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P思维,帮你扫清行动障碍!

厄廷根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WOOP”,即“心理比对”——W(愿望,Wish)→O(结果,Outcome)→O(障碍,Obstacle)→P(计划,Plan),并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具体建议和练习方法。

我们先进入第一部分,为什么说正能量也有负作用,什么情况下态度越积极乐观,结果反而越糟糕?

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名言警句,传递着对待生活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观点。比如西班牙谚语就说:纵声歌唱的人,能把灾祸和不幸吓走。英国的谚语更乐观: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

这种观点的中心思想在于: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美好的一面,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这样的话,就总是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被称为“健康心态”,得到了大力推广。

但是,真的是只要积极乐观,就能实现美好愿景吗?事实并不是这样,准确地说,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确实存在带来美好前景的可能性。

第一种情况是,人们内心的潜在需求,被积极乐观的未来前景给唤醒了,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激发了人们实现梦想的行动力,最终实现了梦想。厄廷根在书中引用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话说,注意力会决定行动。被困在沙漠里、极度缺水的人,就比那种带着足够饮用水的人,找到水源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极度缺水的人,会对与水源有关的信心更加敏感。

第二种积极乐观心态带来美好前景的情况是,在极端绝望的困境里,乐观心态能作为一种心理应急机制,帮助人撑过那段痛苦绝望的时间,重新回到阳光明媚的日子。

当一些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外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比如重要的考试结束后等待通知的时候,或者是怀疑身体出问题等待检查结果的时候,乐观地想象一下通过考试或者体检报告完全健康的情况,会让等待的状态变得好受。

乐观心态确实是组成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有益的部分,但是,它并非万能,尤其是在需要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比如要实现我们的一些人生阶段性目标的时候,它的负面作用就越发明显。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关于未来的期待和梦想,比如很多人也喜欢在新的一年制订年度计划,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期待仍然之后,就只停在计划阶段,并没有变成现实,或者实施了一小部分,就放弃了。

厄廷根把这种“只计划不行动”的期待叫做乐观幻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只计划不行动的乐观幻想呢?

厄廷根曾做过一次测试,她邀请一百多位女生,参与了一个关于高跟鞋的幻想。对于女性而言,高跟鞋让人是又爱又恨,穿上高跟鞋后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曲线风采,是大部分女性都难以抗拒的诱惑,与此同时,穿高跟鞋带来的脚掌刺痛、磨出水泡、崴脚等痛苦,也让很多女性选择远离高跟鞋。因此,厄廷根将参与测试的人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只想象自己穿上高跟鞋充满魅力的样子,另一组结束美好想象后,接着思考高跟鞋来的痛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厄廷根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只进行乐观想象的女生,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完成了穿高跟鞋、变美丽这个愿望,她们误以为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所以大脑指挥身体开始放松,不必再做行动的准备工作。

这是乐观的正能量带来的第一种负面效果的第一种情况,就是身体被大脑欺骗。

另一种情况是,虽然乐观幻想后,在短时间内可以缓解消沉的情绪,但是时间长了,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去获得真正的成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消沉的情绪会也更加严重,类似于所谓的“借酒浇愁愁更愁”。

第三种情况是,沉溺幻想会让我们在搜集信息时,刻意多关注正面信息,而忽视负面的警告。不知不觉,我们就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毫无准备。,而真正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行动起来”。

在厄廷根组织的一次社交能力测试的试验中,参加试试的大学生,有一组只想象自己受人欢迎的乐观未来,另一组既要想象自己受人欢迎的场景,同时还要想象阻碍自己实现这个愿望的障碍,在完成社交能力测试后,她让所有被测试者观看大屏幕上一闪而过的12条关于社交能力的评价,然后让每个人回答一个问题:在棘手的社交场合里,你通常的表现是什么?

