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悟空变老狐 幌金绳拿行者—借假归真以真化假

上一回展示了变化后天中的水与火,借假归真、以真化假的要旨。这一回以及下一回则是实实在在地描写变化的真正火候。

一、顺欲之妙,真假之辨

《悟真篇・后序》曰:“顺其所欲,渐次导之。” 老子亦云:“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在《西游记》中,前回顺其精细伶俐之所欲,得葫芦、净瓶;此回顺其老狐之所欲,得幌金绳。顺其二魔之所欲,金绳失而复得,葫芦去而又还。这一顺欲的过程,实则是腾挪变化,让后天阴阳为我所用,为我所化。但真中用假,须要识得真;借假复真,须要知的假。

篇首两个小妖将葫芦拿在手中,争看一回,忽抬头不见了行者。伶俐虫怀疑是孙行者假变神仙,将假葫芦换了真的去,此乃不识真假之象。殊不知,在真宝并不在精细伶俐,而在乎不识不知。行者变苍蝇儿,便是不识不知之象。“蝇” 与 “婴” 同音,“苍” 者五色俱化,“婴儿”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非色非空,即色即空,真空妙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即是如意佛宝,即是如意金箍棒。所以说,随身变化,可大可小,苍蝇身上亦可容的。一不识不知,其真在我,其假在彼,便是识得真假,可以借假归真,真中用假。

二、魔头巧算,心猿悟假

二魔不用精细伶俐,差常随伴当巴山虎、倚海龙,请老奶奶吃唐僧肉,就带幌金绳,要拿孙行者。《悟真篇》曰:“四象五行全藉土”。又曰:“《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 土分为先天之土和后天之土,先天之土为真意,后天之土为妄意。压龙洞老狐,是假土而压生气,为后天阴阳之母。行者为心猿,道心也,妄意之假土一动,道心受伤,故魔以幌金绳要拿孙行者。龙为性,虎为情,虎巴山而张狂,龙倚海而凶恶,此后天气质之性情,非先天真空之性情。提纲 “魔头巧算困心猿”,是言气质之性情一动,意念不定,如绳之交错荡幌,悬虚不实,而道心有困。行者在旁听的明白,悟得假,将二妖打作一团肉饼,不使假龙假虎、巴倚作怪而起妄意;打死老狐之妄意,而得金绳,倚假以归真;假中用假,以一赚两。魔头不识,倾心拜叩,输诚恐后。“八戒吊的高,看的明”,便是见证。

三、知松紧法,意诚心正

行者与魔相争,使幌金绳扣魔头而反为魔扣,此乃不知松紧之故。金丹之道,有当紧者,有当松者。紧者本也,为先;松者末也,为后。先得葫芦净瓶,后得金绳,是宜紧者反松,宜松者反紧。然欲诚其意,先致其知,金箍棒变作钢锉,把圈子锉作两段,脱将出来,是格物而知至,知至而松紧之法可得。知其松紧之法,于是而诚意,则意可得而诚。行者变小妖以真用假,真绳笼在袖里,假绳递与那怪,是知至而意诚。意诚则真土复还,假土自灭,主宰在我,从此正心修身可不难。故行者现原身,高叫妖怪,真假分明,腾挪变化,意诚而心正。

四、入葫出葫,随心变化

最妙处是行者装入葫芦内一段。入葫芦叫娘,穷取生身之处,叫天还其父母未生以前,化孤拐化其偏倚之行,化腰节归于中正之道。“拔一根毫毛,变作半截身子。” 真身变蟭蟟出外,正一毫阳气不尽不死;又变作倚海龙,于一毫阴气不尽处倚假以修真。两魔不知真假,左右传杯,全不防顾,而行者藏真与假,随心所欲。意诚而心正,人心已化为道心。“饶君手段千般巧,毕竟葫芦还姓孙。” 千变万化,总在一心;千变万化,总是一孙。认得真假,则假亦归真;认不得真假,则真亦成假。真变假者为魔,假变真者为圣,修道者应善于腾挪变化,神明默运。

五、修行之道,真假之悟

《西游记》此回,通过精彩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修行之道。毫毛变葫芦,变金绳,变小妖,变轿夫,变假身,妖怪皆不能识。修行者若识得真中用假,倚假修真,则诚意正心修身之道得。休施巧伪枉劳心,别有天机值万金。扑灭狐疑真土现,腾挪变化点群阴。在人生的修行路上,我们要学会分辨真假,善于借假归真,以真化假,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走向真正的智慧与解脱。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889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