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义贯之十四 宪问篇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4.1【原文】宪⑴问耻,子曰:“邦⑵有道⑶,谷⑷;邦无道,谷,耻也。”“克⑸、伐、怨、欲⑹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⑴宪:原宪,字子思,别称原思,原思仲。孔子学生。此篇不写姓、字,而直书其名,应该是原宪本人所记。原宪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生活极为清苦。子贡做了卫国上大夫后,结驷连骑,看望原宪,因巷陋窄,只能徒步前往。见原宪一贫如洗的样子,子贡关心地问他:“啊呀!你是不是生病了?”原宪回答:“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有病,只不过贫而已。”子贡很惭愧地走了。原宪站在门口,徐步曳杖朗诵着歌颂其祖先的诗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由此可见,被大家誉为最聪明的子贡,在原宪面前也自惭形秽。⑵邦:诸侯国。这里指邦君。⑶有道:存在道义,指君主还有希望的。⑷谷:《尔雅》禄也。做官。⑸克:《康熙字典》胜也。好胜。⑹欲:贪欲。
【翻译】原宪请教什么是耻辱,孔子说:“邦君有道义,应该领俸禄做事情;邦君没有道义,仍然当官拿俸禄,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得的人,至于是不是仁人,我就不知道了。”
【发明】“克伐怨欲”接近于“贪嗔痴慢”。贪,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出的贪婪、过分的欲望。对应的是“欲”。嗔,就是遇到挫折后的怨恨、愤怒。对应的是“怨”。痴,就是愚痴蒙昧,总是肯定自己否认他人。对应的是“伐”。慢,就是目中无人,即使别人比自己强,也会轻慢不屑。对应的是“克”。原宪有佛家眼光,他的提法与“仁”是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孔子对此也承认有所不知。
14.2【原文】子曰:“士而怀⑴居⑵,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⑴怀:《说文解字》念思也。⑵居:《康熙字典》积也,蓄也。
【翻译】孔子说:“读书人却想发家致富,就不配做士。”
【发明】士的目标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而这三种情况都是超越物质的,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显然,在孔子看来,精神财富大于物质财富。
14.3【原文】子曰:“邦有道,危⑴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⑵。”
【注释】⑴危:《说文解字》在高而惧也。引申为:端正、正直。⑵孙:同“逊”。谦让。
【翻译】孔子说:“邦君有道义时,说话正直,行为正直;邦君没有道义时,行为正直,说话谦逊委婉。”
【发明】人生“用一年学会说话,用一辈子学会闭嘴”。只有闷着头做正确的事情,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14.4【原文】子曰:“有德⑴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⑵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⑴德:精神上的获得感。这里指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即顿悟。⑵仁者:善于共建共享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
【翻译】孔子说:“有感悟的人一定有话说,有话说的人未必有感悟。有家国情怀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未必有家国情怀。”
【发明】德是内,言是外;德是本质,言是属性。内在决定外表,本质决定属性。反之则不成立。也就是说:原命题正确,逆命题未必正确。
14.5【原文】南宫适⑴问于孔子曰:“羿⑵善射,奡⑶荡舟⑷,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⑸躬稼⑹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⑺!尚德⑻哉若人!”
【注释】⑴南宫适:字子容,即南容,孔子学生。⑵羿:夏代有穷国的国君,传说善于射箭,当时有十个太阳,炎热难挡,被羿射下九个。后来,被臣下寒浞所害。⑶奡:寒浞的儿子。⑷荡舟:擅长水战。⑸稷:周代的祖先,被尊谷神。⑹躬稼:致力于发展农业。⑺若人:这个人。⑻尚德:崇尚道德。
【翻译】南宫适请教孔子说:“羿善于射箭,奡擅长水战,都得不到好死。禹、稷致力于发展农业,而得到了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的崇尚道德啊!”
【发明】百姓需要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获得感。君主的主责主业就是让百姓时常产生这种获得感。如果一个领导抛弃主责主业,而去炫耀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就一定会丧失民心。
14.6【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偶尔脸色难看,心中仍有真爱;小人即使面带笑容,心中仍有所图。”
【发明】君子惟道是从,小人唯利是图。
14.7【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⑴焉,能勿诲乎?”
【注释】⑴忠:忠是把心摆正,是客观对待。
【翻译】孔子说:“从主观角度爱护他,能不让他爱劳动吗?从客观角度对待他,能不让他受教诲吗?”
