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地坛”,身在园中

——理事会第十二期读写营作业,权充读后感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怵的文类,就是读后感。

读初中起,作文课上,如果第一个交本子的不是自己,作文就一定是写读后感。

我这人天生迟钝,“感觉”这劳什子,于我而言就像金刚产子,难孕难育难生难产。读书阅文之后,十之八九是找不到感觉,即便偶尔生出一丝想法,想抓到手里,摸风捞雾,亦是太难。

更何况,

“我以为,一九九一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思考和表达‘生命’的困难与意义,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升天入地,丝丝入扣、体贴入微,毫不勉强造作,并抵达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只有史铁生做到了。”

“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

……

面对诸多文坛大家众口一词的赞美,有没有一种李太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束手和遗憾?

《我与地坛》本身就是“孤篇盖全唐”般的“现象级”存在,以我这种菜鸟级水准去妄自评价显然不合适,亦属不敬。所以,只能从“母子亲情”一个点去感受、去体验、去回味和追寻。

对母亲看似轻描淡写的刻画以及对母亲深沉的爱,是《我与地坛》最为感动我的部分。

我与作者有同款姥爷。在已经发表的作品中,我曾经介绍过“我的外公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校本部步兵科毕业生,官至陆军少将。”

关于母亲,在简书推文《儿时趣事》中也介绍过“作为父母最宠爱的小女儿,母亲打小就有丫鬟伺候,十指勿沾阳春水,两脚不踏烂泥地,她委实是不会干农活。所以,生产队分配给她的活计,一是记账,二是到养猪场帮忙。”

至于母亲的家人,小说《短兵相接》中写得比较多:“春节期间,妈妈第一次带我去给她的姨娘拜年。那是我第一次见姨外婆,这位祖父口中腰挂‘撸子’的飒爽巾帼。在两县交界那片几百平方公里的原始丘陵地带中心,一栋逼仄却干净整洁的干打垒住房,门口平整的草坪上,黄埔四期毕业生陆军中将肖正五夫人、我年迈的姨外婆,从容、平和,手不释卷。夕阳下土屋前这位手捧旧书的老人,已是母亲娘家历经暴风骤雨后硕果仅存的唯一亲人。”

“她上一次见自己的大姨,是一九五零年的春节,在刚刚解放三个月的县城。那时,她还是个孩子,她还有父亲、母亲、哥哥和两个姐姐。三十二年后,她只有我了,当然,还有我的父亲、她的丈夫。 ”

“三十二年,从一家老少到孑然一身,我的母亲,你到底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

相同的姥爷,相同的“镇反”运动,相同的一声枪响……所以我与作者的母亲都活得屈辱、压抑、收敛,甚至于恓惶……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过去多久,她们心中的那份恐惧始终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也正因此,我们享受的那份母爱也更深更沉、更小心翼翼:上一代已经淹入那条叫“历史”的长河,下一代自是弥足珍贵。

年轻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那个时候母亲还不算老,正在含饴弄孙舒心顺意的时光里,所以其时心中无感,对电影、对母亲。二十年后,再读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思绪的触角刹那间伸入二十年前的记忆,史家母亲、“那个人”母亲、我已远去的母亲,重重叠叠影影绰绰浮现在眼前,自己却写不出那份锥心之痛,无法诉诸文字!

感谢史铁生,用一种平淡、内敛、近乎压抑的叙述,讲述着母亲的点点滴滴,母亲的一言一语,母亲的一瞻一顾,母亲的进进出出、来来回回。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的场景,那些看似平常琐碎的小事,侃侃而叙,娓娓道来,平实而丰满,温情而透彻。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没有嘶声裂肺的呼喊,没有慷慨激昂的讴歌,没有声泪俱下的痛悔,只有两句平淡朴实的文字:“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将那份因母亲离世而溢满心田的至哀至痛,以及对母亲戗心蚀骨的思念,写得催人泪下!

“站在我四十六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唢呐声中以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那是怎样一种无可奈何追忆成川?又是怎样一种懊悔成河的深深怀念!

那些年,尽情挥霍这份沉默无言的深厚母爱时,我们却从未试图走进母亲塞满苍凉和不安的内心,哪怕给她一丝温暖。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每次读过这些平平淡淡背后却掩雷藏电的文字,都几乎泪目。每次看见他平和宽容的母亲素描,我都忍不住寻找什么似的看向母亲的照片。

作业要求不准过多引用,我也不想一再引用,但如此平静如水古井无波的文字下蕴含着的饱满充实风云激荡的内心情感,如何去体验?如何去感悟?又用什么去表述?去形容?

请原谅我的笔拙,请原谅我的词穷。

感谢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光,在荒芜而生机勃勃的地坛,对人生、对生命、对亲人反复思考和叩问,最终用一袭如许简洁、朴实的文字,写尽了这世间最浓烈的母子亲情。

除了感谢,除了致敬,我还能说什么?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94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