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阅读并非互文修辞 – 草稿
修辞格中的互文理解时,需要上下文相互结合理解文本之间的意思。那么,文本之间是否也有互文现象?
通过查阅资料,我居然找到了邵长超老师的《语篇互文结构的形式和功能研究》,于是购买了这本书,想着给自己的研究做个理论资料。
通过阅读,我发现互文阅读与互文修辞有相似的地方,但并非我所想的语篇之间结构、形式可以相互结合。
互文理论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提出,该理论主张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她看来,互文既不是某一类文本的文类特征,也不是具有某种文类特征的文本,而是一切文本的基本特征。她认为互文不是某一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而我想要表现的恰恰是几篇文章的共同特征,所以我的想法在这本书里面没有得到理论依据。
互文理论却可以为我们实践的主题性群文做理论支撑。
比如在互文阅读中,可以借助众多主题相似的文本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小群文。比如在讲《回忆我的母亲》时,先介绍朱德的主要功绩。随后再去学课文,可以很好的理解朱德母亲对他的影响。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向学生出示朱自清从1921年到1928年之间与父亲的隔阂事件。这样的话,课内外文本结合可以理解朱自清与父亲之间从有隔阂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但是互文阅读仅仅限于主题性的互文阅读,对于结构与形式的互文,提出者是不认同的。
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游记散文单元中,四篇游记都体现了游记三要素的特点,但是每一篇游记又有个性。本想着能通过互文阅读这种形式为学生全面认识散文,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比如从内容上不仅有自然景观壶口瀑布、各拉丹东,有人文景观丽江的四方街,还有博朗队长这样的人。从观景点上说,既有移步换景,也有定点观景。从观景视角来说,既有俯视、仰视、还有平视等等,他们相互结合,构成了一个多元的丰富的游记世界。
不过,书中提到一个语篇有着自己的个性,但同时又和其他语篇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句话对我的研究来说是有用的。
通过互文阅读的理念及其它科学的内涵,我对专业知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书还没有读完,也许精彩的还在后面,也许后面的内容与我心中所想是一样的,明天继续阅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