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征途”
一、就业现状: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数量庞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出连年攀升的态势。就拿 2024 年来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 1187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是什么概念呢?对比欧洲的发达国家比利时,它的总人口也才 1100 万人左右,而我们一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比人家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回顾过往数据,2022 年毕业生为 1076 万,2023 年增加到 1158 万,人数逐年递增的趋势十分明显。
然而,就业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却相对缓慢。企业方面,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制于市场不确定性、融资难等诸多问题,招聘计划大幅缩减。例如,2024 年经济增速可能弱于去年,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招聘需求减少,能释放出来适合大学生的岗位有限。据相关统计,2024 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 55.5%,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题,甚至沦为 “家里蹲”。
并且,不光是应届毕业生需要找工作,往届未就业的、海归、准备留中国工作的外国留学生、中专毕业生,还有上千万失业和裸辞后要重新找工作的人员,都汇聚在就业市场中竞争。更严峻的是,未来十余年每年都还会有上千万毕业生进入社会求职,这使得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度也就不断增加了。
(二)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一直在发生变化,而且变化速度较快。但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却往往跟不上这种变化的步伐。这就导致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不符的情况,部分行业、群体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愈发明显。
一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文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理工科人才短缺的现象较为常见。比如,一些传统文科专业,像部分管理类、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会发现对口岗位数量有限,而且竞争极为激烈。而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往往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就业机会相对更多。
另一方面,在岗位需求和求职意向方面也存在矛盾。如今的青年群体择业偏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 Z 世代求职趋势调查报告(2022)》显示,Z 世代求职者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是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占比达到 67.8%,其次是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占比为 64.9%,再次是薪资福利高,占比为 63.7%。但很多传统工作岗位制度难以满足青年群体对于职业发展、闲暇时间支配、工作稳定性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就业形态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工作时间、社会保障等方面又存在不足,对青年人的吸引力有限,进一步加剧了求职难与招聘难的问题。
此外,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也是造成就业结构矛盾的因素之一。部分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整体规划,热衷于开设 “热门” 专业,盲目跟风却忽视自身师资力量和办学资金是否达标,或者只是为了迎合评估而增设专业,缺乏对地区需求以及同类院校情况的精准调研,导致专业重复建设,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进入就业市场后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出现就业难、无法就业的现象。
二、面临挑战:多面夹击,压力重重
(一)市场竞争激烈
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已然让竞争变得十分激烈。就拿 2024 年来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 1187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然而,不光是应届毕业生在寻求工作机会,往届未就业的、海归、准备留中国工作的外国留学生、中专毕业生,还有上千万失业和裸辞后要重新找工作的人员,都汇聚在就业市场中竞争。
而且,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参与到就业竞争中来,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此同时,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在不断加大,它们往往会抬高招聘门槛,对应聘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更看重学历教育程度、实习经验、专业是否对口等。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
(二)就业能力不足
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只是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毕业时甚至都没有参加过实习,或者实习经历寥寥无几,导致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
另外,一些大学生没有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迷茫,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到了毕业找工作时就显得很被动。再加上部分专业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很好地应用,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进入就业市场后难以满足岗位需求,这些都致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欠缺。
(三)就业歧视存在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部分用人单位存在对大学生的歧视偏见。有些单位倾向招聘有工作经验者,认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多精力去培训培养,所以直接将毕业生拒之门外。
还有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薪资期望、能力经验等提出过高要求,比如质疑上网课毕业的学生没学到真本事、能力不行,配不上相应的薪资等。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和偏见,使得大学生获得理想工作的机会变少,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合适的岗位。
三、潜藏机遇:柳暗花明,曙光在前
(一)政策扶持引导
在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难题的当下,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颇具针对性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点亮了一盏盏明灯,带来了诸多机遇。
一方面,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例如 “三支一扶” 计划,每年都会招募众多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工作,服务期满后,不仅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考核合格还可享受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定向招录或加分等优惠政策,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 2 年以上的,服务期满后 3 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还能初试总分加 10 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呢。同时,对于前往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当地也会提供相应的生活补贴等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扎根当地、奉献力量。而中小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吸纳毕业年度和离校 2 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并与之签订 1 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能获得社会保险补贴,以此减轻企业负担,激励它们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
另一方面,国家坚决反对就业歧视,致力于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对应届毕业生有不合理的限制,也不能因性别、户籍等因素区别对待求职者。而且,针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还提供了就业援助,像离校 2 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获得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同时,强化就业指导也成为政策发力的重要方向,各地人社部门经常组织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开展政策宣传、校园招聘、指导培训等活动,还会举办求职能力实训营,通过模拟面试、简历诊断、职业规划等互动教学,以及组织企业参观、行业调研、岗位锻炼等体验活动,助力大学生提升求职技能,明晰职业方向,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
