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应对学生胆怯退缩的问题行为?
今天继续学习学生行为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通过对近万人的调查发现,大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羞怯、腼腆。另一项由心理学家伯纳多·卡达西组织进行的对1600人的测试表明:羞怯者竟占了48%的比例。这说明胆怯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胆怯这一心理反应。
小D的父母均在外地做生意,将小D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现在家庭生活支出全靠爷爷四百多元的退休金,奶奶偶尔摆摆菜摊儿,生活较为艰辛。因此,总是感觉底气不足,比其他同学“矮半截儿”。小D属于环境(家庭和学校)不良造成的强烈自卑导致自尊心缺失,自信心丧失,他总是表现得唯唯诺诺,胆怯退缩。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能力,在生活中都需要他人的关注。同样小D也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同学及老师的欣赏与鼓励。但由于不理想的生活环境使他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逐渐形成一种长期困扰其身心发展的不良情绪。
另外,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与增强,表现自我的需要越来越明显。但是他摆脱不了低人一等又自以为是的精神痛苦,本打算获得别人的尊重,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小D由于不能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对学校和班级产生不信任感。同时,又因其现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家庭中父爱、母爱的缺乏,他很想加入学生中来,找到归属,获得承认和尊重,体验成功和自信,但由于受到不合理信念的驱使,他的这些愿望不能成为现实,从而形成了心理矛盾冲突并受到困扰。基本需要的缺失,造成他的心理失衡:每当和同学的亲近行为受到拒绝时,都会给他内心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自信逐步丧失,最后导致心灵的自我封闭。
在教育管理中,教师对这种隐性的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语文老师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小D以正面的鼓励和支持,为他提供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帮他树立了自信心。这样的暗示反复出现,就可以使小D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和巩固。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学生胆怯退缩的问题行为呢?
1.争取家长的配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以小D为例。首先应该和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客观地告知家长孩子现在存在的问题,让家长反思一下,平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存在哪些不恰当之处,并及时纠正,与老师密切配合。
2.奉献温暖的关爱
师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只有科学、理智和艺术的师爱,才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深深浸入学生的心田。学生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无条件地支持、鼓励,帮助他,让他深刻体会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和关爱。
课堂是学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树立信心的重要舞台。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细心留意学生的情绪反应,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亲切的赞许,都足以让那些胆怯的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信任和支持。教师要把握时机,选择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特别是在他想举手回答问题但又犹豫时,要用信任的眼神看着他,直到他大胆举起手。当他回答正确时,可以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当他回答有误时,也不要批评训斥,用尽可能亲切、委婉的语气告诉他要继续努力。
另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搞好情感沟通。课余时间是师生友好交往、和谐相处、心灵沟通的最好时间,而友好、和谐、民主、自由的班级氛围才会让那些孤独、胆怯、自卑、退缩的孩子感到温暖。因此,教师要时常教育学生:同学之间怎样团结友爱,怎样互相关心,怎样和谐相处,怎样学会宽容别人,怎样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在教育其他学生的同时,鼓励小D式学生和同学一起活动、游戏,让他们从中体会老师和同学亲如一家的感觉,让他们不再感到胆怯、无助和孤独。也许,过不了太久,你就会发现你所面对的学生都那么活泼、可爱而自信!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