【发明】劳动,就是野蛮其体魄,指向肉体;教诲,就是文明其精神,指向灵魂。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在生产劳动中升华心灵;在心灵升华中推进生产。
14.8【原文】子曰:“为命⑴,裨谌⑵草创之,世叔⑶讨论之,行人⑷子羽⑸修饰之,东里⑹子产润色之。”
【注释】⑴命:《康熙字典》教令也。这里指国家的政令。⑵裨谌:人名,郑国的大夫。⑶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⑷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⑸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⑹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翻译】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发明】孔子高度重视“政策、命令”,对卫国起草“命令”的过程予以高度评价。因为,“命令”关乎许多人的“生命”,所以,重视“命令”就是关心“生命”。
14.9【原文】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⑴,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⑵骈邑⑶三百,饭疏食,没齿⑷无怨言。”
【注释】⑴彼哉:他呀。表示轻视,不值一提。⑵伯氏:名偃,齐国大夫。⑶骈邑:齐国的地名,在今山东省临朐县柳山寨。⑷没齿:老得牙齿都掉没了。指老死。
【翻译】有人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他是能施恩惠的人。”问子西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他啊,他啊!”询问管仲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管仲是一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骈邑的三百户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可是伯氏至死也没有怨恨的话。”
【发明】中国人评价人物的时候,往往会说“何足挂齿。”“不提他也罢。”“无语了。”,甚至,只是笑而不答。中国人评价事件的时候,往往会说“你懂得。”“还用说吗?”,秦桧说的“莫须有”其实就是“你懂得。”
14.10【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翻译】孔子说:“贫困而不抱怨很困难,富有而不傲慢却容易。”
【发明】如果贫困威胁到生存权,从生物的本能看,就一定会做出反抗。富人通常害怕有人盯他的钱,哪里敢露富?所以说,贫困者的报怨和富有者的低调,都是正常现象,并不是富有者比贫困者更有涵养。
14.11【原文】子曰:“孟公绰⑴为赵、魏⑵老⑶则优,不可以为滕、薛⑷大夫。”
【注释】⑴公绰:鲁国大夫。⑵赵、魏:晋国的卿赵氏、魏氏。⑶老:《康熙字典》大夫家称臣称老。⑷滕、薛:滕国和薛国,都是春秋时小国,面积不及赵、魏的封邑大。
【翻译】孟公绰廉政寡欲而短于才干,适合清闲之职。所以,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魏二卿的家臣非常出色,但是不可以做滕国和薛国的大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国的大夫,同样是位高责重,任务繁多。
【发明】世人眼中的一些垃圾,很可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14.12【原文】子路问成人⑴,子曰:“若臧武仲⑵之知、公绰之⑶不欲⑷、卞庄子⑸之勇、冉求⑹之艺⑺,文⑻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⑽,久要⑾不忘平⑿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⑴成人:完人,即人格完善的人。⑵臧武仲:即鲁孙纥,鲁国大夫。⑶公绰:即孟公绰。⑷不欲:没有贪欲。⑸卞庄子:齐国的勇士,鲁国大夫。⑹冉求:即冉有,孔子弟子。⑺艺:多才多艺。⑻文:《康熙字典》文饰。⑼何必然:如何做一定能够这样。⑽授命:接受命令。⑾要:通“约”。困顿。⑿平生:终生。
【翻译】子路问怎样才算完善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智慧、孟公绰那样无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文饰,也就可以成为完善的人了。”孔子又说:“如今,完善的人不需要这么严格。见到利就想到义,见到困难能接受任务,长期困顿也不忘记终生的诺言,就可以算是完善的人了。”
【发明】所谓成人,就是高度完成社会化的人。这样的人,心里有义,能够担负集体交给的重任,并能坚守初心,永不言败。
14.13【原文】子问公叔文子⑴于公明贾⑵曰:“信乎,夫子⑶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⑷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⑴叔文子:名拔,卫献公之孙,“文”是他的谥号。⑵公明贾:卫国人,名贾。公叔文子的使臣。⑶夫子:敬称公叔文子。⑷以:《康熙字典》因也。
【翻译】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说:“老先生不说、不笑、不要财货,是真的吗?”公贾明回答说:“因为传话的人夸大其辞了。老先生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说话;真高兴的时候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符合礼义然后取财,别人就不讨厌他的取。”孔子说:“这样才对嘛,传说的也太玄了吧?”
