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长孙无忌的下场,才理解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有多无奈

文|老达子

本文共3052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毛泽东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的批语

这是我们的伟人毛主席对李世民的评价:“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句批语也指出了唐太宗李世民在立皇储问题上的失误。言外之意,毛主席也是支持李恪的,可是当时的李世民为啥没有立李恪,而是立李治为太子呢?且听老达子一一道来~

长孙无忌的下场

先来了解下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的父亲是长孙晟,长孙晟曾担任隋朝的右骁卫将军,可是在长孙无忌很小的时候长孙晟就过世了,使得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在年幼时被同父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随后他们兄妹二人就去投奔了他们的舅父高士廉,由他抚养成人。

长孙无忌从小就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很好。早年,高士廉看李世民很有才华,就将外甥女嫁给他了,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一下又成亲戚了。唐高祖李渊起兵以后,长孙无忌就跟着李世民四处征战,慢慢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谋臣。

在李世民夺权的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也参与了策划,可以说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在贞观年间,他先后担任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晋升为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并袭封为赵国公。

后来,李世民在临终前,将太子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他相信长孙无忌一定可以辅佐好李治治理好李唐江山。可是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李治了,因为李治这个人有点过于循规蹈矩了,而且性格也相对软弱,因此特意嘱咐一旁的褚遂良:无忌尽忠于我,不要让谗人离间他。

可是,剧本就是按李世民所预料的一样发生了。就在李世民去世的10年后,长孙无忌因谋反罪被处死,还被株连全族。明明身为李治的亲舅舅,又是托孤大臣,为何会落个如此的下场呢?这一切还得从当初立太子说起~

关于立太子的无奈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反而被废黜。可是没过多久,唐太宗李世民就改立了晋王李治为皇太子。这一切仿佛都是早就计划好了一样,可是当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唐太宗可是很头疼的。

在李承乾造反以后,太子位置的人选有李泰、李恪和李治。李恪是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李泰和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是非常宠爱长孙皇后的,因此他非常溺爱李泰,这让太子李承乾非常不舒服。而最后太子李承乾的造反正是基于这样的压力,他担心这样下去,自己的太子之位迟早不保,李承乾才选择造反。

那为什么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呢?主要还是要怪李泰自己。李世民对他无尽的宠爱让李泰有点飘飘然了,那时太子李承乾还没有被废,李泰觉得只要把打倒李承乾,那太子之位就非我莫属了。不得不说,人在顺境的时候很容易盲目自信。

后来李承乾被废以后,李泰居然对李世民说“百年之后他一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这说的什么话?你怎么知道自己一定能当上皇帝?不得不说,李泰要不是恃宠而骄,要不就是吃错药了才会说这话。

正因为李泰有了对皇位有了觐见之心,李世民才罢黜了他,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这也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竞争太子的资格了。

按照继承制,李恪应该是继李承乾之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因为李泰和李治都比李恪小,所以如果真按照“立长不立贤”的原则,那就应该立李恪为太子。另外在李世民心中,李恪、李泰和李治三个儿子中,他最中意的也是李恪,他觉得李恪是最像自己的人,将来一定能掌管好李唐的江山。

据史料中记载,李恪文武双全,颇有名望,而他的母亲杨妃又是隋炀帝的女儿,所以李恪的身上同时拥有隋唐两朝的皇室血脉。

所以李世民当时是想立李恪为太子的,可是长孙无忌是极力拒绝的。为什么呢?因为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他怎么可能同意立外人为太子呢?不知道当时李世民找长孙无忌商量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但是不得不说,李恪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尽管他没能如愿当上太子,可是他始终都没有对他的生父李世民和兄长李治抱有任何的不满。他以凭着一颗仁孝之心和善良宽容的本性,与所有的兄弟姐妹都相处的很和睦。他真的太像李世民了,非常的厚道和豁达。

如果真的是立了李恪为太子,可能历史就要被改写了,可能就不会有武则天这位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了,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最后,排除了李泰和李恪,太子的人选只能选择李治了,尽管唐太宗李世民不是那么看好他,但现在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李世民为李治扫清障碍

正因为李世民知道李治性格的有点懦弱,做事过于循规蹈矩、缺乏狼性,很难成为精明强干的帝王,于是李世民决定为李治扫清障碍。

首先是那些功臣勋贵,首当其冲的就是李君羡了,李君羡就因为流传的一个谣言“女主武王有天下”而被杀,因为他的小名叫“五娘子”,都读wu,那就杀之。

然后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杀张亮的理由是张亮触碰到了李世民的敏感区,因为养了500多的义子。要知道当初李世民夺权的时候也就用了800多私兵,因此他必须死。

紧接着是宰相刘洎,因为得罪了褚遂良,因此被褚遂良算计,最终被冤杀了。

处理完了威胁,该为李治组建了一套辅政班子了,分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这就有了前面说的太宗李世民在临终前特意嘱咐一旁的褚遂良:“无忌尽忠于我,不要让谗人离间他”。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李世民临终前,曾私下召见过长孙无忌,他伸手抚摩长孙无忌的面颊,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以感受到的是,当时的李世民是多么无奈。

长孙无忌为何会被冤杀?

唐高宗李治登基以后,长孙无忌就以国舅的身份辅政,只要是长孙无忌的建言,李治几乎全部接受采纳了,君臣二人的合作还是很愉快的,尤其后面长孙无忌还帮李治铲除了皇权的潜在威胁对象: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

可是李治早在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于是他登基以后一直想立武氏为皇后,在这件事上,长孙无忌是极力反对的。想想也能理解,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关系很好,现在自己的外甥想立朋友的妻子,或者说自己父亲的女人为皇后,这成何体统?于是2人的关系便慢慢有了间隙。

但是后来,李治还是力排众议立武氏为后。尽管做到了皇后的位置,但是武则天心里清楚,长孙无忌一直都不肯支持自己,于是对他怀恨在心。后面李治身体不好,这才给了武则天参与政事的机会。

刚开始武则天都是严格遵循唐高宗的意旨,“处事皆称旨”,没有独立做出决策的权力。甚至当武后看到她看重的人如李义府、袁公瑜等遭遇贬黜或者处决时,她不敢言谏,也无权改变唐高宗的决定。

随着参政的时间越长,李治对她越来越放心,后面竟然做起了甩手掌柜,尝到了权力的甜头的武则天便如鱼得水,从此大唐的政界到处都留下了她的印记。而此时她终于着手扳倒那些以前所有反对她的人了,因此长孙无极所谓的谋反,不过是一个噱头罢了。

老达子说

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了一手好牌,然而可惜的是,李治并没有能将这一手好牌打好。他放任吐蕃攻占了吐谷浑,结果导致吐蕃势力越来越大,使得西域一直遭受着吐蕃和突厥的侵扰。最终,只能放弃安西四镇,导致国际关系中各国互相制约的格局彻底瓦解了。

此外,在李治执政的后期,他独断专行拒贤纳谏,大规模建造宫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得“天下莫不失望”。最致命的是,李治将大权交给了皇后武则天,最终把李唐江山给折腾没了。

关于唐高宗李治的评价,网上有2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他继位后过于纵情恋爱,才干平庸,导致大唐在他治下未能保持强势,最终被武周代替。还有另一些人认为,他在政治上展现了雄才和武略,作出了独断的重要决策,使得大唐的疆域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被视为千古一帝的少数统治者之一。

那么,你觉得眼中的李治是什么样的呢?欢迎留言交流~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520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