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会——戏说二十四将星——(24)幼麟姜维
侠肝义胆,智勇双全,年纪轻轻便让卧龙刮目相看,继承孔明之遗志,明知蜀汉之势不可为而强为之。一人饱含悲情地独撑了风雨飘摇中残破的蜀汉,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颇具悲情色彩的一代名将姜维。然而,《演义》中的姜维虽然自带光环,但历史的种种评价却对他褒贬不一,无论是智慧还是武功,他远没有达到小说中的高度,智斗诸葛亮,武枪战赵云,为蜀国尽忠职守的姜维,究竟是一代豪杰,还是乱世灾星呢?
在三国的故事中,姜维的登场时间非常晚,但他一鸣惊人,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并险些擒下老将军赵云。如此的功绩,就连司马懿都得服气,也难怪孔明会拿出百分百的实力,最终恩威并用,将姜维收入帐下,为人才凋零的蜀国续上了将星的香火。弃魏投蜀之后,姜维本以为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然而恩师孔明的去世,让他空有一颗雄心,却无处施展,眼睁睁看着魏国内乱,自己却无法获得后主刘禅的信任。姜维在郁闷之中也露出了可怕的一点,最终他用最血腥和下作的手段,终于独揽了大权,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这是《三国志》中对姜维的一段描述,由此不难看出他阴险毒辣的一面。究竟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那个英姿勃发、深得孔明欣赏的少年,最终成为穷兵黩武,让蜀国走向万丈深渊的恶魔呢?
姜维自伯约,天水冀县人,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甘谷东南地区。在姜维12 岁那年,马超向张鲁借兵会同韩遂率羌族、戎族进攻凉州祁山,击败了祁山守将姜叙之后,羌、戎继续进攻冀县。此时姜维的父亲姜囧正好是天水郡守的功曹佐官,为当地的第一武将。在护送郡守的过程中,他寡不敌众,战死沙场。据《三国志》的记载,姜维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可见在小小年纪便遇丧父之痛。后姜维毅然决定从军,并担上了中郎一职。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姜维自幼好学,文武双全,是当时难得的将帅之才。
可惜在三国时代,家庭背景是用人的关键,特别是曹魏阵营,为何曹家和夏侯家出了那么多高级将领,难道他们真的天生神力吗?可见想要在这里出人头地,人脉关系与自身的实力同等重要。当诸葛亮出兵祁山,在天水遇到姜维时,他不过就是一个牙将,在三国时代的军事官阶中,处于一个小小的杂牌将军。在这天水一战,姜维的表现不可谓不杰出。《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建兴五年春,诸葛亮伐魏,与魏驸马夏侯懋对阵。夏侯遁入南安那闭门不出。赵邓芝等久攻不下。诸葛亮设下连环计,叫人扮作魏将裴绪赚得安定太守出城,巧取了安定郡和南安郡。本想以此计同时拿下天水郡,却不料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坏了诸葛亮的大事。诸葛亮攻取天水不下,惊呼日:“此是何人,识吾玄机?”却见一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出日“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何等义气风发!能让诸葛亮大吃一惊,姜维的智商可见一斑,而他的武力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赵云攻天水郡城时与姜维有过一战,书中这样描写,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虑引军杀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亏得张翼、高翔两路军杀出,接应回去。
虽然此时的赵云已经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家,但是想想《三国演义》里的黄忠和严颜,我们就知道,在这本书里,老人家可也不是好惹,所以姜维的文武水平之高,绝非等闲之辈。然而,就是在这种超神发挥之后,姜维在魏国的前途便急转直下。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姜维在魏军心中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太守逃跑连叫都不叫他一声,等他追过来了又不给他开门,这难道是对一个功臣该有的举动吗?可见姜维在魏军将领的心中,无论是地位还是可靠度都不高。如此际遇,显然不是心高气傲的姜维所能接受的。所以,尽管他刚刚与诸葛亮和赵云交过手,并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但很快他便改了主意,面对孔明的招揽,欣然接受,从此加入蜀营,来到蜀国。姜维的待遇可是大大提高,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孔明做推荐,姜维很快变成了蜀中的风云人物。《三国志》中记载道,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姜维是建兴六年才投降蜀国的,仅仅一年时间便官至征西将军。对于一个降将来说,这样的升迁速度简直比火箭还快。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蜀中确实人才凋零,无大将之才,地位有了,兵有了,上面还有三国第一智多星诸葛亮做导师,姜维似乎正走向自己的人生巅峰。然而事与愿违,就在他成为征西将军仅仅五年后,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失去了大靠山的姜维又开始了郁郁不得志的生活。尽管他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但没了诸葛亮,姜维的面前突然多了两座大山,那就是蒋琬和费祎。
