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点 》读书笔记
《临界点 》
战略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所做的资源配置。所以,战略必须由一个目标和实现路径,以及一系列行动组成。
个体困境蔓延的当下,很多年轻人已经幡然醒悟,想要破局。而破局的第一步是看到局。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经说过:“真的‘极度渴望成功’的人其实并不多,符合后半句‘愿付非凡代价’的就更少了。”极度渴望成功和愿付非凡代价都是1之外的0.01。自然界存在约束物体脱离地球的地心引力,我们的成长同样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引力”,阻碍我们超过100分。这个引力就是集体的共识和个体趋同的潜意识。
希望你看完这些方法论后,可以:
1.立刻行动起来。将方法、技巧、工具应用到你的下一场求职面试、下一次向上汇报、下一个项目会议、下一场职业选择中去。
2.顺应规律,聪明、柔韧地成长。
3.洞悉规则,玩好人生游戏。
第一章 眼界:避免在低维度上努力
成就和财富其实是认知的变现,你几乎不可能得到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好处,而认知升级的源头就是长见识。没有见识的提升,认知升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小我”到“大我”,见识是最重要的启蒙催化剂。
我建议你尽早、主动去做一些同龄人还没开始做的事情,兼职、实习、结识高年级学长学姐、搞点小创业项目甚至找一个比自己大10岁的男/女朋友……总之,强行且刻意地把自己扔到同龄人以外的圈子。你用什么方式、去做什么一点都不重要,你只要开始去做,并且越早越好,因为你不做,总有人去做,而那些很早就去做的人,都成了大家眼里很厉害、见过很多世面的人。
认知升级不只是眼界的提升,还有很多东西是你亲身经历过才会有的感受,比如对商业规律的感知、对自我的重新发现。我从大一开始做家教,当时只是为了赚生活费。后面有些好心的学生家长会留我吃饭,我就这样听到了不少北京本地“富一代”白手起家的故事,这些故事成了我奋斗信念的初始源泉。
但认知提升的过程一定是夹杂着痛苦和抗拒的。日本知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说,一个人的自我是在关系碰撞中形成的。厉害人物,是在和厉害的人、事、物的深度碰撞中淬炼而成的。
你也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你脑海里瞬间蹦出的五个人是什么样的?如果你觉得相比之下自己还不错,或许你也到了该“破圈”的时候。
约前辈吃饭
在你很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建立这样一段高质量关系,就相当于打开了一条认知向上的长期通道。所以,我建议你也抱着交朋友的轻松心态,结识一位比你大10岁或者高6届以上的师兄、师姐或行业前辈,一个季度约他(她)吃一次饭。他们是你大概率够得着的,他们的经验也是你大概率受用的。学校本来就是一个人很重要的资源池。
身体跟灵魂最好都在路上
行动指南:
带着那个让你睡不着觉的问题出发,你永远不知道前方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第二章 人脉:需要被正视的高质量红利
忘记别人的头衔
行动指南: 每一段高质量人际关系的开始,都离不开视人为人。
别藏着你的欣赏
被肯定、被欣赏,这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统一诉求,不因身份、地位、头衔而改变。当然,毫无保留地赞美的前提,是毫无保留的真诚、真实和可信,而你只能在自己真正喜欢和欣赏的人面前流露真诚。在那些我很欣赏的人面前,我会尽情地表达我的崇拜、我的欣赏。只要不过于打扰,我都希望去找他们聊天。欣赏他人就说出来。
第三章 被看见:主动创造机会,点燃成长“引线”
能力不是准备出来的,能力是在不断处理更复杂、更有难度的事情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成长也不是自然发生的,成长是在不断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你先得到处理复杂事情、解决复杂问题的机会,能力才可以提升,成长才可以发生。
极度努力,超额回报
能否把一份报告做到完美,这事关一个咨询人的职业尊严。因为涉及尊严,所以拼尽全力也要维护好,没有任何妥协和应付的余地。今天,职业尊严已经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所以那些内心有坚守的人总能闪闪发光。
行动指南: 把拼尽全力当成一种习惯,把职业尊严记在心里。
做一个“会吆喝”的人
