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孔子说在总结过失中能够领悟仁德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犯的过错,各有各的不同种类。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仁还是不仁了。”
[解读]
党:类别。
斯:则,就。
仁:通“认”。
斯知仁矣: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是否仁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所以,我们从过失错误中观察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人犯错的原因与动机,从根源上分析他的人品究竟是仁还是不仁。
孔子认为一个人犯错跟他的社会关系脱不了干系,也就是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之过,往往是由于各自身处的环境和立场不同所导致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立场,这使得我们在看待问题时会产生分歧和差异。
当我们能够客观地观察他人的过失,并从中领悟到仁爱之道,就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
观察他人的过失并不意味着嘲笑、指责或歧视,而是从中汲取教训,提醒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通过对他人过错的观察,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道德水平。
[读后启示]
孔子是要告诉我们要观察各式各样的错误,从而总结出教训才能知道什么是仁。
人是各种各样的,人所犯的错误也是各不相同的。错误如镜,映照出人的个性。
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可以知晓他属于何种类型。
错误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所以,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分析,这也是本着对当事人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错误的程度反映底线的深度,无底线或超越社会公约底线的人,我们就要谨慎对待了。
错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还是出于他人的利益,因谁而错,也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组成。
如果一切皆为私利,满足自己,显然这样的人还没完成自我实现或者能力不够总是试错从而不能达成满意的目标。
而如若因他人的利益而试错,那么就另当别论了。
一个人如果能认识到错误,那还是好的,但是如果有对自己的过错没有认识,也毫不在意;不尊教诲,屡教不改;认错态度消极,态度恶劣;欲盖弥彰,推诿不认;对于自己的行为缺少责任感,思想上缺少反思,如若这样的人出现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显然就很难交往了。
人皆有错,圣贤也不例外。但不同的人因心性、教养或修为差异,所犯的错误各有特点。
错误的类型,犹如标尺,能衡量出不同人的品质。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会看重道德与道义,而自私的小人总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个人利益是可取的,然而,若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要道德、可以无所敬畏、可以不顾亲情,换来的一定是众叛亲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