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流年||拜谒赫图阿拉
满族第一国都•赫图阿拉城
作者:蓝江
二月就想去赫图阿拉城,结果一场大雪让计划泡了汤。
都说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忽然就看到了绿野群里的一则出游信息:3月12日,去赫图阿拉,手中有锦绣江山年卡的,只要60元车费!
不去还等什么哪?!
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东,苏子河南岸。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是努尔哈赤称汗时的第一个都城——兴京,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古城遗址之一。
赫图阿拉,满语“横岗”的意思。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在此建筑城堡。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即汗位,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导游带我们直接看的内城。内城建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关帝庙、城隍庙、启运书院、文庙等。
看看这土坯茅草房,尤其是满族特色大烟囱!满族三大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老早年,东北地区大多是土坯草房,窗户就是木棂格子窗,秋末冬初天气逐渐寒冷,人们就要想法挡风御寒——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自制的麻绳糊在一起,粘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干燥后窗户纸就变得既挺阔又结实,再也不怕风吹雨淋!
逐渐地,三大怪变成了十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
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
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
捉妖降魔神仙舞?指的是“萨满舞”,俗称“跳大神”。“跳大神”实际是萨满(巫师)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
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
哈哈,百度的结果,还不止十怪,还有:反穿皮袄毛朝外,四块瓦片头上戴。“四块瓦片头上戴”是指这种狗皮帽子。
文庙是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修建的七大庙之一,是清代第一座孔庙。
当年的文庙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但已在战争中毁掉,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这座文庙是2002年在原址上复建的。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祀至圣先师孔子,配祀复、述、宗、亚四圣及闵、冉等十二先贤。
努尔哈赤出生地,木门台阶,极富沧桑感。门口的石碾子,总有人愿意去试试、推推。
努尔哈赤睡过的摇篮,也就是“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悠车”。摇篮吊在房梁上,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既可以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也可以解放妇女的双手做家务活。
汗王,罕王,都是指努尔哈赤。
1559年,努尔哈赤在这里诞生。
走向汗王寝宫和汗宫大衙门。
看看“汗宫大衙门”左边的满文:“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这段顺口溜提到的满文字,是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创制的“老满文”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导游说,这棵老榆树树龄将近500年。
近500年的老榆树已成了神树,环绕着走一圈,抱抱,摸摸,沾沾福寿。树上一团一团的是冬青。
罕王井,历经几百年一直水旺且甘甜。旁边就有水舀子,舀点水上来,喝喝,洗洗。
满族特色“八碟八碗”。
这是百度来的照片,八碟八碗的丰盛版,增加了四碟干果四碟水果四碟凉菜合计三十六个碗碟。为什么是八了?原来也和努尔哈赤有关,据说这娃出生时曾有高人算过他命中贵八,所以他之后建立了八旗子弟,连吃饭都是创建八大碟八大碗。
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女真人山城。
其实,经过400年的风雨,赫图阿拉城很多建筑已荡然无存。1999年,新宾满族自治县政府筹资600万元,迁出城内居民262户,依照后金时期故城原貌修复了主要建筑和遗迹。
修复后的故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有中华满族风情园、兴京满族民俗博物馆、满族老街、赫城湖等。
中华满族风情园内,560多米的满族历史文化长廊,如同一部磅礴辉煌的史诗,镌刻着清王朝的跌宕兴衰。
长廊以清代素面砖瓦亭、榭、楼阁建筑有机串联而成,回旋婉转、参差错落。描绘的是汗王出世、统一女真、创建八旗、明金之战、建立大清、定都北京、谒陵祭祖等一系列故事。
外城当年驻扎着八旗精锐部队,建有点将台、校场、仓廪区。外城内、内城外建有驸马府。
这次来赫图阿拉,我们只走马观花看了内城,期待下次还能来。
从赫图阿拉出来,去了清永陵。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北依启运山,南临苏子河,对恃烟筒山。东南距兴京故城赫图阿拉约5公里。
蓝江365原创作品,禁止盗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