最后,不要忘记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话:“我们判断自己,是根据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别人判断我们,乃根据我们已经做成的事情。”能够让需求方产生信赖,最终将机会放到我们手上的,不是一个加V账号、一篇文章、一条视频,而是我们已经做成的事情。不要忘记往你的专家主页添加更多成果。
行动指南: 利用社交网络,让你的才能被全世界的“客户”看见。
结语
我一直记得星巴克前CEO霍华德·舒尔茨的自传《将心注入》中一句很形象的解释:“如果你不去做一条敢打敢斗的夹紧尾巴的狗,去搏一下计划,那么你会得到最糟糕的下场:平庸。”你不是非要被看见,但你一定不会甘于平庸。
管理职业形象,坐到前排,大胆发言,极度努力,输出专业知识,不放过每一个小小的机会……让自己被看见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方法永远建立在愿力的基础上。我从书中看到的传奇人物,我身边优秀的同龄人和年轻朋友,他们敲开机遇之门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每个人一定都有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职业尊严、人生信念、出人头地的梦想,抑或只是简简单单的不服输。找到那个你自己非抓住机会不可的理由,剩下的,就全情投入吧!
第四章 假装:尽早把自己塞进成长“练兵场”
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斯迈利·布兰顿在《爱,或寂灭》(Love,or Perish)中写道:“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适度的自爱是一种健康的表现,适度的自重对工作和成就都大有裨益。”这些年我在拉勾内部也经常讲一句话:优秀首先是你觉得自己优秀。你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你才会刻意假装自己是优秀的样子,才能启动优秀的正循环。
告诉一个人你对他的期待,这个人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假装就是你默默给自己一个期望值,赋予内心一个积极信念,告诉自己:我能成为想象中的那个人。就像我假装自己很开朗,我一开始就认定自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
行动指南: 假装你能成为想成为的人,从外在的微小变化做起。
假装你行,直到你真的行
在《向前一步》里,谢丽尔·桑德伯格写下了一句触动了无数年轻人的感悟:“当感觉不到自信时,我告诉你一个窍门,就是要假装自信。”
比如面试。研究生刚毕业那段时间,我参加的面试没有通不过的。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我假装笑容满面,能量满满,更本质的原因是我有之前在联想HR部门实习的经历。我很清楚面试官想要什么,每个面试问题都是怎么设计的,考验的是什么,怎么才能最好地展现出自己就是面试官要选的那个人。
第五章 相对优势:在优势战场取得十倍战果
把生命中的“点”连起来
我的建议是,先问自己:我有哪些跟这个职位或机会直接相关的独特经历?从这些经历里面可以总结出哪些独属于我自己的优势?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一定是最独特的。当你耐着性子一件件地梳理、归纳,有意识地总结、提炼自己的思想、行动或经历本身的闪光点时,你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相对优势指向。
结语
成长中,每一场胜利的源头,都是我们对自己相对优势的极致挖掘和利用。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问自己:凭什么是我做?我做这件事跟别人做有什么不同?我能拿出什么样的差异化成果?当你能够把相对优势内化为自己做任何事情的潜意识时,你不再需要把这四个字挂在嘴上,而只需要一场场胜利的实践。
第六章 长期主义:想要获得指数级成长,就得学会算大账
提及长期主义,我们会习惯性地把它跟目光长远、有耐心、长线思维、做时间的朋友此类很难产生实际指导作用的人生大道理联系起来,但在我看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实际上就是把野心再放大一点,把账算得更长远一点而已。
我的表弟本来16岁初中毕业后就打算跟同乡一起进城打工。但我拦下了他,我强烈建议他去做销售,虽然当时做销售的底薪只有不到1 000元,而工厂给他开的月薪是2 000元。我这样给表弟算账。首先,销售岗虽然底薪低,但增长空间是巨大的。其次,销售分to C(对个人)和to B(对企业)两种,在商场做导购是to C,卖软件给企业是to B。to C销售卖的是时间,你今天不出现在商场柜台,就卖不出一件商品,而to B销售卖的是能力,只要你有能力取得企业客户的信任,你就可以推荐更多产品,持续产生收入,完成收入和时间投入的脱钩,最终实现收入的指数级增长。