结果表明,想象障碍的学生比前面一组,回答了更多消极、负面的反馈,他们能将这些消极负面的反馈,看作是一种需要自己去克服的缺陷,积极的通过努力去弥补缺陷,而不是像只乐观想象的学生那样,无视这些负面警告。

因此,厄廷根认为,所谓的乐观主义态度,更多的是乐观幻想,会让人从心理到生理层面,都缺乏行动的动力,让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然而,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种虚假的心理安慰,而是货真价实的实现梦想,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梦想照进现实”的第二个关键点,对待梦想和愿望的正确方法——WOOP思维方法。

通过刚才我们所说的试验和案例,积极想象的局限已经暴露得非常明显,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局限性,真正去实现梦想呢?厄廷根通过20多年的研究,对比在不同领域中的研究,从试验室到现实世界,让她的理论都得到了论证,最终提出了“woop”这个工具性的思维方式。

具体说来,“WOOP”包括愿望、结果、障碍、计划四个部分,首先确定愿望,接下来是想象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好结果,然后思考是什么阻碍了梦想的实现,最后制定一个突破障碍的行动计划

“WOOP”这个名字,也来自于这愿望Wish、结果Outcome、障碍Obstacle、计划Plan四个词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其中愿望和结果这两个部分,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梦想和关于梦想的积极想象。那么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什么是障碍和计划,以及它们在“WOOP”这个思维工具里,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在最开始的研究中,厄廷根发现,乐观幻想会让人放松、找不到行动的动力,她就想,既然人人都爱做梦,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对幻想的过程进行一些干预,让幻想变成唤醒梦想行动力的促动力呢?

因此她提出了一个假设,当人们心怀梦想、畅想未来的时候,也同时将阻碍梦想实现的现实放在眼前,这样在潜意识里,就将成功的未来与眼下的障碍关联起来,以对成功实现梦想的渴求,让大脑产生巨大动力去超越障碍,厄廷根把这种方法称为“心理比对”。“心理比对”,是我们建立梦想和实现梦想之间关联桥梁的第一块基石。

在厄廷根的实验中,她的假设得到了验证。

在一次试验中,厄廷根邀请了一百多名大学生参加创造力测试。这些大学生们在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后,被随机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被告知他们具备很强的创造力,而另一部分则告知他们表现平平。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学生得到了关于未来的积极暗示。

随后,这些学生被随机拆分成了四组,分别是沉湎于乐观幻想的小组、只看到现实障碍的小组、既进行乐观想象又要思考阻碍取得好成绩障碍的“心理比对”组、以及完全不思考创造性试题只观看了一副风景画的虚设对照组,这四个小组经过各自小组分配的心理练习后,再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创造力测试。

最后的成绩显示,“心理比对”组的学生,平均分数比另外三组都高,而且组里收到了积极暗示的学生,比同小组没有收到通知的学生,表现得更好。这个情况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只有积极的反馈是不能起作用的,“心理比对”才是实现梦想的关键;第二,“心理比对”强化了积极暗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心理比对”可以影响人关于现实的看法,能够对实现梦想的障碍因素有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我们的大脑天生有保持一致性的习惯。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因此,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去实现一个梦想,且能够清晰地看到阻碍我们实现梦想的障碍时,我们会做充分的准备去克服这个障碍、实现目标。

说了这么多,到现在为止,梦想和现实都还只停留在意识层面,最后克服障碍的行动力,就是“WOOP”的第四个组成部分——计划。厄廷根将这个“计划”称之为“执行意图”,“执行意图”是梦想和实现梦想之间关联桥梁的第二块基石。

事实上,“执行意图”这个概念是厄廷根的丈夫彼得·M·戈尔维策所提出并研究的,他们夫妇二人认为实现梦想的过程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衡量梦想的各种可能性并确定目标,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心理比对”环节,第二步,则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也就是为“心理比对”这个环节中所考虑到的现实障碍,制定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执行意图”就是在我们明确了目标的前提下,规定我们一旦发生某种状况,就直接做出相对应的反应。从句式结构上来说,可以简单的总结为:当A情况发生的时候,我就做出B反应。比如现在大多数说自己没时间学习的人,最大障碍就是手机刷得太多,书看得太少,那么就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如果我想刷手机,我就先看5分钟书”的“执行意图”。

这就是说,给自己的行动一个简单的触发点,一旦设置的条件被触发,行动就被激活,让自己成为货真价实的行动派。“执行意图”用“如果……就……”这样的句式,把想和做直接关联起来,在大脑里预演了一遍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和应对办法,从思想层面做好了应对准备,帮助人去掉了自我说服、自我拖延的毛病,用一个非常具体而简单的动作,面对障碍,直接行动。“执行意图”和“心理比对”一样,都是从潜意识层面,对我们实现梦想做了有益的规划和推动。

