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不是救世主

《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通过引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剖析司法案件错判的成因。作者亚当·本福拉多结合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指出: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在认知、记忆和判断上的天然缺陷,刑事司法系统的诸多基本假设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及案例支持下,本福拉多表明了:刑事审判体系并不是一个严密稳固的系统,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调的部门集合。不公正的要素已经扎根在法律体系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诉讼结果。

本书涵盖了司法审判中的10个角色身份——被害人、警察、犯罪嫌疑人、检察官、陪审团、证人、法官、公众、罪犯;从科学角度提出了诸多富有创建、引人深思的论点,并为未来的司法改革提出了详尽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检察官越是关注为了赢得指控而非实现正义,越是容易实施不法行为。

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就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的人生,甚至毁灭的是一个家庭的人生。所以,我们对公正的追求为什么这么强烈。

作者亚当·本福拉多相信发展技术是克服偏见的一种力量,比如采取虚拟庭审,相关人不必聚于一堂,既可以避免性别、肤色、言谈、情绪等其他因素进入庭审招致偏见,也可以避免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因面对嫌疑人而不适。他同时退一步承认,法庭只是迫不得已的事后公正,正义的实现首先是通过制度和技术防治悲剧案件发生。

实际上,就像作者所说的,不公正判决的发生是基于人类自身心理上的缺陷,比如对国籍、民族和人种、职业、身份带来的偏见形成固有的、标签化的偏见。

无怪乎,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AI技术是比人类更能“理性”的作出判决,所有案件都交由AI审判。因为很多人都相信电脑程序没有人类的偏见、情绪、非理性的行为。

但是,AI真的是完全理性,可以公正的看待我们每一个人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不管是多么强大的AI技术,都是由人类来创造的,自然而然带有创造者的印记,可以说这个AI被烙印下了“思想钢印”。所以也就为什么AI聊天机器人教唆人类自杀的新闻不是的报出来。

AI不是救世主,它也是被屁股决定脑袋,带有非理性的偏见的人类创造出来的。想要消灭司法中的不公正,技术手段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绝对不是决定作用,关键还是在于我们人类自身对于公正的追求。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109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