人不盯着远方,就会盯着眼前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要想摆脱贫穷,首要的步骤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你选了一条更难的路,并且心甘情愿为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负重前行,前提一定是你很清楚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就是当你不得不放弃短期利益时,给自己的选择寻找一个意义。
尽早为自己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牺牲短期利益,而是要把实现长期目标看作面临任何选择时的唯一评判标准。即使暂时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长期职业规划或人生目标,也请你起码相信你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会有一个理想的人生,如此,你便有了选择远方的勇气,然后只顾风雨兼程。
第七章 换位思考:想满足自己,先满足别人
后来我发现,今天很多年轻的求职者往往从简历看上去很优秀,但面试的通过率不高。在积累了不少面试者和面试官两种视角的经验之后,我发现大部分人对面试的理解是模糊和片面的。在很多求职者看来,面试就是回答问题——面试官问什么,我就答什么。实际上,面试并不等于回答问题。从面试官的角度来看,他并不是要找一个回答问题的人,而是找一个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只有满足了面试官的真正诉求,你才能得到想要的工作。
每件事情的背后都存在一个目标对象。面试就是一个典型场景,你拿到了offer,看似是你自己争取来的,其实是你满足了面试官的招聘诉求;你完成了销售业绩,看似老板高兴了,其实是因为有客户愿意购买你的产品;你晋升成功了,是因为上级觉得你值得;你考上了大学,其实是大学决定录取你;你谈恋爱,是你的伴侣选择跟你谈的;连你参加高考,都有出题老师这个目标对象。
所谓的成长,看似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再往深一层看,其实是我们的努力对目标对象产生了好结果,然后对方给我们反馈了一个好结果。这一规律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过往的种种努力,有些产生了好结果,有些没有产生好结果——后者大概率是因为你的努力没有给那个正确的目标对象产生好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外部才是决定性因素。
为了满足自己,必先满足他人,这是获得好结果的前提,也是我对换位思考的定义。你可能会觉得,换位思考实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概念,但这里我所分享的换位思考,并不是要说服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私的基因》一书告诉我们,我们都只是基因的载体,即使我们有这样那样的利他行为,但最后的本质都是利己的。
我眼里的换位思考,出发点同样是利己的,想满足自己,先满足他人。这里的“他人”通常还是一个非常明确具体的目标对象,而每一个好结果的诞生,都离不开对目标对象的充分揣摩和充足准备,面试、职业考试、项目提案、工作汇报、商务谈判、与重要人物聊天……只要涉及与人的交互,就没有一个细节是随意的。
想满足自己,先满足他人,这首先是一种思维意识的跨越,要改变人才市场的“卖家思维”,从用人者、上级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次才是具体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幸运的是,我在成长很早期的时候就有了探寻目标、满足目标对象的思维意识,包括高中求学时研究高考出卷老师的出题规则,面试时研究面试官想考核什么,创业时琢磨合作伙伴到底想要什么。如今回头看,从这些经验可以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换位思考方法论。
把面试官聊兴奋,你就赢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面试的核心目的是向面试官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但在我看来,面试官考核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硬实力,还有隐性的软素质。面试本身没有客观标准,面试官不仅会判断你的专业能力是否过关,还会判断你是不是一个有潜质的人,他自己愿不愿意和你成为同事。面试不是被选拔、被考核,而是一场有来有往的聊天。你和面试官聊得特别开心,面试官自然会觉得你挺适合这个岗位,往往这样的面试就是对的。
