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间建筑遗风:墟、围、祠

最初听到古墟这个词,以为就是古代遗留的废墟,当然这样理解也不能完全说是错的,毕竟都是古时遗留下来,只不过在岭南的语言中,“墟”并非废墟的意思,而是贸易交流的场所,类似于北方山乡的“赶大集”,沿海河城市的水陆码头,许多网络小说里会用“墟市”“墟镇”这样的词,多半作者就是南方人。

深圳四大古墟,也就是古时候的四处商贸聚集地,至于有多古呢?似乎也就二三百年之前,放在人类历史中不算太长,可也是几代人的更替,甚至一个王朝的兴衰。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的清平墟,约2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罗湖区东门一带的深圳墟,于清朝初年建墟,是深圳最早的商业聚集地之一;沙头角墟,位于深圳东部沙头角镇,是深圳客家墟市的代表,设立于清道光年间。

我见到的第一个古墟,是龙华区观澜街道的观澜古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宝安、惠阳、粤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依靠观澜河的便利,繁华兴盛,客商往来不绝,如今保留的排屋纵横几条街道,碉楼依旧耸立,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们昔日的荣光。

古墟建筑几经改造,已经成功转变成商业街区,游人穿梭时,不仅能领略百年前的历史风情,也能享受现代商业提供的便利,古墟一头的观澜古寺也是一处标志建筑,古寺始建于明代,几经重修,如今香火鼎盛。

古墟里最显眼的建筑应该还是碉楼,其实深圳很多地方都还保留了一些此类建筑,有些是在景区里供人观赏,有些还被当地居民使用着,保存了一部分现实功用。

灰瓦白墙是岭南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视觉上与潮湿多雨的天气和四季常青的环境都很搭配,建筑材料也是针对潮湿环境选择的砖瓦结构,防水排水系统都相当完整,这样的建筑理念还体现在别处,譬如旧宝安县遗留的多处围屋。

离着观澜古墟很近,地图上显示有一处贵湖塘老围,沿着导航指示走过去,却只在路边看到一处紧缩的大门,前后皆无通路,只门侧有一个摘菜的大婶,向她询问才知道,这处老围并不对外开放,于是悻悻然离去。只能从网络上搜寻几张图片过一过眼瘾。

围屋历史悠久,如西湖塘老围、笋岗老围都是建于明代,诸如吉坑围、龙田围、大万围等也都是自清代就有的,保存至今也许是得益于历史的幸运,也许是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时至今日,深圳很多城中村也有不少老房子,路过之时不免多看两眼。

前面提到客家人宗族观念强,事实上以潮汕地区为代表的岭南文化里,宗族观念是传承最完整的,在广东的许多地方,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他们拥有我们这个国家现今最多的祠堂,这是许多北方地区无法想象的,且南方人的祠堂并不仅仅是个摆设,一些村落的人或许离开故土,他们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旧居祠堂祭拜先祖,而在更多的地方,祠堂是混在人们居处的,日日都要打扫上香,逢宗族大事,还要选派代表在祠堂开会,这样的场景在一些影视剧里也能看到,无一例外都是在南方,北方人的祠堂,只能去历史里寻。

宗祠的存在往往寓意着家族的凝聚力,这无关家族规模的大小,而是传统中国式家族互相扶持相互守望的人际关系使然,这是一种传承,于现代人的婚姻观家庭观而言,代表的是一种传统,在一切提倡简单快捷,一切都朝金钱效率看齐的今天,显得尤其宝贵。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547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