而且研究表明,“心理比对”和“执行意图”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厄廷根和她的丈夫在一次改掉吃垃圾零食习惯的试验中,让一部分人只做“心理比对”,第二部分人只做“执行意图”,第三部分人则两者都需要做。在最后的结果统计中发现,两者都做的被测试者,比前面两部分人,取得得效果都要好。“心理比对”,帮助这些被测试者,对吃垃圾零食这种习惯的坏处看得更清楚,而“执行意图”帮助他们将意识转变为具体的行动力,因此效果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WOOP”的顺序也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必须遵照愿望、结果、障碍、计划这个顺序进行。本着对待科学的严谨性,在厄廷根的不少试验中,不但有“心理比对”沉湎于乐观幻想的小组、只看到现实障碍的小组、既进行乐观想象又要思考障碍的“心理比对”组、以及做无关事情的虚设对照组,还有“”逆序比对”这个特别小组的存在,他们的任务是先想象自己不能成功的现实障碍、然后再想象愿望实现美景。

试验证明,“逆序比对”组的效果对于实现梦想丝毫没有起到作用,厄廷根认为,这样的思考顺序,没有办法在潜意识里建立起,“实现梦想必须要克服现实障碍”这样的逻辑关系。比如说一个学生,如果先考虑自己参加聚会的邀请,然后再考虑自己下周考试要取得好成绩的愿望,那么首先进入她心智的“聚会”这件事,会成为她的愿望,而本应该是愿望的考试,反而成了阻碍她参加聚会的障碍了,那么她更多的心思会用来考虑参加宴会的热闹场景,而不是考试考砸了这种可怕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讲“梦想照进现实”的第三个关键点,怎么样运用WOOP思维方法才能帮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

经过厄廷根的各种试验证明,WOOP可以让我们更容易靠近我们的梦想。比如在改善现代人饱受折磨的亚健康方面,“WOOP”思维方法就能起到相当有效的效果。

有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背痛病症,患上这种病症的患者,标准的治疗方案是进行为期3周的集中理疗,分享放松技巧。厄廷根的团队在一家康复诊所里介入了这种恢复治疗,她们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做标准治疗,另外一组除了标准治疗外还要做“WOOP”训练,他们需要想象自己康复以后的美好场景,以及阻碍自己实现康复的障碍,比如有人就说康复治疗“太疼了,根本就不敢动”,那么这种情况,患者制定的执行意图就可以是:“如果我感觉很疼,那么我就告诉自己,坚持运用是对治疗有好处的。”

21天以后,治疗周期结束,厄廷根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回访。回访显示,WOOP组的患者平均康复效果好过另一组。三个月后,厄廷根对这些患者再次进行回访,这次回访显示,另一组的成员康复效果随着时间在下滑,而WOOP组的成员康复效果仍然在持续好转。

同样的试验方法,厄廷根曾用在各种领域,具体一点的,比如减肥、学习一种技能、完成一次马拉松长跑之类的,或者是抽象一点的,比如为工作持续提供动力、克服孤独焦虑、坦然度过人生转折点等等情况,都可以找到“WOOP”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方式和价值。

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一来就能熟练运用WOOP是不太现实的,那么我们运用WOOP要从哪里着手呢?

第一步,我们需要从起点开始运用WOOP,也就是从它的第一部分“愿望”开始,挖掘出我们真正的愿望。

比如说,让一个赌博成性的人将“把赌瘾戒掉”作为愿望的话,他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偶尔小打小闹也没什么关系,小赌怡情嘛”。“把赌瘾戒掉”这种愿望太遥远了,不能从内心引起共鸣。

而如果再追问下去,问一下“戒掉赌瘾”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得到的回答就是“改善家庭关系,不和妻子吵架”,而和老婆吵架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赌博,换句话说,赌博成了夫妻和睦共处的障碍了。那么,此时此刻,就可以运用WOOP的方法,先确定自己的愿望是“不和妻子吵架”,再想象一下家庭和美的美好景象,然后回忆一下每次赌博后和妻子吵架的场景,就能深切地明白,戒赌对于实现自己“不和妻子吵架”这个愿望有多么重要了。

因此,找一个迫切想改变的现状,让它成为第一次练习WOOP的愿望,开始这个旅程。

明确了愿望以后的第二步,是调整愿望。

比如一个电话销售人员,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成交10个订单。他也非常标准的完成了WOOP流程,但是每天成交只有5单,那么是不是WOOP根本没有作用呢?