【发明】话经千人口,老鼠大如牛。
14.14【原文】子曰:“臧武仲以防⑴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⑵君,吾不信也。”
【注释】⑴防:邑名,在今山省费县东北之华城,臧武仲的封地。⑵要:《康熙字典》勒也。要挟。
【翻译】孔子说:“臧武仲凭着他的封地防城要求鲁国国君把他的后代立为大夫,有人说他没有要挟国君,我却不相信。”
【发明】公事必须公办,不可夹杂一丁点私利。
14.15【原文】子曰:“晋文公⑴谲⑵而不正,齐桓公⑶正而不谲。”
【注释】⑴晋文公:春秋时代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⑵谲:《说文解字》权诈也。玩弄权术。⑶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翻译】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恒公正派而不诡诈。”
【发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作所为都合法度,但是缺乏权变,这是‘正而不谲’。晋文公也尊王,但是主要靠权谋,许多事情不合法度,这是‘谲而不正’。孔子为齐桓公和晋文公惋惜,如果合其优点,就能成就周文王的事业。
14.16【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⑴,召忽⑵死之,管仲⑶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⑷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⑸,如其仁!”
【注释】⑴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在争夺王位中,齐桓公派兵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⑵召忽:公子纠的谋士。⑶管仲:原为公子纠的家臣。后由鲍叔牙的举荐,当上了国相。⑷以:《说文解字》用也。⑸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如:《康熙字典》若也,同也。像。
【翻译】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是没有仁德吧?”孔子答道:“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不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才是他的仁德!只有看到这些,才明白他的大仁大德!”
【发明】欲成大事者,不可以纠缠于枝末细节。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评价很高。
14.17【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⑴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⑵,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⑶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⑷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⑸也,自经⑹于沟渎⑺而莫之知也。”
【注释】⑴相:《康熙字典》百官之长也。⑵匡:《康熙字典》正也。⑶微:《康熙字典》无也。一般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前面,即“假使没有”。⑷左衽:衣襟开在左边。汉民族古代上衣的衣襟是向右边开的。匹夫匹妇:一男一女,指普通百姓。⑸谅:《康熙字典》小信也。⑹自径:上吊自杀。⑺沟渎:小山沟。古时,田间水道叫沟,邑间水道叫渎。
【翻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有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们至今还受到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系扣子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知道吗?”
【发明】用盆景的审美来看山海,用燕雀的眼光来审视鲲鹏,看到的都是谬误。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取得他认知以外的成就。
14.18【原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⑴,与文子同升⑵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⑶矣。”
【注释】⑴大夫僎:僎,人名,原是公叔文子的家臣。家臣在春秋时也称大夫。⑵升:《康熙字典》登也,进也。⑶为“文”:谥号为“文”。
【翻译】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道升为国家的大臣,孔子得知后说:“公叔文子死后,可以用‘文’作谥号了。”
【发明】公叔文子此举有三点可贵之处:知人,无私,忠君,是真正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4.19【原文】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⑴曰:“夫如是,奚而⑵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⑶治宾客,祝鮀⑷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⑸,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⑴康子:即权臣季康子。⑵奚而:复合疑问副词,为什么。⑶仲叔圉:卫国,大夫孔圉。⑷祝鮀:字子鲁。卫国大夫,世袭贵族。⑸军旅:《说文解字》军之五百人为旅。
【翻译】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时,季康子冷笑着说:“既然这样,卫国为什么不败亡呢?”孔子说:“有仲叔圉接待宾客办理外交,有祝鸵主管宗庙祭祀,有王孙贾统率军队。因为这些人才还在,卫国怎么会败亡?”