当我接到面试通知,会马上花精力研究这家公司,下载这家公司的产品,即便已经下载了,我也会先卸载再重新下载一遍,记录下这款产品的使用体验优劣势。进一步地,我会下载这家公司的竞品,到社交平台搜索其他用户的评价,积累更多元的用户体验素材。面试的时候,我就可以以一个重度用户的身份,让面试官感觉我很懂产品、懂公司。如果你面试时很紧张,很可能是因为你准备不充分,现场没有东西可聊。
我还会准备一些我明确知道面试官会有很好的答案的问题。假设面试官是做产品的,就问贵公司的产品如何做得这么优秀;如果面试官是HR,就问贵公司的企业文化为什么口碑特别好。这背后的逻辑是,当你把话题引到面试官的优势领域,相当于你给了面试官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面试官会很自豪地跟你分享。他感觉自己跟你讲了个知识点,你也表现出很有收获的样子,他自然就会觉得你挺理解他、尊重他。面试不是你的自我表达,而是你让面试官充分表达。在我看来,这是面试的最高境界。
创办3W咖啡之后,我在公司内部提出了一个工作方法论:目标导向三步走。
第一步,目标对象是谁?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总有一个你想要满足的目标对象,这个目标对象是谁?比如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你希望让程序员看到,还是让产品经理看到?设计一张海报,你是希望给公司内部员工看,还是给客户看?
第二步,你希望目标对象做什么?一篇公众号文章,你希望发出去之后被程序员看到,然后呢?你需要程序员做什么?是购买课程?还是转发文章?还是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留下一个拉勾懂他、关怀他的品牌印象?
第三步,你怎样做才能满足目标对象?到这一步,你才需要动用你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思考用什么样的语言、动作、图片、视频,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满足你的目标对象,推动对方帮你完成这件事情。
我在内部专门做过分享,落实到日常,将它演化成一套通用的工作流程表,整体分为三栏:目标对象是谁,我希望目标对象做什么,我要怎么做。产品部门每增加一项产品功能,人力资源部门每制定一项公司制度,新媒体部门每写一篇公众号文章,设计部门每做一张海报,都要先回答清楚这三个问题。
行动指南: 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目标对象是谁?我希望目标对象做什么?我要怎么做?
PPT的标题就是观点
结语
以上就是我自己换位思考的基本方法。把面试当成一场愉快的、有目的的聊天,让面试官聊兴奋;在生命中那些大大小小的被选拔场景中,找到那个决定你命运的“裁判”,琢磨裁判的出题规则;接到任何一个需求的时候,先问清楚目标对象是谁、目标是什么,以此倒推自己努力和行动的方向。
只有满足了目标对象,我们才能推动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最后,即使你忘记了前面我分享的所有方法,也请务必记住一件事: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人,在你准备埋头做事之前,先仔细想想,这件事情背后的那个人是谁,他想要什么,你要如何满足他,进而满足自己。
第八章 选择:选对轨道,加速跃迁
选大势是职业选择的第一步。选大势看两点:一看资本流向,多数资本都会流向朝阳产业;二看行业平均薪酬,平均薪酬高的行业往往都不会太差。
传奇经理人杰克·韦尔奇在其著作《商业的本质》中提出了“命运之域”的理论。韦尔奇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应该出现在一个人擅长技能和喜欢领域的交叉点。但据我观察,大部分人在找工作和跳槽时的选择标准不外乎自己上学时擅长的学科、公司的知名度、薪资待遇、地理位置、父母的建议甚至纯粹是一时冲动,很少有人会向内探索自己究竟是否真正热爱和适合一份工作。
行动指南: 当你有机会进入朝阳行业,面对一个诱人的岗位,别忘了问自己:我喜欢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这个岗位需要什么,然后进行匹配。
结语
选赛道,选座位,我们因为面临职业选择而纠结,又因为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而实现了指数级的成长。最终,我们所做出的每一场职业选择都是一把钥匙,我们用这一把把钥匙来校正自己的人生旅途方向,最终一步步接近我们想要到达的远方。
第九章 珍惜心底那份涌动,你应该是个优秀的人
给自己找一位成长偶像
