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看紫陶装饰的传承与创新

文/枕溪山房主创王天龙

枕溪山房主创王天龙

      “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不同形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通的关系。当我们将这一观点应用于紫陶装饰的领域,便能清晰地看到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与相互促进。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我是山里人,经常卧枕而听溪水流淌的声音;也爱划船观看湖中天山一体的景致;此乃枕溪山房紫陶工作室之缘由。真可谓文章有山水大之为大,山水有文章美之为美。而建水紫陶,兼具山水文章之大美,有紫气东来,陶冶天下,福泽万世的大乘至美境界。

     

摘要

        本文以“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紫陶装饰刻填的山水画以及紫陶装饰工艺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分析古人画作与今人的审美差异,强调在临摹古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重要性。同时,详细阐述了紫陶装饰工艺中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以实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持续发展。

一、引言

      建水紫陶采用潘金怀老前辈发明的天然五色土原料配方,以镇浆制泥为泥料基础,采用手工拉坯为主要造型方式,萃取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题材,运用独特的诗书画印帖雕刻塑等为装饰手法,使用雕刻镶嵌、高温烧成、打磨抛光为特征工艺的精细泥陶,因产于云南建水,传统产品呈现赤紫色故而又得名建水紫陶。

      “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这句经典之语,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形式之间的相通性与互补性。紫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载体,其装饰中的山水画更是展现了这一理念的精妙之处。在紫陶装饰工艺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在传承古人智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紫陶装饰,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早期的紫陶装饰,风格质朴简约,多以简单的线条和图案来表现生活中的元素,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的质朴追求。

二、紫陶装饰刻填的山水画之美

      建水紫陶自清道光年间诞生之日起,就与华夏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采取五色土制作成的红泥湿坯和青白土制作成的白泥湿坯为创作载体,萃炼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为生命根基,运用诗书画印帖雕为艺术形式;讲究线条、构图、章法、布局、情趣和意境之传统审美,主要表现为丁吉三老前辈的淡艳风格与王定一老前辈的雅集堆帖两大特色,现也有部分浓艳、极简、雕刻、堆塑及仿生等独特艺术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紫陶装饰技艺不断精进。在清民时期,紫陶装饰受到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影响,图案逐渐变得更为精致,工艺也更为复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元素开始丰富地呈现在紫陶之上,展现出了更高的艺术水准。

      紫陶上的山水画装饰具有独特的魅力。它通过刻填等工艺手法,将山水的神韵生动地展现于陶体之上。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渲染,营造出或磅礴、或婉约的山水意境。这种将自然景观转化为艺术形式的过程,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三、古人画作的临摹与创新

      堪称建水紫陶一代宗师的向逢春老前辈,从小就跟父亲向汝生学习拉坯,也借鉴改进了张好老前辈创制的汽锅造型,还采用潘金怀老前辈发明的五色土泥料配方,后又跟王定一先生学习书画装饰,加之自己在雕刻镶嵌及打磨工艺上的钻研,其制作的作品有造型精美、书画精湛、刻填精妙、打磨精细,可堪称向氏四精之绝学,在装饰风格上既继承了王定一先生的雅集堆帖,又发扬了丁吉三老前辈的淡艳风格,是建水紫陶的集大成者与卓越陶艺宗师。

      到了近代,紫陶装饰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吸收西方艺术的一些理念和技法,使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紫陶装饰也曾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如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传统技艺传承的困难等。

      古人的画作无疑是宝贵的艺术财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临摹古人的山水画,可以深入学习其构图、笔法、墨法等技巧,领略古人的审美意境。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照搬古人的作品。时代在变迁,审美在演变,我们今天有着不同于古人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在临摹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与突破,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紫陶山水画作品。

四、紫陶装饰工艺的创新发展途径

      传统的紫陶装饰技法,如刻填、书画等,犹如一篇篇经典的文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些传统技法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紫陶装饰的根基所在。它们所呈现出的古朴韵味、精湛工艺,无不令我们为之赞叹。传承这些传统技法,就如同珍视案头的经典文章,从中汲取营养,感受其内在的精神力量。

(一)融合多种艺术形式

      然而,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变化。如果紫陶装饰固步自封,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中,那么它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正如地上的山水,虽有自然之美,但也需要人们用新的视角、新的手法去描绘、去表现。因此,创新成为了紫陶装饰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紫陶装饰中,可以尝试融合绘画、书法、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丰富其表现手法和艺术内涵。例如,将书法的线条美与山水画的意境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文化底蕴的作品。

(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拓展。我们可以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中获取灵感,将抽象、夸张、简约等元素融入紫陶装饰中。例如,在图案设计上,可以运用现代绘画的构图方式和色彩搭配,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在雕刻技法上,可以尝试结合现代工具和材料,创造出更加细腻、生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将紫陶装饰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与陶瓷雕塑、装置艺术等相互融合,拓展紫陶装饰的表现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工具和技术来辅助紫陶装饰工艺。如利用数字化设计软件进行图案设计,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精度。

(三)探索新材料与新工艺

      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保持紫陶装饰的独特个性。紫陶装饰有着自身独特的材质特点和工艺风格,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丢失了紫陶的本质特征,否则就如同在山水之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灵魂。

      不断探索适合紫陶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为紫陶装饰带来新的可能。例如,尝试使用新的色彩颜料或特殊的烧制工艺及创意的打磨技法,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四)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审美偏好。紫陶装饰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元素,如文化、历史、人文、建筑、典故、传说等,打造具有地域个性的作品,让紫陶与全国乃至世界紧密的关联起来,从而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紫陶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五、案例分析

        以某件具有创新特色的紫陶山水画作品为例,详细分析其在装饰工艺、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如何既传承了古人的艺术精髓,又展现了现代的审美风格。通过具体案例,更直观地感受紫陶装饰创新的魅力和价值。例如,有一次我创作了一件以家乡山水为主题的紫陶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我既借鉴了古人对于山水意境的营造手法,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和表现技巧。我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家乡山脉的轮廓,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四季的变化。同时,我还在画面中加入了一些现代建筑和交通工具的元素,以展现出家乡在时代发展中的变迁。这件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赞赏。

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在紫陶装饰工艺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传统工艺传承人才的短缺、市场竞争的压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拓展市场渠道等对策,以推动紫陶装饰工艺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培养新一代的紫陶装饰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这门艺术,才能为其传承与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紫陶装饰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年轻一代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紫陶装饰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七、结论

      “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这一理念为紫陶装饰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紫陶装饰刻填的山水画创作中,我们既要尊重古人的智慧,又要勇于创新,结合现代审美观念,探索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之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相信紫陶装饰工艺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我国的艺术宝库增添新的瑰宝。同时,我们也应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传统工艺,让其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熠熠生辉。

      总之,“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这一理念为我们审视紫陶装饰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传承传统精华的同时,积极创新,不断探索,让紫陶装饰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独特而璀璨的“地上之文章”。

后记

        建水紫陶装饰之审美,我们所获得的不仅只是视觉的唯美,会使我们感知到自然、清新、文雅、滋养而又温暖的人文陶艺情怀;从本质上呈现出直朴、纯粹、天真、睿智,以至信仰之中的和谐自在;是彩云之南的大地上,人们修身养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生境界。不论你是何人,只要触摸到建水紫陶,并以平淡、真诚、朴素之心与其相处,就会体悟到生活之美和人生之善的妙处。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上文章。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此乃创作之境界,自然之意境,也可以说是建水紫陶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487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