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律的三个真相:如果没有内在驱动力,彭于晏的自律不属于你!

你有没有发现,你从来都不记得梦的起点?你只是突然就在梦里了,醒来后记得的只有梦中间的部分---《盗梦空间》

先闭上眼睛!深呼吸...回想一下,「自律」的概念是怎么进入你脑子里的?

事实上,有一种情境可以帮助你回想:

某天深夜,你躺在床上刷着手机,突然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真正自律的人,到底有多可怕》。你点开读了一段,发现实在太有道理了,必须点赞转发!

第二天,系统自动给你推荐了另外一篇《自律和不自律之间,差的是整个人生》。你想了想自己糟糕的现状,又觉得太有道理了,必须点赞转发!

第三天,系统没有推荐。

不过这天你自己搜索了一下:「如何才能高效自律」?百度回答你「真正的自律,就是战胜你自己」,你认为这个金句堪称完美,必须点赞转发!

至此,一个「自律」的概念已经形成了逻辑闭环,在你火烧火燎般焦虑的内心世界里深深地扎了根。

这个例子展示了我们潜意识接受大多数外部概念的固有路径,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会认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特・班杜拉在他的名著《认知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中》写到:社会环境、人的认知、行为,三者之间会彼此影响、互相决定。
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会对于自己接收到的各种资讯进行整理、记忆、诠释等处理,进而对该社会情境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并且会依照这些认知产生行为,而产生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情境。

也就是说,你脑子里的某个观念,首先是受到某个外部环境的刺激,然后自我认知对这种刺激进行了反应并沉淀了下来,最后又通过你的行为反馈回社会环境。

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可以保证认知的闭环完整,但不能保证它的真实正确。

下面,我们将通过拆解关于「自律」这个概念的3个谎言,为你逐一呈现这种不真实。

第一个谎言:不自律是有危害的

早在公元前800年,古希腊著名诗人赫西俄德就曾提醒人们:不要把你的工作拖延到明天和以后。

这能从侧面印证一个问题,那就是几千年前的人跟现代人一样,都没那么自律。

换句话说,「不自律」是长久以来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的一个天性。

既然是我们的天性,就不能用危害来形容它。正如你不能说「高兴」的情绪是好的,「悲伤」的情绪是坏的一样。因为高兴的那个人是我,悲伤的那个人也仍然是我。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一样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该被接纳的。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更进一步解释道: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伤时,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

同样的道理,「不自律」能让你在与世界殊死搏斗的时候,暂时卸掉亢奋的精神,处于短暂的懈怠和平缓。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一种人类维持平衡的自我保护机制。

事实证明,我们在对待痛苦、悲伤、愤怒、恐惧这些负面情绪时,往往能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

可为什么对待同样是我们人性重要组成部分的「不自律」的时候,我们却突然挑剔起来了呢?

究其原因,在于当下的我们欲望太多,根本容不得自己停下来,所以对可能拖累我们的「不自律」,自然就深恶痛绝起来。

其实在欲望的阴影下,自律也可能是有害的!

电影《千与千寻》中,千寻的父母就是被欲望支配着停不下的典型,如果从获取食物的标准来要求,那么他们是高度自律的,不知疲倦地吃个不停,终于一步步地、慢慢变成了猪的模样。

电影的出品方吉卜力工作室宣称,人变成猪其实是在对现实社会中,人性贪婪的一种隐喻和批评。

所以,「不自律」本身并没有危害,真正有危害的,是人性的欲望和贪婪!

