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方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讲述了哈姆雷特的父王离奇死去,而皇叔克劳狄斯继承了王位,还迎娶了自己的母亲为皇后,母亲的背叛让哈姆雷特痛苦万分,“葬礼中剩下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宴上的宾客。”正悲痛欲绝的哈姆雷特见到了父亲的鬼魂,沉浸在丧父的痛苦中的他不顾一切追随鬼魂而去,鬼魂告诉他自己是在睡梦中被皇叔夺去了生命,从此哈姆雷特开始通过装疯来寻找机会复仇,可他却在此刻对复仇的命题陷入了痛苦和纠结。“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里体现了现实的残酷将理想的人文主义击垮,原本快乐的王子也变得优柔寡断,以至于错失了绝佳的复仇良机,被克劳狄斯反扑得只剩招架之功,剑会上,哈姆雷特终于觉醒,毅然决然刺死仇人,而自己也死在了雷欧提斯的剑下。
话剧中的语言特别善用隐喻,犀利直接而又真实,世界上除了莎士比亚,谁又会用“毒箭”来比喻悲惨的命运?谁能忘得了奥菲利亚将哈姆雷特的疯魔比作一串银铃失去了和谐的音调,谁能忘得了雷欧提斯忏悔时说的“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其他的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哈姆莱特的的语音有时富有哲理,有时则是充满市井俚语,因场合、心境不同而不同。句句看似“疯言疯语”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的纠结和痛苦,而女主人公奥菲利亚临终前吟诵的古老的歌谣,正是她对不公命运的痛斥,“张三李四满街走,谁是你情郎?”难道不是在暗讽皇后的不忠?“谁聊如今你被欺诈,懊悔万千无及!”,难道不是在抒发被爱人蒙骗的哀怨?“殓衾遮体白如雪,鲜花红似雨,花上盈盈有泪滴,伴郎坟墓去。”这句话显然暗示了她后来在一片鸟语花香中死去,后来从掘墓人的话中也能看出她并非失足落水,而是自杀,这也让观众纷纷怀疑奥菲利亚是否也在装疯。
这就是莎士比亚语言的力量,艺术,和魅力。而京剧中则这些绝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了很好的中国化,比如最经典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改成了“这躯体 是存是灭难掂量 何去何从向哪方?”高亢的唱腔中是王子的悲拗,而此时国王锦衣丝履的戏服下,藏着一颗罪恶的内心,中国京剧的布景和唱腔,演绎着来自遥远西方的故事,却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完美地诠释了哈姆雷特在狡诈的国王面前内心的纠结以及对生命的思考,是那样震慑人心。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悲剧,思想和内涵有着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对未来无限的向往,也都有过被命运挫折击垮时的沮丧,面对人生中的重大抉择,谁都有过痛苦和纠结,所以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住着一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这部话剧有着极深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原因,而京剧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同样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而且极具表现力,感染力和艺术性,两两相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把原本的西方话剧用独属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出来,在国外取得了一致地好评,这次中西合璧,将文化与艺术的层次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