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说几条鱼的事|对日本,我一直很好奇(5)

原创

日本人吃鱼分白身鱼和赤身鱼。

白身鱼肉色以白色为主,赤身鱼肉色以红色为主。

赤身鱼的血液中含铁含氧较高,鱼肉呈红色或褐色,普遍属于洄游鱼类,一般生活在浅海区域或者海面附近,在海中的运动量相当大,所以体内的肌肉组织发达,血液含氧量丰富,所以鱼肉呈现红色。代表性鱼类主要有金枪鱼、𫚕鱼、鲣鱼。

相比之下,白身鱼品种比赤身鱼多得多。

赤身鱼比白身鱼味道酸一些,但三文鱼除外。

白身鱼肉相对较为紧实。

日本人的习惯,刺身应从相对清淡的原料吃起,一般由白身鱼到赤身鱼。

吃完一种鱼的刺身,最好再吃一口黄瓜或萝卜丝,或是吃一小片生姜,之后再品尝另一种鱼的刺身。

最美味的刺身和寿司不仅仅是要求好的食材,还有刀工和摆盘以及料理技艺等诸多方面共同决定的。

鲋鱼即鲫鱼,是日本滋贺县琵琶湖的名物。鲋寿司是把鲋鱼和米饭加盐发酵,除去米饭后,只是吃鱼肉的料理。三月的鲋鱼即将产卵,此时最为肥美。将捕获的鲋鱼处理干净后加盐腌制,再将其与刚焖好的米饭交叠放入容器内腌制半年左右,至7月下旬左右,就发酵完成,成为最具有原始风味的寿司:鲋寿司。

川端康成的《初秋旅信》提到“香鱼”,注释说:“香鱼,原文作鲇,日本特产的一种淡水鱼。”

我不太相信,觉得“鲇鱼”不应该是日本特产,除非是用字上的特指。

初步查证的结果,物种学上的“鲇鱼”,并不是日本特产,中国、俄罗斯、朝鲜半岛都有分布,而且,与我们平时说“鲶鱼效应”的“鲶鱼”,也是一个东西。

日本人对这个“鮎”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传说著名的神功皇后为占卜战况而去钓鱼,钓起来的是条香鱼,就在鱼字旁边上加上“占” ,命名为“鮎”。这种说法不符合造字原则。另一种是说香鱼有很强的占地性,因此得名“鮎”。这倒与我们说的“鲶鱼效应”比较符合。

中国许多古文献均有“鲇”的清楚记载,早见于《尔雅》(公元前235-213) 、《战国策》(公元前77-6)、《说文解字》(122)、《本草图经》(1061)、《类篇》(1066)、《唐韵》(751)、《集韵》(1037)、《古今韵会举要》(1308)、《本草纲目》(1596)、《康熙字典》(1716)等。

搞清楚名称之后,还是按日本的“香鱼”来讲,比较不容易出戏。

谷崎润一郎的《细雪》,讲的是雪子屡次相亲的故事,其中一次相亲,是在大热天,相亲差强人意,大家兴致都不高,也就凑在一起吃了顿饭,实际上连饭菜都不合口味,餐桌上,只有一样东西能够引起幸子的食欲——盐烤香鱼。说是男方特意带来的,新鲜的香鱼,镇着冰,从长良川带过来。

长良川靠近名古屋,当地捕鱼,用的是鹈饲的方式,船夫驾船,驱动鸬鹚去捕食,虽然叫鹈饲,实际上用的不是鹈鹕,而是长脖子的鸬鹚。在鸬鹚的脖子上松松地绑上一圈麻绳,小鱼可以通过,大鱼就会留在喉咙中。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织田信长就曾以长良川鹈饲捕获的香鱼回赠武田信玄。

香鱼游动的速度非常快,现在捕捉的方法,据说是搭建“堤坝”,然后用一片竹排从溪流中引水而上,因为香鱼的习性是逆流而上,只要在竹排下围赶,香鱼就会自己游上竹排,被赶出水面。

大多数香鱼是洄游型,秋季在江河下游产卵,当年幼鱼入海过冬季,翌年春季溯河而上;也有部分陆封型香鱼,一生都在湖泊中度过,这种小香鱼在冬春季节可以食用,尤其以琵琶湖最为有名,称为“冰鱼”。

香鱼的香气,据说是一种类似黄瓜和西瓜的香气。

据日本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他还有很多别的头衔,比如陶艺大师等,是个厉害人)说,香鱼最好吃的是内脏,而且,会吃的人都是从鱼头部位连头吃,头部有特殊的香气。背脊靠近头部的地方,有丰富的脂肪,脂肪部分的下面,就是内脏,脂肪和内脏两者并有的地方,最为美味。当然,要吃野生的,而且要水清,流急,且河床比较宽的河中生育的香鱼,才带有香气,若是人工养殖,便香气无存。即使捕捉上来,仿造流水环境,以自然水养殖,一天尚可,三四天后,香鱼的脂肪也会消耗怠尽。

香鱼的吃法,包括:盐烤、腌制、油炸(就是天妇罗),以及做饭等,或者几种方法混合使用。日本的烹调,也就是这些方法。之前还说过一种鲭鱼挂面(传统料理、网红甜点及关于日本酒的极简知识|滋贺清单(3)),也是挂面加鱼的排列组合,叫做“面”,其实是一道“菜”,听上去比较拧巴,也是一种特色。

香鱼还有有一种叫“炉匠烧”的盐烤方式,就是用一根竹竿子从鱼嘴中插入,一直贯穿至鱼尾,固定住,放入炭火中烤,而鱼头须朝下,让鱼身上的水分从鱼嘴中流出。待去除木棍端上盘,鱼身还保持新鲜的色泽。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555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