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抓“服务”托起民生“幸福梦”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掷地有声,意味深长,是“人民至上”在新时代的深情表达。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菜篮子工程”,从厕所革命到农家书屋,揭示了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诠释着我党不变的初心使命,彰显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底色。广大党员干部要贴近群众,在服务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满怀真诚“有温度”,解决问题“有速度”,为民办事“有力度”,以真诚之心取信于民,用实干实绩推动发展。
坚持以忠诚干净的“初心”,涵养坦荡浩然的“正气”,满怀真诚知“民事”。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永葆为民初心,做到心中有民,行之为民。群众的幸福感,来源于一点一滴的获得感,来自于对广大干部的信任和对组织的信心。是怀揣真挚之心还是虚情假意地“走过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敷衍了事地完成任务,群众一眼就能看透干部的“心”。倘若干部下基层只是“蜻蜓点水”,来去匆匆,仅停留于表面的巡视,未曾将民众的呼声与需求真正铭记于心,那么群众自然会用“疏离的目光”相待;相反,若能主动到群众家和群众面对面“访”,心交心“聊”,实打实“问”就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做群众的“贴心人”,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心声与呼声。
坚持以艰苦奋斗的“信心”,秉承百折不饶的“锐气”,竭诚尽力供“民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广大党员干部在面对群众需求时,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群众反映什么就重点破解什么,以点带面、摸排梳理,实现从盯住“一点”到着眼“一面”的转变。坚持底线思维,把困难想得更足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实一些,把服务做得更优一些。聚焦老百姓真正的操心事、烦心事,瞄准民生工作中那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只有“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干”到群众家门口,才能把惠民生的事办得更实、暖民心的事办得更细、顺民意的事办得更好。在群众所面对的问题里,不乏一些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能“敷衍塞责”,要深挖群众的聪明才智,又要携手相关部门,共同“破冰前行”。从“群策群力”的广泛讨论中提炼出“最佳方案”,最终向人民群众呈上一份满意的“高分答卷”。
坚持以全心全意的“真心”,怀揣为民服务的“底气”,精准把脉解“民忧”。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广大党员干部在为群众解决“急难盼愁”的问题要有“不畏难”的精神,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全面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是根本要求。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切实行动。空洞的表态远不及实际行动的示范,响亮的口号也比不上以身作则的引领。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有呼必应,有疑必解,有难必帮,以“动真碰硬”的决心破解民忧“痛点”,以“不等不靠”的速度打通民困“堵点”,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回应民需“重点”,当好人民群众的“解忧人”,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服务的“一杆秤”,只争朝夕不停歇,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让发展答卷更有“温度”,让民生答卷更有“厚度”。为群众排忧解难,容不得半点“假把式”,只有心系群众,摸清群众的“底”,交代自己的“底”,才能托起民生幸福的“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