【发明】卫灵公在诸侯里,算是最好的一个。所以,孔子周游列国,首选目标就是卫灵公。孔子通常不评价国君,那是因为其他国君是“斗宵之人,何足算也”。孔子评价卫灵公“无道”,那是因为卫灵公是最接近“道”的君主。
14.20【原文】子曰:“其言之不怍⑴,则为之也难。”
【注释】⑴怍:《说文解字》惭也。
【翻译】孔子说:“谁大言不惭,谁就会遭遇困难。”
【发明】“说话”其实是一种“私欲”,主要是为了抢风头,装大个,刷存在感。“说话”其实就是给自己挖坑、上枷锁、拉仇恨,毕竟“说起来很爽,做起来很累”。
14.21【原文】陈成子⑴弑简公⑵,孔子沐浴而朝⑶,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⑷。”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⑸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⑴陈成子:齐国大夫陈恒。“成”是谥号。⑵简公:齐国国君。⑶沐浴而朝:孔子曾当过鲁大夫,遇到重大事项,有报告国君的义务。斋戒沐浴后才去上朝,可见孔子对这一事件的重视。⑷三子: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掌握鲁国实权。⑸之:《康熙字典》适也。去,往。
【翻译】陈成子杀了简公,孔子得知,就按要求沐浴上朝,向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杀其君主,请求出兵讨伐。”哀公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退出来后说:“只因我曾当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命令我:‘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到三位大夫那里去报告,他们表示不同意出兵。孔子又说:“只因我当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
【发明】孔子一边做事一边又说明自己在照章办事。可见,当时的鲁国,已经没有什么规矩可言。
14.22【原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⑴之。”
【注释】⑴犯:《康熙字典》僭也。即:犯上作乱。
【翻译】子路询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君主比你的地位高,鲁莽待他,不是欺负他,而是犯上作乱。”
【发明】对顶头上司的态度都不好,就是没拿自己的前途当回事儿。
14.23【原文】子曰:“君子上⑴达⑵,小人下⑶达。”
【注释】⑴上:在……之上。⑵达:通达,没有障碍。⑶下:在……之下。
【翻译】孔子说:“君子向上追求精神富有,小人向下追求物欲横流。
【发明】此条也可以翻译成:君子已经通达,能够站在全局看局部,对任何事情都看得通透,没有障碍;小人尚未通达,只站在个人角度看世界,看不清世事情理,经常纠结拧巴,自相矛盾。
14.24【原文】子曰:“古之学者⑴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⑵。”
【注释】⑴学者:求觉悟的人。⑵为人:给别人看。
【翻译】孔子说:“古代的求学者为的是提升自己,今天的求学者却为的是向人炫耀。”
【发明】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改造思想(读经),第二目标是消除病苦(学医),第三目标是改造人类生存环境(学科学)。但是,有人学习只是为了唬人、蒙人、炫耀。
14.25【原文】蘧伯玉⑴使人⑵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⑶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⑷!使乎!”
【注释】⑴遽伯玉:名瑗,字伯玉,卫国大夫。孔子在卫时,曾在他家住过。⑵使人:派人。⑶夫子:此指遽伯玉。⑷使乎:赞叹使者好。
【翻译】遽伯玉派人去拜访孔子,孔子与使者对坐而问他说:“遽老先生在干什么?”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失,但还没有做到。”使者退出后,孔子说:“使者啊,这才是称职的好使者!”
【发明】不是使者说得好,而是蘧伯玉做得好。
14.26【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⑴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注释】⑴谋:《康熙字典》计也。考虑。
【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干涉那些政事。”曾子曰:“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发明】丢掉了主责主业就乱。宋徽宗当书画家是乱。某人当校长又当班主任也是乱。
14.27【原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耻辱,是他说的话超过他做的事。”
【发明】多做少说,甚至不说,永远是正确的。
14.28【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注释】⑴道:《说文解字》所行。⑵自道:自说。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项行为,我都没能达到:有仁德的人没有忧愁,有智慧的人没有疑惑,勇敢的人没有恐惧。”子贡说:“这是老师自谦,恰恰说明老师已经做到了。”
【发明】消灭“忧、惑、惧”,就会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只要还有一丁点“忧、惑、惧”,就证明修行还欠火候。
14.29【原文】子贡方⑴人,子曰:“赐⑵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⑶。”
【注释】⑴方:《康熙字典》比方也。⑵赐:端木赐,即子贡。⑶暇:空闲
【翻译】子贡讥评别人。孔子说:“端木赐,你就那么好吗?我可没有这闲功夫议论别人。”
【发明】议论他人的错误,耽误自己的时间,就已经是拿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了。如果再生气得病,岂不可笑?
14.30【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⑴己知,患其不能⑵也。”
【注释】不:《康熙字典》不然也,不可也。否定。⑵能:《康熙字典》胜任也。
【翻译】孔子说:“别担心他人否认自己的见解,而要担心自己的见解不管用。”
【发明】把自己的作品、思想呈现出来,让别人评头论足,像被扒光了似的,貌似很羞耻。实际上,每次被大家评头论足,都是进步的机会。不要怕疼怕羞,每克服一个疼点和羞点,都会变成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14.31【原文】子曰:“不逆⑴诈⑵,不亿⑶不信,抑⑷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⑴逆:《康熙字典》迎也。往前推理。⑵诈:《说文解字》欺也。⑵亿:通“臆”,主观猜测。⑶抑:《康熙字典》转语,亦然之辞。可是。
【翻译】有些领导天天很忙,忙着处理问题,进行“亡羊补牢”。一会儿怀疑敌方使坏,一会儿又推测内部问题,忙着破案。还自以为有本事,有功劳。孔子看不下去这种情况了,于是说:“不往前推理敌方欺诈行为,也不主观猜测内部失信,却也能事先发觉并消除隐患的,这难道不是更好吗?”