(二)新经济新需求
如今,以新能源汽车、新消费、企业数字化、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蓬勃崛起,犹如一股春风,为大学生就业催生出众多全新的职业岗位,也开辟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先看新能源汽车领域,它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绿色出行需求的增加,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也大量涌现,比如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就极为广泛。他们可以进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企业,从事生产、研发、测试等技术工作,像新能源汽车部件总成及整车试制、装配、调整、性能测试、质量检验等具体岗位都虚位以待;也能在新能源汽车维修站点、4S 店、汽车服务中心等单位,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维修、保养等工作;还可以投身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汽车经销商、汽车金融公司等,负责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市场推广、客户服务等事务。甚至对于那些具备较强研发和设计能力的毕业生来说,进入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机构、设计院等单位,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创新等工作也成为了可能。
新消费领域同样蕴含着大量就业机会。当下,“95 后”“00 后” 等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体验,催生出了众多新兴的消费模式和产品。例如喜茶等通过创新饮品口味与门店风格,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获得了巨大成功;盲盒凭借潮流与文创的结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还有那些满屏弹幕的视频网站,也深受年轻人青睐。这些成功案例背后,需要大量了解年轻群体消费心理、熟悉市场营销、具备创意策划能力的人才,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无论是从事市场调研、品牌推广,还是活动策划等工作,都有广阔空间。
在企业数字化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和择业观念。数字产业化催生了诸多非传统就业模式的新就业形态,吸纳了大量劳动者,其中就包括不少灵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像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领域产生了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用工制度比较灵活,进入门槛相对宽松,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同时,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大量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比如制造业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后,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增,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了大数据分析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高薪技术岗位,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前沿技术,实现高质量就业。
智能制造领域同样不容小觑,它将传统制造业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既懂机械制造、又掌握智能控制技术、数据分析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凭借自身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在这个领域能够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参与到智能工厂的设计、运行维护,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调试等工作中,助力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同时也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总之,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正为大学生就业开启一扇又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只要善于把握,就能在这片新天地中闯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四、应对策略:积极准备,主动出击
(一)调整心态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要清醒地认识到就业竞争激烈已然是现实,不必过度焦虑,要相信自己多年所学,具备找到合适工作的能力。
比如,很多毕业生在求职初期,投递多份简历却石沉大海,或者面试失败后,就开始自我怀疑,陷入消极情绪中,这其实是很不可取的。大家可以把每一次求职经历当作成长的机会,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不要独自面对这些困惑和压力,要学会与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分享自己的烦恼,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建议,说不定他人的一句话就能点醒自己,让自己豁然开朗,以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接下来的求职挑战。
(二)做好规划
一份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指引。制定职业规划,需要从自我评估和市场调查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剖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比如有的同学沟通能力强、亲和力佳,那可能更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多的工作;而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出众,或许更适合钻研技术类岗位。
另一方面,要积极去了解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各行业的发展趋势,看看哪些职业领域前景广阔、人才缺口较大。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而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在校期间要学习哪些专业知识、考取哪些相关证书、参加哪些实践活动来积累经验等等,让自己一步步朝着目标迈进,避免盲目求职。
(三)提升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升。专业知识是立足之本,要扎实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像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好专业理论和实操技术,文科专业的学生则要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专业分析能力等。
但仅有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沟通能力、领导力、创新能力等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例如在团队项目中,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让工作衔接更顺畅,而创新能力则可能带来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所以,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实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实际参与工作,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样在求职时才能脱颖而出。
(四)拓展人际
主动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与同行、前辈、专家等建立联系,他们往往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广阔的人脉资源,可能会给自己提供宝贵的建议或者潜在的工作机会。
拓展人脉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活动中结识不同领域的人,拓展自己的视野;加入社团组织,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交流合作,通过他们还能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学长学姐或者已经毕业的校友。俗话说 “多个朋友多条路”,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开新的大门。
(五)关注市场
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用人单位需求,是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的关键环节。大家可以养成定期浏览招聘网站的习惯,看看不同岗位的招聘要求有哪些变化,哪些技能是热门需求;积极参加招聘会,面对面与用人单位交流,了解他们对于人才的期望和关注点。
例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很多企业对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的人才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