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担心的不只是医院买不到原研药
微信公众号:一小时爸爸
上周有一则新闻,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这也延续了过去这些年很多人感受到的变化:公立医院里面的原研药比例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买到。这个事情也经常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比如这两年支原体肺炎暴发的季节,热搜里总有患儿家长们关于“哪里能买到原研阿奇霉素”的焦虑提问。
仿制药和集采政策,的确有效地拉低了医院药品价格,缓解了医保的现实压力。关于原研药和仿制药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为了难避免个人立场的影响,我就复制了一下AI的回答,比较省心。
Q:中国仿制药和原研药有什么区别?
A:中国仿制药和原研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源于它们的研发过程、生产工艺、辅料使用以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的不同。
安全性
1.
原研药:
2.
1.
由于试验检验和临床检验时间较长,原研药在安全性方面通常有较充分的保障。
2.
3.
它们在上市前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包括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4.
5.
原研药在辅料和制备工艺上经过精心设计,能够确保药物在体内稳定释放、吸收,减少不良反应。
6.
3.
仿制药:
4.
1.
仿制药是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其他制药企业复制其主要分子结构生产出来的药物。
2.
3.
虽然它们在活性成分、给药途径、剂型和规格等方面与原研药相同,但制备工艺、辅料和包装材料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4.
5.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仿制药在安全性方面与原研药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可能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6.
7.
此外,部分国产仿制药由于生产工艺、辅料、生产设备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不足,也可能导致药物在安全性上存在差异。
8.
有效性
1.
原研药:
2.
1.
原研药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疗效可靠。
2.
3.
它们通常能够直接针对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4.
5.
原研药在生产工艺和制剂技术水平上通常较高,能够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保证其疗效。
6.
3.
仿制药:
4.
1.
仿制药虽然保留了原研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但由于制备工艺、辅料等方面的差异,其疗效可能略逊于原研药。
2.
3.
生物等效性试验并不能完全保证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上的等效性。
4.
5.
因此,仿制药在有效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6.
总体评价
·
原研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通常有较充分的保障,但价格较高。
·
·
仿制药价格亲民,但可能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原研药存在一定的差距。
·
·
随着国家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推进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国产仿制药的整体质量正在逐步提升。
·
在选择药物时,患者应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病情需要以及医生的建议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医生和药师也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个人的选择是少给国家医保“添乱”:把该交的医保交了,但自己看病则尽量去私立医院。
而我也开始在电商上给自己父母买日常需要的原研降压、降脂药,就不让他们日常跑医院开药了,一个月一种药差不多几十元。
我这么做的理由,除了避免了老年人去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外,也是因为我没办法区分不同医院开的不同药厂的仿制药,哪个会好些。
辅料、生产工艺这些的差别,导致了仿制药不可能100%地精准还原对应原研药。如果说经过临床试验的原研药是80分,那仿制药的情况就只能是一个区间。它当然有可能甚至超过原研拿个90分,但也更有可能只有个50分-60分。
因此在不同厂家的仿制药之间,也会有差异。而在缺少临床验证的前提下,我们也无法确认哪些仿制药的效果好,哪些会差些。
比如不同厂家的同一类降压药的核心降压成分一样,但不同的技术和辅料可能会影响它稳定的控制血压的时长。所以我个人会倾向于自掏腰包去给长辈买原研的降压药。
在网上很多相关讨论中,总能看到类似的案例:患者不仅仅是在用原研药和仿制药时遇到效果差异,在吃不同的仿制药的时候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而作为一个普通患者,我们没办法只凭借自己的感受来给仿制药评分。而以目前我国药监部门的一致性相关要求,我猜医院医生估计也难说清楚,药房里的不同牌子的仿制药,到底哪些是50分,80分还是90分。
而在一轮轮的医保药物集采中,我还有一个至今没找到答案的问题:医保采购药物,是不是越便宜越好?
上周第十轮医保集采之后,第一财经的报道里提到了一件事:近年来纯B证药企(也就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能力,而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的数量快速增多。而在保证现金流不断,获得市场份额,应对股东业绩压力等等压力下,这些企业有可能会选择宁可亏本也要用低价争取中标。
过去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我们见过很多企业热衷于“薄利多销”,甚至“亏本赚吆喝”,即便不赚钱、亏钱也要先赚到市场份额再说。
但我们也看多了各个行业中,这样的企业所爆出的负面新闻。成本、质量和效率的是经济学不可能三角。医保集采需要企业按时交付可能数以千万粒的药品,效率是必要的。之前华北制药就因为中标了布洛芬却无法按时交付,受到了处罚。而如果又要求企业极端压缩成本、压低供货价格,那么就必然会面对在质量这个角上更高的风险。这只能靠主管部门更加仔细地监管。
如果换个行业,电器、汽车、餐饮......如果一家企业极端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降低成本大甩卖。我作为普通消费者八成不会对它的质量有太多指望,也不敢去这样的餐厅吃饭。
而在更关乎民众生命和健康的医药领域,我个人更不太可能有这样的信心。
我当然知道,对于中国很多家庭,尤其是慢性病较多的老年人群来说,医保集采帮他们降低的医疗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医保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这些年的努力也是值得鼓掌的。
但中国是庞大的,民众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有最需要考虑用药成本的,也有面对孩子或者长辈生病住院,不惜代价也希望能用到最有效的药物的。
医疗改革的目标是满足不同中国民众的不同需求,而不是回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年代。如何在良好的疗效、安全、质量和压缩成本之间达到平衡,实现多样化,这或许是主管部门在集采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和考虑的。
当然,如果真做不到这些,那只做一件事也可以:公布一下三甲高干病房的用药清单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