其实不是这样,这种时候,这个电话销售人员应该问自己,每天10个订单到底现不现实?如果一开始每天连1个订单都完不成,那怎么可能突飞猛进到10个订单呢?不如将愿望改为“每天完成6个订单”,跳一跳伸手能够到的目标,会比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更能激励人去完成。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WOOP可以让我们及时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愿望,与其盲目展开行动,在不能实现时感到悲观沮丧,不如对那些明显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望,干脆及早放手,将有限的精力转移到那些更有可能实现的愿望上面。

WOOP练习的第三步,是找到障碍。

有些障碍是表层的,而有些障碍是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厄廷根帮助她的同事芭芭拉做WOOP的时候,芭芭拉说,阻碍她实现每天晚上背一小时法语单词这个愿望的障碍,是她总是不能有效地执行学习计划。而“不能执行学习计划”只是一个表现,经过层层挖掘,发现真正的障碍是,芭芭拉的日程安排都由她的丈夫做主了,在她应该学习的时段,给她安排了其他事情。

WOOP的最后一步,就是针对障碍制定执行计划了。

因此,芭芭拉的“执行意图”就从一开始的制定应对分心的计划,变成了制定一个在丈夫面前坚持自己自己立场的计划了。

到这里,我们都讲的是WOOP如何帮助我们实现梦想,事实上,WOOP还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恐惧,尤其是那种莫名的恐惧和被自己心理因素夸大的恐惧。

比如你的工作是主持公司的商品发布会,但是曾经搞砸过一次发布会,导致一直处于焦虑和消极的状态里,担心自己下一次工作也可能做不好,而眼下,一场新的商品发布会又交到你的手中。这种情况下,采用“WOOP”思维方法,像对待积极的梦想一样,就可以很好地释放焦虑感。

首先用“W”也就是“愿望”明确自己想完成的任务是把发布会做好;接下来用第一个“O”也就是“结果”,想象任务成功的景象,就是发布会非常成功,引起了听众的共鸣;然后用第二个“O”也就是“障碍”,分析和思考如果发布会真的搞砸了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个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上次发言语速太快,听众根本没有听清楚要点,也有可能是忘记了某个需要发言的要点,而那些没有把发布会搞砸的时候,是自己语调合适,或者是就算忘记了要点,也在发布会结束后又补充说明过了;那么到这里,最后的“P”,也就是解决这个障碍的“计划”,就呼之欲出了,针对发言语速太快,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如果我在发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语速太快,我就提醒自己慢下来”,针对忘记要点,我们可以制定另外一个计划“如果我又忘记要点了,我就记下来,等到最后环节,我再上去补充说明一下”。这些计划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采取预防措施,克服对失败产生的焦虑感。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WOOP”不能改变人们认知的信念,也不能改变人们的目标系统,去强迫人们接受一个目标或者一个行动方向,而是帮助人们确定自己的愿望,并且在想象中体验实现这个愿望的全过程,以此来触发那些能够强化行动动力的潜意识,促进愿望从想象变成现实,搭建起从梦想通往实现梦想的桥梁。

总结:

首先我们通过对积极乐观的价值与危害的了解,认识到人生只有积极乐观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对待梦想的正确方法,那就是采用“WOOP”思维方法,用“心理比对”将梦想和现实关联起来,产生强大的动力,去完成“执行意图”所执行的行动计划;最后,我们一步步分析如何将“WOOP”的四个组成部分——愿望、结果、障碍、计划,与我们自己的切身愿望进行结合,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梦想。

未来确实有无限可能,但仅仅只对未来充满憧憬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消极悲观不是对待人生的好态度,但是一味的积极乐观也不可取,“WOOP”思维方法帮助我们从千千万万条道路中筛选出适合我们的方向,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愿望中及早抽身,并且让我们对自己实现目标制定出清晰可行的计划,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希望自己也能“梦想成真”,让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健康状况更加理想,那就不要仅仅只沉迷于美好的幻想,不妨运用“WOOP”思维方法,看清妨碍自己成功的障碍,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激发自己行动的动力,让自己真正做到“心想事成”。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09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