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字之师”
师者有涯,学无止境。 —题记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曾经历过的一段段的小插曲,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师者”这一身份更为深刻的认知,让我真切领悟到了“教学相长”这句古训的熠熠光辉。
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意气风发地带领学生们穿梭于语文的诗韵雅章、文海字浪之间。当读到“怅然若失”一词时,或许是长久以来的习惯作祟,我顺口便将“怅”字念成了“cháng”,当时并未察觉有何不妥,课堂的节奏依旧平稳地向前推进着。
下课,我按部就班检查小组长的背诵情况,他们依次排队,非常乖的等着受老师的检查,余光瞥见平日里文静内敛的明依长,两只纤细的小手抱着一本厚厚的大词典,带着一丝羞涩与果敢,目光中还交织着犹疑与坚定,仿佛在进行一场内心的小小挣扎。
该她背诵了,只见她微微抿了抿嘴唇,轻声说道:“老师,我特意查阅了词典,发现这个“怅”字该读“chàng”。
她的声音轻柔却清晰,宛如春日里的一缕微风,轻轻拂过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失误感到窘迫,反而因为学生的敢于质疑,敢于纠正的学习精神而感动和喜悦。
我迅速接过并翻开那本厚厚的字典,手指在纸页间翻动着,当看到字典上那确凿无疑的解释时,我抬起头,满含歉意地望向全班同学,真挚地说道:“同学们,明依同学指出的问题完全正确,是老师疏忽了,在此,老师要衷心地感谢明依帮我纠正这个错误,从这一刻起,她就是我的‘一字之师’。”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同学们的目光纷纷投向明依,那目光中满是钦佩与赞赏。明依的脸颊微微泛红,嘴角上扬起一抹羞涩而自豪的弧度,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明媚而可爱。
在接下来的课堂时光里,我明显察觉到了一种微妙而积极的变化。同学们的眼神更加明亮而专注,思维更加活跃而敏锐,举手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不再是被动聆听的受众,而是化身为一群积极探索知识海洋的勇敢水手,敢于质疑,勇于发言。
而我,也在这次经历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蜕变。我深知,身为教师,并非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而是与学生并肩同行的求知者;学生们身上所蕴含的潜力与智慧,如同深埋于地下的宝藏,正等待着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挖掘。
经此一事,我与明依之间仿佛建立起了一座无形的心灵之桥,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我们之间悄然生根发芽。每堂语文课上,她的眼神总是紧紧跟随着我,时刻准备着参与课堂互动,而我也会以更加审慎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教学细节,不敢有丝毫懈怠。在明依的带动之下,整个班级犹如一个充满蓬勃生机的学习共同体,同学们相互切磋、相互启迪,携手共进,共同奔赴知识的星辰大海。
“一字之师”,这简短的四个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读音的纠正,更是一种教育精神的薪火相传。它时刻警醒着我,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师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连理枝,应秉持着一颗谦逊向学之心,在求知的道路上永不止步,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成长画卷。
附文《一字之师》典故
“一字之师”是个典故,说的是唐朝时期,诗人郑谷和僧人齐己的故事。
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句子。郑谷看后,认为“数枝”不能体现“早”字,就建议改为“一枝”。
齐己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恭敬地向郑谷拜谢。因为郑谷只改动了一个字,却使诗的意境更加完美,所以齐己尊称郑谷是自己的“一字之师”。这个典故用来形容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一个字在文中关键作用的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