【发明】孙子兵法云: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同样,善于治理的人,也是无为而治。
14.32【原文】微生亩⑴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⑵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注释】⑴微生亩:姓微生,名亩,年老隐士。⑵栖栖:忙忙碌碌的样子。
【翻译】微生亩评价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呢?该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吧?”孔子说:“我哪里敢讨好别人,我是痛恨世人顽固不化。”
【发明】人类偏执,且经常自相矛盾。比如:大家都喜欢包青天,又都想当官捞好处。大家都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荒废岁月。人人都知道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却拼了老命也要搞钱。
14.33【原文】子曰:“骥⑴不称其力,称其德⑵也。”
【注释】⑴骥:《说文解字》千里马也。⑵德:品德。
【翻译】孔子说:“千里马,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发明】品德是体,力量是用。没有品德的气量,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
14.34【原文】或曰:“以德⑴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⑵报怨,以德报德。”
【注释】⑴德:此指恩德。⑵直:正直。
【翻译】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要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发明】《道德经》的“德”是社会规范。“以德报怨”的意思是:对仇人也要按社会规范去做,对恩人也要按社会规范去做,对任何人都要按社会规范去做。孔子眼中的“德”,是恩德。孔子提倡以恩德报恩德,以社会规范对待仇怨。
14.35【原文】子曰:“莫⑴,我知⑵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⑶人,下学⑷而上达⑸。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⑴莫:《康熙字典》无也,大也,静也,定也。⑵我知:我的知见。⑶尤:《康熙字典》怨也。⑷下学:学习普通事物。⑸上达:通达到精神层面。
【翻译】孔子说:“又大又静的空,才是我的能知之心吧!”子贡问:“什么是这个‘又大又静的空’?什么是老师的能知之心?”孔子说:“不怨天命,不忧人事,放下所感觉的一切,上达感知的本源。让我产生感知的本心,与天是一体的吗?”
【发明】孔子觉悟到老子所说的“恍兮惚兮”的道,这个道是空的,大的,静的,定的。所以,孔子用一个“莫”字来表达“道”,并怀疑“道”与无边的虚空是一体的。
14.36【原文】公伯寮⑴愬⑵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⑶以告,曰:“夫子⑷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⑸诸市朝⑹。”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⑺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⑴公伯寮:字子周,孔子的弟子。曾任季氏家臣。⑵愬:同“诉”。⑶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谥号。⑷夫子:指季孙氏。⑸肆:暴露尸体。⑹市朝:街市或朝廷。古代自士以下的,陈尸于市集;自大夫以上的,陈尸于朝廷。⑺命:邦君的命令。
【翻译】公伯寮对季孙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事告知孔子,并说:“季孙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住了,我的力量还能把真相辨明,杀掉公伯寮,并把他的尸首摆在街市上去示众。”孔子说:“道能实行,靠的是君令;道被废掉,也是君令所致。公伯寮哪里有本事左右君令?”
【发明】国君的命令就是国君意志的体现,无论对错,国君都是第一责任人。例如:杀岳飞是赵构拍板同意的,赵构是杀岳飞的第一责任人。
14.37【原文】子曰:“贤者辟⑴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⑵七人⑶矣。”
【注释】⑴辟:同“避”。⑵作者:这样做的人。⑶七人:指七位贤人隐士。具体所指其说不一。此举一种说法: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翻译】。孔子说:“贤人避开社会而隐居,其次是离开是非之地,再次是避开难看的脸色,再其次是避开难听的恶言。”孔子说:“像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发明】七位贤才完全可以平定天下的。孔子叹息的是:可惜没有人能用这七人,有的话就可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14.38【原文】子路宿于石门⑴,晨门⑵曰:“奚自⑶?”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⑴石门:鲁国都城城南的一道郭门,即外城门。⑵晨门:守门人,负责早晚开、关郭门的人。⑶奚自:从哪里。
【翻译】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早晨,子路要进城,守城门的人问道:“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氏那里。”守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却一定要去做的人吗?”
