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我的二本学生》

2024年12月10日星期二

《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她在广州一所二本院校从教,本书是基于她十五年一线教学经历所撰写的一部纪实作品,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往,她成了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

她不仅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本书记录了她对4000多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还有近百名学生的现身说法。

她不仅是记录者,也是观察者。作为一名二本大学的老师,她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普遍视线都集中在985、211的毕业生,但实际上截至2020年,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占绝大多数的二本及以下学生都是不被关注的群体。

她不仅是观察者,也是研究者。她围绕学生群体做了跨时间、跨空间、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她不仅是研究者,也是行动者。她与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构建“导师制”增进师生的互动交往,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本书那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对学生的采访日志,讲述了学生对高考的回望、对走近大城市的生疏、对就业的茫然无措,还有支撑他们长大的亲情、乡情,对未来生活走向的抉择,对自身、家庭乃至社会角色的认知和担待,读一个故事就好像从一个鲜活的生命里路过。

阅读本书,给我带来了三点思考

1.教师职业的起点是什么?

初入教师行业时,黄灯对教学的理解就是按课表上课,将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视为工作的重要部分。然而,2006 年 5 月 17 日的一堂作文课,成为了她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节点。那天,台风肆虐,课堂上她临时将作文题改为《风》。学生邓桦真的作文,让黄灯看到了一个此前未曾察觉的世界,文中呈现出多子女家庭的经济窘迫:桦真半年未拿到生活费,家庭月收入不足一千,因父母年龄限制申请助学贷款被拒。这使黄灯深受震撼,以往她对广东的印象多是经济发达与改革开放的辉煌,而这篇作文让她意识到她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中竟然还有面临吃饱穿暖层面的现实困境,由此,促使她不再局限于机械的课堂教学,而是开始主动走近学生。

“十三邀”对黄灯老师有一期专访,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作为老师,学生就像快递一样被寄到她的面前,他们过去所有的经历、故事她都一无所知,但老师不能在课堂上面对一个个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身上不仅有个性化的生命符号,也有原生家庭附着在他们身上的烙印。作为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可能对学生都有一些误解,往往会觉得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内驱力,导致学业成绩和各方面表现跟不上,但如果丢掉偏见,去了解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局限和困境,教师除了理解,就是给予帮助,甚至有时候怀着足够的包容对学生而言就是最适合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起点是什么,我们经常提到的“以人为本”“因才施教”的现实依托在哪里,黄老师的故事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2.左右学生人生走向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黄灯老师任教的广东金融学院在广州,学生大多来自平凡甚至贫困的家庭,生源近半来自广东的欠发达地区。他们的父母从事着务农、养殖、屠宰、建筑或小生意等普通工作。刘早亮是15 级的一位男生,梦想简单质朴,只求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一套安居的房子、一个温暖的家庭。他自幼目睹父母劳作的艰辛,深知生活的不易,虽偶尔渴望留在广州,却因房价望而却步,转而考虑家乡小城。就算是常人看来平凡的生活,对一些孩子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从黄老师所带班级来看,房价确实深刻影响着学生们对未来的规划。9年前第一个班毕业时,尚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留在广州、深圳,而9年之后第二个班毕业时,面对高昂房价,没有一个外来的孩子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要待在大城市,相信凭自己的能力、工资能够买得起一个安居之所。孩子们不约而同的缄默和放弃,让她直接感受到一个群体根深蒂固的困境。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学生的命运,但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业的去向、就职、是否留在大城市等选择的背后,实际上受制于很多因素,或许早就有了结论。

3.教师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孩子们能够进入大学,都是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全力托举,他们或是村里、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曾是某一所县镇高中最优秀的群体,他们大都对改变命运的高考充满了感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教师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懂得背后一份坚定的支持。就像邓桦真,黄灯在了解其困境后,迅速通过校内邮箱向全校老师发起募捐,帮她解决了生活难题,还为其争取到勤工俭学机会。学生发来《感恩的心》表达感谢。一篇课堂作文的偶尔倾诉,老师的稍稍留意,一个举动的坚定支持,实实在在改变了一个学生的命运。

实际上,每一个教师所拥有的真实资源,就是来自每天走近课堂的四十分钟,来自和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片段,当老师将自己的觉知投注到学生身上,就会发现阳光应该照耀的地方。

另一方面,教师的价值观对学生也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当有了对学生去符号化的认识之后,黄老师开始有意识构建“导师制”,她给学生规定了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交往,她的直爽、真诚以及理想主义情节,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他们主动交流生活、学业、择业等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思考,师生之间构建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

对于大一新生,因为刚从高中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业中释放出来,大学里没有了老师亦步亦趋的规训和管理,少了急行军式的学习压力,学生面对生活和学业茫然无助。黄老师会和他们讨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讨论没有统一答案,甚至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讨论给学生打开了对读书这件事的深入思考。黄老师认为,老师不需要着急去讲课本上的知识、技巧与方法,而首先要从思想意识层面帮助他们厘清读书、做人、爱情等一些关键问题,才能帮助他们审慎走稳未来人生的每一步。

教育,或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些表象。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在竭尽全力为学生带来更积极的影响,但到底什么是好教育?这没有完美答案,如果有评价的尺度,也许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认知和良知。

作为纪实作品,作者较为理性客观地记录了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真实故事,真实的才更为动人,懂得,才会心怀慈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每一份用心地看见、每一点真诚地引导,都可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影响其人生的方向与高度。

我想,这就是教师职业之神圣所在吧。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539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