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72.三打白骨精—食色所迷 幻身陷真
上三回批破诸多旁门,指明还丹妙旨。但丹还以后,并非大功告成,还需空幻身而保法身,超脱尘世,方能真正成就。否则,若被假象所迷惑,不能明心见性,是非不分,很容易半途而废。从这回开始至三十一回,皆在演绎幻身陷真之害,旨在让学者弃假以救真。
一、起心动念,魔端即现
原文开篇提到:“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脱胎换骨,神爽体健,正当放下身心,努力前进,直造如来地步之时,奈何正行到嗟峨之处,而以肚中饥饿为念,使行者化斋吃。
此便是以饥渴之害为心害,不肯放下身心,自起妖魔之端。”长老本应在脱胎换骨后一心向道,直奔如来境界,却因肚中饥饿这一小念,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磨难。
正如行者所言:“师父好不聪明。”以小端起妄念,实在不智。而三藏不纳忠言,反不快,仗着两界山救命之恩骂行者懒惰。这也警示我们,在修行之路上,务必要保持无心之态,不可因琐事而偏离大道。否则,即使有金丹入口,也可能重蹈两界山未收悟空时的局面,得而复失。
二、尸魔作祟,真假难辨
“唐僧之肚饥而思斋,不过为此幻身耳。殊不知此身乃一堆臭骨,系天地之委物,一旦数尽命终,彼谁而我谁?彼与我绝不相关者。
试观尸魔一戏而美貌花容,再戏而满面荷褶,三戏而老者白骨,少者老而老者死,可畏可怕。”唐僧为满足幻身的饥饿感而起念,却不知此身的虚幻本质。尸魔的三次变化,从美貌花容到满面荷褶,再到老者白骨,生动地展现了世间表象的虚假。
若不能勘破尸魔,便会处处皆为尸魔,认假为真,以真作假。正如原文所说:“学者若不先将尸魔勘破,在在尸魔,处处尸魔,一步一足,一举一动,无往而非尸魔。”三藏以食起见,八戒以色动心,皆因食色之性害了天命之性,这正是尸魔的可怕之处。
三、行者除魔,彰显真理
“行者一筋斗点将回来,认得这女子是个妖精。故曰:‘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一语提醒天下后世慈悲多矣。‘掣铁棒望妖精劈头一下。’知之确,而行之果,何其切当!那怪使个解尸法,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是明示少年美貌尸首之假,而不可认以为真也。妖精又变化个老妇人,行者亦认得是假,更不理论,举棒照头就打,那怪依然脱化,又把个假尸首撇在路旁之下。是明示老年伶仃尸首之假,而不可认以为真也。妖精又变作一个老公公,行者亦认得是假,送他个绝后计,打倒妖魔,断绝了灵光,化作一堆粉骷髅。是明示老少尽假,美丑尽假,老死之后一堆粉骨,而不可认以为真也。”行者凭借其火眼金睛,识破尸魔的三次变化,果断出手,打死妖精,揭示了表象背后的虚假。他的行为不仅是为了保护师父,更是在向世人昭示真理: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四、唐僧逐行者,是非不分
“唐僧不知僵尸白骨之假,听阴柔之谗,而性乱心迷,于打美女而逐行者,于打老妇而逐行者,于打老者而逐行者,不以行者为行善,而以行者为行恶,是非不辨,邪正不分,到底谁为善、谁为恶?”唐僧因不识白骨之假,听信八戒的谗言,三次逐走行者。他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其是非不分、邪正不明。相比之下,行者打白骨是行善,如“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而唐僧逐行者是行恶,如“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矣。”
五、行者离去,无奈之举
“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精,她有心害你,我替你除了害,你倒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观此而金公岂忍须臾离去哉?其所以离去者,为阴柔进谗,认假昧真,屡被所逐,出于万不得已耳。‘大圣止不住伤情凄惨,对唐僧道声:‘苦啊!’’”行者的离去并非本意,而是被唐僧再三逐去。他的无奈与凄惨,令人动容。这也提醒我们,在修行之路上,若被阴柔进谗、认假昧真所困扰,很容易迷失方向。同时,行者追忆两界山故事,为修道者提供了鉴戒。
六、深刻启示,明心见性
“大圣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半空里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住步良久方去等义,总以见金公之去,非出本心,乃唐僧之再三逐去;非唐僧逐去,乃八戒之谗唆逐去;亦非八戒逐去,乃尸魔之戏弄逐去;亦非尸魔逐去,乃唐僧因食色自戏自谗,自逐自去耳。误认食色,金公一去,五行错乱,四象不和,大道去矣。”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幻身陷真的危害。唐僧因食色之欲,自起魔端,最终逐走行者,导致大道难行。正如诗中所言:“人生大患有其身,为食为衣坏本真。若也阴柔无果断,霎时认假失元神。”我们应从这一情节中吸取教训,视红颜如白骨,视香米饭如长尾姐,视炒面筋如癫蛤蟆,不被食色所迷,保持明心见性,果断地弃假以救真。
总之,“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在《西游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幻身陷真之害,为我们提供了明心见性的宝贵启示。让我们在人生的修行之路上,时刻保持警惕,不被表象所迷惑,坚定地追求真理,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