大家一直认为蜀国后主刘禅是个弱智,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一般无能。加大政改力度,废黜丞相府,并将权力进行分割,以此防止朝中“一言谈”。姜维原是魏人,虽有孔明极力保荐,但要委以重任,自然还需多方考察。于是,此后朝中的政治排名,姜维一直位于蒋琬、费祎之后。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权利。蒋琬、费祎均是文职出身,之前见识了孔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的尴尬,如今对于沙场之事,自然没有多大兴趣。后主刘禅本也是柔弱之人,舞刀弄枪的事完全不是他的风格,因此一心想要延续孔明一致的姜维,无法得到更多的支持。
其实在这个阶段,魏国正酝酿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曹家和司马家的内乱,让魏国内部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姜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不止一次提出出兵的计划,但《三国志》里说得非常明白,每欲兴军大举,大将军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你想区区万人在三国的战场上,你就打打游击和骚扰,根本无力去扩土开疆。
面对如此窘境,姜维唯一的办法就是搬倒蒋琬和费祎这两座大山。第一座他没费什么功夫,因为蒋琬比他大,在姜维44 岁那年早遭病死。但费祎身子骨不错,姜维都 50 多岁了,他还活得好好的,这可让姜维等不下去,于是他心狠手辣的一面露了出来。开篇我们就说过,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这所谓死士,就是替姜维杀人的背锅侠。而在他门下的死士中有一人名叫郭循,他原是魏国军人,在战场上被姜维俘虏,但他恰巧是姜维的同乡,因此姜维网开一面,收留了他,并使之成为自己死士,为了除掉费祎,姜维想起了郭勋。延熙十六年,蜀国的岁首大会,《三国志》记录了这一桩血案,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在满朝文武的众目睽睽之下,郭循竟然将费祎一刀毙命,想必在场的人一定都看傻。而姜维则冷静地走上前,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
这是《资质通鉴》的记录,大意就是细想郭循之前的所作所为,却也蹊跷,每每宴会之时,始终寻思亲近陛下,幸好被您左右的下属所阻拦,才没能成功。如此一来,费祎倒是成了拯救刘禅的功臣。而后主大难不死,简直是洪福齐天。姜维把刺杀的焦点转向了主公有福,便悲为喜,也把自己摘了个干干净净。而此时,蜀国之中再无比他资历更高者,于是他顺理成章,独揽大权,终于走上人生巅峰的姜维,此后露出了他征战狂的本色。《三国志》书:“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春天费祎才死,夏天姜维就出兵作战,可见他的心情是多么的急迫。在此后的十年间,姜维竟六次兴兵北伐,虽然有一定战果,但却把蜀国本就羸弱的国力消耗殆尽。而且刘禅身边还出现了宦官黄皓弄权,他一心想废掉姜维,虽然后主不肯,但姜维却因此不敢再回成都,这让蜀国的朝中更加恐惧。
终于在公元 263 年,魏军三路伐蜀,姜维远在朝外,为邓艾所牵制,无力回成都救援,而他为蜀国制定的防御政策,也因为黄皓在刘禅身边胡说八道,而未能传达。最终蜀国兵败如山倒,刘禅开城投降,蜀国灭亡。即便如此,姜维依然没有放弃,他抓住了钟会的谋反之心,居然成功说服已经胜利在握的钟会反叛魏国,并且陷害居功自傲的邓艾,将其置于死地。在给刘禅的密奏中,姜维信心满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不过历史终究没有给姜维一丝机会,他与钟会的密谋败露,最终以死殉国。
这一说,姜维的青壮年时期基本都消耗在了蜀国的内斗中。在惊艳的开场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似乎乏善可陈,特别是在后期的数次北伐中,面对死对头邓艾,始终未能取得优势。不过在最后蜀国将倾之际,姜维还是展现了他足智多谋的一面,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却还是完美地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要不是刘禅太过懦弱,冒死绕道来到成都的邓艾恐怕是有去无回。
而就算蜀国已经投降,姜维居然还拉上了钟会和邓艾当垫背,也算是对得住自己的主公了。在许多后人的评价中,姜维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毁誉参半。一方面他能力出众,与诸葛亮、赵云交手不落下风,投降蜀国之后也算鞠躬尽瘁,还险些力挽狂澜。但另一方面,他穷兵黩武,谋杀同僚,不顾蜀国虚实,将国力耗尽。或许在这个乱世之中,姜维的悲剧根本无法避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这样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可见在史学家眼里,姜维就算有点本事也难堪大用。但从非学术的角度,也许我们更喜欢罗贯中眼中的这位英才,那就是“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改。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