给自己三年的观察期,这一动作的本质就是长期主义,用长期主义来对抗那些只存在于短期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为内心愿力的种子提供一片容其缓缓破土而出的土壤。
除了三年观察期,坚持长期主义还有另一个同样具象的小技巧:找到比自己大10岁的成长偶像,观察他们的人生道路和选择经验。所谓的长期主义,究竟要长到什么程度?就长到你的成长偶像那里。 成长偶像不需要很资深,比你大10岁就够了。
我想分享全球知名运动品牌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在自传《鞋狗》中的一段话:“我希望自己的一生更有意义,自己能有目标,有创造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我要与众不同。我希望在世界上留下个人存在的印记。我希望获得胜利。不,这么说不准确,人生不一定会赢,而我就是不想输。”
收起旺盛的表现欲,简单有效的面试表达更加分
曹操出行HRVP方瑾从大量候选人的面试表现中总结得出,很多年轻人缺乏个人职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持续学习的意愿。关于面试,方瑾提出了一条中肯的建议:大多数面试官每天的面试量非常大,精准理解面试官的意图并用简短精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闪光点才是真正有效的面试沟通。
方瑾:第一,有明确的中长期规划。我在面试中发现,大部分人对于“长期来看你真正想做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都不够好,他们的跳槽基本都是出于短期环境波动、工作压力和薪资等因素。而优秀的年轻人则通常会具备明确的目标感,对于自己未来三年、五年的职业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
第二,具备持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很多职场人觉得自己能胜任眼前的工作,便会满足于此,他们下班之后的时间基本上会用于个人的休闲活动。那些优秀的职场人会在制定出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后,脚踏实地地积累技能和实践方法。
第三,足够聪明。聪明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智商高,而是一个人在职场中善于协调各方资源,会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应对当下工作中的挑战,最终达成目标。
许单单:曹操出行在招聘时通常看中候选人的哪些品质?
方瑾:第一,对复杂项目的统筹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在跨部门协作的场景中。
第二,个人影响力。很多刚毕业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一没经验,二没专业知识,在团队中只能当一个默默无闻的跟随者。短期内你的专业性的确难以企及周围的同事,但你可以通过其他能力,比如特别守时、特别能吃苦、特别踏实,在领导心中快速建立起属于你自己的“职业标签”。从我对一些毕业生的长期观察来看,个人影响力、职业标签、个人品牌的建立对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助力会非常大。
第三,专业知识和通用技能的储备,包括沟通和表达能力等。归根结底,“专业性和基础素质是否符合岗位需求”是招聘选拔人才的本质出发点。
许单单:据你观察,职场新人在面试中最常犯的错误或忽略的细节是什么?
方瑾:作为一个经历过很多面试的面试官,我们每天面试的量是很大的,有时多达30~50人。在这种情况下,面试者最好能精准理解面试官的问题和意图,在短时间内找出与自己最契合的闪光点,用非常简洁、高效、有力的组言组织和表达出来。有些面试者连最简单的自我介绍也要用上10分钟,这在我看来是不能理解面试官意图的表现。面试的本质是沟通,沟通的本质是掌握对方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如何进行精准匹配。收起自己旺盛的表现欲,掌握面试官的真实意图,精练的回答会让你更容易脱颖而出。
我认为有效沟通需要至少做好以下两点:首先是善于倾听。沟通从倾听开始,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是可以做到有效沟通的,不是着急表达或者善于表达的人就善于沟通。倾听也有助于换位思考、升维思考,放大自身的视野和格局,看到更大的世界。其次是主动反馈,很多时候,当你把一件事交给下属或者同事之后,心里一直期望这件事能有一个及时和有效的反馈。但是恰恰有一些伙伴会以为只要把事情完成就好,并不需要反馈给别人,从而降低了身边人的期望,浪费了这份“好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