法替代的。

向阮仪三这位“毒舌”的古城卫士致敬!

参考资料

CCTV纪录片《大家》:古城镇规划保护专家 阮仪三

阮仪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席演讲)

好书推荐

《林徽因谈中国建筑》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整理了林徽因几乎所有独立创作的建筑文章,有对古建筑难以保存的痛惜,对现代住宅的期待;还有对中国建筑彩画的考证和由衷赞叹。基于林徽因广博深厚的中西学功底,你可以在文字中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随书附赠电子版手绘图,详细拆解传统建筑结构,更直观感受林徽因眼中的中国古建筑之美。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入围2020年度中国好书,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师,带你读懂中国传统建筑,学习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本书从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入手,趣味讲解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层次感、听觉设计等。分析建筑随技术发展出现的变化,解构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关联,带您一起领略传统建筑之美,感受华夏建筑中的智慧。

《城市再生 城市更新行动实践》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关注城市空间的再生,也要关注城市产业和城市生活的升级,这需要城市设计师的创造力、公共艺术家的想象力、区域管理者的运营力多方面共同推动,催生新的城市价值体系的形成。

在当下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中国已经涌现出许多成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案例,本书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汇编成册,分享给更多的设计师和管理者,作为进行城市更新运营管理的参考依据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078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