【发明】不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尝试才有成功的希望。
14.39【原文】子击磬⑴于卫,有荷蒉⑵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⑶曰:“鄙哉,硁硁⑷乎!莫己知⑸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⑹。”子曰:“果⑺哉!末⑻之难矣。”
【注释】⑴磬:用玉石、石头制作的打击乐器。⑵荷蒉:背着草编的筐。⑶既而:不久,一会儿。⑷硁硁:象声词,击石声。⑸莫已知也:即“莫知已也”。⑹深则厉,浅则揭:出自《诗经˙邶风》,意思是:水深,就穿着衣服下水淌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⑺果:《康熙字典》决也。坚决。⑻末:通“没”。没有。
【翻译】孔子在卫国,有一天还在敲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口走过,说:“这个敲磬的,是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又说:“可不明智啊,那硁硁的声音,在说没有懂得自己的人。既然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停止吧。‘水深,就穿着衣裳蹚过去;水浅,就撩起衣裳蹚过去’”。孔子说:“说起来真果决!如果真像蹚水那样,现实中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发明】孔子击磬时的心态,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听者虽能得到一些弦外之音,但是终究是形象大于思维。甚至是挂一漏万,不得要领。
14.40【原文】子张曰:“《书》⑴云,‘高宗⑵谅阴⑶,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⑷,百官总⑸巳⑹,以听于冢宰⑺三年。”
【注释】⑴《书》:《尚书》,即《书经》。⑵高宗:指殷王武丁。⑶谅阴:守孝时所住的房子,又叫“凶庐”。⑷薨:《说文解字》公侯卒也。⑸总:《康熙字典》合也。⑹巳:同“嗣”。《康熙字典》续也,继也。⑺冢宰:墓地主管。
【翻译】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窝棚),三年不讲话。’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仅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三年之内,文武百官聚集,以此听命于墓地主管。
【发明】孝治天下,由来已久。殷商时期,君主带头守孝三年,民风岂能不质朴敦厚?
14.41【原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翻译】孔子说:“在上位的统治者循礼而行,老百姓就容易使唤了。”
【发明】没有不好的群众,只有差劲的领导。
14.42【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⑴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⑵。”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⑶病⑷诸!”
【注释】⑴修已:即修身,用意志约束自己的私欲。⑵安人:使周围的快乐。或者,使贵族、大夫们快乐。古代的“人”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的各阶层的人。⑶其犹:大概还。⑷病:《康熙字典》忧也。
【翻译】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用一个敬字管好自己。”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在管好自己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周围的人安乐。”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在管好自己的基础上,让天下百姓都安乐。对于这件事情,尧、舜那样的圣君,尚且担心难以做到呢!”
【发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何达成自强,那就是刀刃向内,管好自己。没有自律就没有自强,绝对的自律成就绝对的自强。
14.43【原文】原壤⑴夷俟⑵,子曰:“幼而不孙弟⑶,长而无述⑷焉,老而不死,是为贼⑸!”以杖叩其胫⑹。
【注释】⑴原壤:鲁国人,孔子幼年时代的朋友,学习“长生之术”。⑵夷俟:臀坐地,两脚伸开像簸箕,这种姿势又叫箕踞,也叫夷俟。⑶孙弟:同“逊悌”,即谦逊和孝弟之道。⑷无述:没有值得可称道的。⑸贼:《康熙字典》伤害也。⑹胫:《说文解字》膝下踝上曰胫。
【翻译】原壤左右伸腿叉开两只脚坐在地上接待孔子,孔子说:“小时候不懂礼貌,长大了无所作为,老了还搞长生不死那一套,浪费资源、糟蹋粮食,真是祸害!”说着用拐杖敲他的小腿,要他把腿收回去。
【发明】儒家功夫注重大中至正,养浩然正气。道家功夫注重效天法地,炼内外金丹。
14.44【原文】阙党⑴童子⑵将命⑶,或问之曰:“益者⑷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⑸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⑴阙党:鲁国地名,在曲阜市境内。⑵童子:未成年人。⑶将命:传话。⑷益者:要求上进的人。⑸居于位:坐在席位上。按古代礼节,大人可以有正式的席位就坐,儿童没有席位。
【翻译】阙党的一个儿童奉命来向孔子传信。有人问孔子:“这儿童是要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大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与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而是一个想急于求成的人。”
【发明】孔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识人能力确实不同凡响。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