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笨蛋我不教

转载

        孔子有一句与收学费有关的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说,只要你拿些干肉来交给我作为拜师之礼,那我一定会教诲你。这就可见孔子的心胸之大、眼界之广了。“有教无类”,我不论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只要你有向学之心,那我是来者不拒。至于交“束修”,原因很简单:老师也要生活,也要吃饭;交点学费,那是一种态度,表明你确实有学习的欲望。

        但纵观一部《论语》,孔子并不是什么学生都教,或者说都喜欢教的。孔子大概天生聪明,往往看不起那些笨蛋。孔子的诸多论断,大都是从读书、实践中得来的,所以,常常发生被德国黑格尔极为诟病的现象——不经过严密的推理,只谈一些经验,这种经验常常是凭感觉得来的。但我们不是德国人,我们就喜欢这样的经验。其中就有这么一条:“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注意到,有些人天生就聪明,天赋高,许多道理,一生下来就知道;有些人相对差一些,必须经过学习才懂得;有些人懒得学习,结果往往碰到许多困难,现实逼得他去学习后他才懂得;可有些人就相当糟糕了,遇到了困难,还蒙混过去,放纵自己,不学习,困难就永远成为了困难。就按这个标准,孔子把人分为四等:上等人,次等人,又次等人,下等人。“生而知之者”,那基本上就用不着学习。这样来看,到孔子这里学习的,就主要是两种人了:“学而知之者”和“困而知之者”。那些遇到困难都不学习的人,自然不会拿着束修来向孔子请教。那么,孔子呢?当然可以不理这些人,最多看到他们如此堕落,叹口气罢了。

        其实,说是四类人,按智商来看,最多两类。后面这三类,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在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面对学习的态度问题。这样,孔子眼里最笨最蠢的人就出现了:没有学习的意识,你哪怕把机会给他,他也不加利用。对于这类人,孔子有孔子的骄傲,他肯定不会主动去教育的。

        那么,面对来受教育的对象呢?孔子还是不喜欢其中的那些笨蛋。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前面两句说得极好:孔子并不觉得一个老师搞一言堂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但后面就不一样了:如果老师已经这样做了,学生还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我就不管你了。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生是怎样的学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悟性的学生,就是脑袋僵化的学生,就是有些老师口里的“笨蛋”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似乎比孔子来得“高尚”:明明学生都觉得自己笨得不得了,我们为了他的成绩,还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夸他聪明;明明背后使劲地说有些学生不是学习的料,还拼尽全力地教诲他,辅导他。实质上,就有这么一部分人,他天生就“困”难重重,无论使多大的气力也没有成效。这样的人,按照和其他学生同样的内容和方法来教育,根本就没有效果,还不如让他学点其它一些他感兴趣、符合他的天性的。老师越负责,他本人越痛苦,教育对于他,就成为一种折磨了。站在这个角度上看,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比我们高明多了。

        儒家意义上的老师,始终有些骄傲,有些矜持。一方面,他们好像很热情,只要你愿意接受教育,我就会接受你的请教;另一方面,他们很自尊,很严格,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同等的对待,对于那些“笨蛋”,他们是不大看得起的,也不大能够耐下心来苦口婆心地教导的。我们看看后来许多求学的人,在老师面前那种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表现,就可以想见了。

        我们今天当然是不一样的,无论你聪明,还是愚笨,都要接受教育,这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需求,也是国家走向强盛的需要。这是非常伟大的创举。但这中间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可以看到,受多年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不大承认学生在智商上有区别。某些、某个学生比较愚笨,成了教育不可触碰的禁区。即使确实存在,我们也不愿意把这件事情放到明面上来。同时,所有的学生,都接受的是同样内容、同样方法、同样节奏、同样考评的教育方式,这样,对于那些智商相对较低的学生是极不公平的。追求公平而其实极不公平,这是教育很大的一个缺陷。孔子时代,乃至儒家教育统治的过去两千多年,都始终没有解决“笨蛋”受教育的问题。我们今天,仍然没有解决。过去,可以漠视,那是受时代原因决定的。而现在,我们还是应该正视,——如何让不同层次、不同智力的学生在受教育的时候各得其所,依据其天性而发展,需要我们改变观念,矫正做法。这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956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