第二个谎言:自律者出众,不自律者出局

认为这个谎言有道理的人,其实比认为第一个谎言有道理的人要聪明一些。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谎言的信仰者并没有用「是否有害」来区分「自律」和「不自律」,也就是说,在「有害性」这一点上,二者是平等的。

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来看,平等总是比偏见更为先进一些。

但是谎言毕竟只是经不起推敲的谎言。

第二个谎言的问题就在于,它的评判标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它其实不在乎「自律」还是「不自律」,它在乎的是「出众」还是「出局」

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写过一本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作者在书中阐述: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另一种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所谓「出众」还是「出局」,其实只存在于有限游戏中。比如一场球赛、一次考试、一个升迁的职位。在这个范围内,第二个谎言是成立的。

我们之所以称其为谎言,恰恰也是因为它只适用于有限游戏而并不适用于无限游戏。而纵观人类历史来看,无限游戏却远比有限游戏更加有意义。

达芬奇如果高度自律,总能按时完成画作,我们怎么会有画了十几年才完成的蒙娜丽莎?

苏东坡如果高度自律,只会盯着宰相的位子,怎么会在被贬后还有心思烧东坡肉、左牵黄、右擎苍,挽雕弓,射天狼?

孔子如果高度自律,只在乎自己不要被列国的国君清除出局,怎么会有后来绵延千年的儒家思想?

放眼看来,一次游戏的出局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尼采曾经说:如果一个人真的伟大,他在任何时候死去都是合适的。

所以,你也许会在某次游戏中出局,但这不能代表你在整个的人生中不能出众!

第三个谎言:你要战胜自己才能变的自律

认为这个谎言有道理的人,其实比认为前两个谎言有道理的人要可爱一些。

我有一名叫惠子的朋友。她聪明灵秀,文笔很好,常常替人写文,唯一的缺点就是经常拖稿。眼看着知道截稿日期就要到了,就是管不住自己,迟迟完不成任务。

有一天,她把微信名改成了「看到惠子请提醒她去写稿」。我哑然失笑:「小姑娘这是在跟自己死磕啊」。

两个月后,我看到她又更新了微信名,这次改成了「惠子再拖稿打断腿」。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多可爱的小姑娘啊,对自己太狠了吧!」

精神可嘉,只是搞错了斗争的对象,这也正是第三个谎言之错误所在。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努力接受自己尚且需要一生的时间,你要是对自己打打杀杀的,那还怎么得了?

哈佛大学的一节课程曾将人的大脑比喻成一个驾驶室。

主驾驶位置坐着的是一名自律理智的司机,可以保证绝对正确的前进方向。

副驾驶位置坐着的是一只调皮捣蛋的猴子,它经常会干扰司机的行动,甚至一度会抢夺方向盘。

所以你看,使你不自律的只是那只调皮的猴子而已,你为什么要跟整个的自己过不去呢?甚至扬言「打断自己的腿」(腿表示不服,自己很无辜)。

以惠子为代表的人其实是很努力的一群人,她们志存高远、努力向前,为了自己的目标与社会斗争、与同行斗争、与自己斗争。

如果可以,我想对她们说:自律没错,但首先,请对自己温柔以待!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约翰·佩里写了一本关于拖延症的书,叫做《拖拉一点也无妨》

这本书提出了一种「结构性拖延」的方法,就是说,拖延本身没什么害处而且我们不可能用对抗的方法来消除拖延。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几件拖延的事情互相牵制,当你不想做第一件事情时,就去做第二件事情,反之亦然。这样下来,总体上来算的话,还是有收获的。

回到我们之前关于驾驶室的场景中,这就意味着:第一,副驾驶位置的猴子是杀不死的;第二,我们可以采用分散猴子注意力的方法来降低它的干扰。

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要保证「自律」和「不自律」的自由流动。

有时候,一切顺其自然,一切就刚刚好!

总结:

在电影《盗梦空间》里,梦境分7层,每一层看起来都十分真实。主人公判断真实世界的方法是随身携带的一个陀螺。判断的依据是:在梦境世界里,旋转的陀螺永远停不下来。

我们拆解了几个关于「自律」的谎言,为的是让你了解「社会认知」的缺陷和不足。在这个资讯爆炸的社会中,能够尽量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认知,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看见真实。

做一个真实的人,证明自己真实的活过!

文 | 浠达
图 |网络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8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