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文学创作
在全国知名作家获嘉采风活动暨文学读写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刘志学
(二〇一九年六月九日·河南获嘉)
三天前的6月6日,国家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四大通讯巨头企业发放了5G商用牌照,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5G的商用时代。
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说明,5G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快速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再次迎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将会对我们写作者产生无法回避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想围绕“5G时代的文学创作”这个主题,向各位老师和同道汇报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这个话题很大,也很新,是每一个写作者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过去的30多年间,每一次通讯网络科技的升级换代,都会带来一次各行各业的大变革。
2G时代,我们的手机只是用来通话和短信;
3G时代,随着手机浏览器的普及、手机客户端得到快速普及,由此迎来了网络文学的迅速繁荣;
4G时代,网络文学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在文学IP基础上迅速催生了直播、手游、音频(有声小说等)、视频、网络电影、网络剧等等,这都属于文学作品传播方式的视听化变革,这种变革令人眼花缭乱。
如今,5G移动网络即将启开“万物互联”的大幕,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将会很快进入一个更为精彩的新阶段。这实在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情。
人类的互联网时代,是我们写作者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普及之后,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所导致的阅读生态的改变,为我们的文学写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传播方式的改变:纸媒传播(书刊)——无线信号传播(广播、电视)——数字化传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二、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信息载体的改变,从而带来了阅读生态的改变:
纸媒——显示屏——可移动的显示屏——万物可以是显示屏,包括空气。
我周边的很多朋友,在互联网时代就已经落伍了,那么5G技术普及后的“万物互联”时代,也将仍然是检验一个作家能否适应社会、能否适应时代,能否自我调节、自我革新,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写作者而言,你一定不要忽略阅读生态的改变,它会倒逼着我们的写作思维、写作心理、写作题材、写作内容、写作方式、写作技巧、写作目的、写作价值,等等等等各方面的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写作者、出版家,但凡懂点排版技术的人,人人都是编辑。以往信息传播过程中很细致的分工,今天统统可以归于一个人之手,可以实现从创作到传播,全流程的操作过程。
将来到5G普及之后,你或许可以看到这样的生活情景:
你可以三五秒钟把国家图书馆、把故宫博物院搬到你的手机里。
你可以随时查阅全世界的图书馆的馆藏资料。
如果你高兴,你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作家的作品植入到你的记忆里。
利用VR技术、全息技术等技术,你可以随时将你的创作构思,导入现实生活,变成像影视剧那样的图像数据,并保存下来。
你可以以空气为纸,用手指比划着随时写下你想写的作品。
你可以不用打字,不用敲击键盘,闭上眼睛“说创作”,甚至你只是在心里想想,用意念完成写作、修改、编辑、配图、上传、发布等整个流程。(高上凯教授,脑机对接,脑波输出等技术)
你可以利用写作软件,批量生产各种各样的作品。即所谓的AI写作、智能化写作。这个很可怕。
(从最早的作诗机到现在的网络小说创作软件,从好莱坞编剧模板到国外十分成熟的编剧软件等等——这其实都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计算机原理诞生的。)
写作工具的变化带来写作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异化我们的思维。
“异化”!这很恐怖。
尼采的友人送他打字机的例子。
我们用笔写作,和用键盘打字的思维一样吗?以后呢?“万物皆可为纸,意念就能成文”的时代呢?
我们受惠于互联网的便捷,这是事实。可是如果我们被便捷 “异化” 了,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加快我们写作的速度。写作速度的加快,意味着思考的粗糙和浅薄。
贾岛等的苦吟诗人可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临屏写作”,飞速敲击键盘,立马可待千万言,哪里还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创作意味?!
《后宫·甄嬛传》的创作,完成150万字的篇幅用时甚短。从2005年末开篇上传伊始,到2007年9月四部完结出版,互联网在线的点击阅读格式就像催命符咒一般加速着写作者的网页更新速度。
对比《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辛苦不寻常”,网络文学所享用的互联网技术便利转而走向反面,成为个体写作者的自我否定。
所以说,我们都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工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足够开放,足够便捷,我们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共享。
可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工具本身也会对我们产生作用——
我们在 “驯化” 工具,工具本身也在 “驯化”我们;
我们以为我们是工具的主人,但很可能我们已经沦为工具的奴隶。
这就是异化。不知不觉中的“异化”!
AI写作、智能化写作无论如何发展,都只会产生僵化的、死板的文字。请你一定相信,基于“大数据采集和重新组合、输出”原理的所谓的文学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速朽的,也是很容易识别的。
我们杂志社引入的“查抄检测程序”,三五秒钟就可以判定一篇文章是否抄袭、抄袭的具体内容,原文刊发在哪里等等的信息。
互联网时代,既是自由的时代,也是充满钳制的时代;既是开放的时代,也是封闭的时代;既是内容空前繁荣的时代,也是鱼龙混杂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一个有追求的作家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工具,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形式,也在重塑着我们的感官、智力,乃至大脑。
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也没有必要惶恐,没有必要手足无措!
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4G、5G等等,都只是传播方式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是永恒的、是可以穿越时空、光照千古的!
比如,在古代,人们要发表自己的作品,比如诗人,大多会写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
比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郓城宋江作”。等等。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
古人题壁诗词,这和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上发帖子、在微信上写文章、发文章,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原理上,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些题壁诗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临屏创作”,照样能够诞生不朽的伟大作品。
所以,我坚信:
无论“万物互联”如何改变我们的写作方式和传播途径,无论周围的写作生态如何变化,人类的丰富的感情、无穷的想象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永远维系着文学作品的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任何先进的技术、任何先进的工具、任何智能化写作都无法替代的,这将永远是文学作品的永恒的生命力。
我今天所讲的,只是粗浅的思考,只是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只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正视这个很快就要到来的现实问题。期待在座的同仁一起思考,一起给出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想说的是,获嘉是神之故乡,是众神之都。有幸在今天和各位神仙们相聚在这里,这是我的荣光。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沾了“神气”“仙气”“神仙气”的朋友们,一定能够成为文学圣殿的列班神仙,一定能够适应这个时代,一定能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不朽作品!
(资料留存。照例附我的两幅涂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