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运营看B端产品运营
不论是互联网运营,还是面向企业的B端产品运营,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给企业带来价值。从蓬勃发展到已渐臻成熟的今天,互联网的运营体系也已经非常完善,可以说是知识书籍琳琅满目,各个企业的运营分工流程都大同小异,岗位职责明确清晰。
与互联网运营相比,面向企业的B端产品,往往是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场景和企业发展需求而建设,主要用户更多是企业内部成员,拉新促活转化的互联网那套对于稳定的内部人员来说,是不能完全照搬的。
我们很难看到市面上有深入介绍面向B端企业的运营案例,也很少有体系的运营方法或者系统书籍。但是这并不代表B端产品不需要运营岗位,实际B端产品的运营往往因企业内部的业务需求存在个性化差异,运营的处理和实际的业务流程紧密相关,因此比互联网的运营体系更加复杂,但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借鉴。
1.B端产品的业务背景
在了解B端企业产品如何运营前,我们可以先了解面向B端企业产品的建设背景,才能更好地落地运营。
典型的B端产品,我们可以使用工业制造系统做案例.
这类产品的搭建往往涉及到跨多个部门多个岗位、整体协作业务流程梳理、不同节点业务对象的整合,这类产品往往有一个专有的名字“**信息管理系统”,比如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订单信息管理系统等等,信息系统往往承载着大量的业务信息和数据信息、复杂的规则逻辑信息,其所发挥的职能是业务数据的记录和管理、流程规则的梳理和呈现。
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往往体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而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信息系统的搭建,是对企业管理流程化、规范化的体现。因此信息系统的设计往往是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生产或信息化过程提供管理和决策的支持,达到为企业赋能的目的。在企业成长的进程中,信息系统的存在只是工具,而非实现目的,在规模小的企业中甚至也非必须产品。
2.可以借鉴的互联网运营思维
1)了解业务
互联网运营中,了解实际运营的业务,往往是要求我们要比用户还了解用户自己,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往就可以有切入点吸引用户,进行新鲜血液的注入。
B端产品也是类似,运营的前提是要了解业务背景,比如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要了解客户管理的日常处理流程怎样,业务如何进行日常的工作作业。了解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在日常数据运营中,了解业务的痛点是什么,针对业务的诉求,进行针对性的数据运营分析,解决用户的需求,从而达到用户效率提升的目的。
2)流程化思维
流程化思维,往往可以把规模大流程复杂的系统拆解成局部,进行问题定位和针对性方案解决。
互联网营销活动中,用户的转化率很低是什么原因,如何出方案,可以考虑将流程分解为:‘活动宣传-用户报名-活动参与-活动转化”等过程,然后再分流程节点,看每个阶段用户的流失情况。这样就可以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改善下一步的工作。
B端产品的业务流程也可以借鉴,比如客户产品交付时间很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就需要梳理整个流程,看到整个流程的时长占比和改善措施。产品的交付流程可以拆解为几个大的模块:客户下单-合同生效-采购买料-产线生产-物流发货-客户签收“等流程,在如果整个交付流程比较长,我们就可以看下是不是采购买料时间占比比较高,如果是采购买料时间长,需要考虑是否要提前备料或者缩短供应商交付的周期来解决;如果是产线生产时长高,需要考虑是否要增加产线或者优化工艺流程;如果是物流发货慢,需要考虑是否要优化物流运输线路或者改用新的运输方式。
3)数据指标驱动
互联网产品更重视不同阶段的转化率,也有不同阶段ROI指标。
B端产品的指标体系建设,往往更加复杂,需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进行分解。因此B端的业务指标搭建往往是结构化体系化的。不同的业务岗位和流程节点,都会有对应的数据指标,指标涉及到层层拆解。
B端数据指标的搭建体系涉及到三个方面:
横向拆解:通过总的构成指标,来拆解细化其子构成指标。
比如利润 = 收入-成本
此时利润可以拆解成:产品利润、服务利润;收入可以拆解成产品收入、服务收入
成本可以拆解成:人力成本、物流成本、材料成本等
纵向拆解:通过上层指标来细化拆解下层要完成的指标,这里一般可以通过组织的规模来进行体现
比如:部门月度要完成100W的收入创收,部门下级的拆解子目标就是小组1的目标是30W创收;小组2的目标是30W的创收;小组3的目标是40W的创收目标
过程拆解:通过流程进行拆解不同流程节点的目标,从而达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比如达成产品交付7D的目标,就需要考虑整体流程有“客户下单-合同生效-采购买料-产线生产-物流发货-客户签收”,要考虑客户下单时长、合同生效时长、采购买料时长、产线生产时长、物流发货时长、客户签收时长等,进行分拆指标进行验证
衍生拆解:通过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影响整体目标指标达成的不确定性指标,或者风险问题指标,此类指标往往非关键指标,而是为了保障整体目标顺利达成的前提。比如采购买料时长的达成,和客户下单修改的频率有关,客户下单修改频率越高,,说明客户的需求准确率难以确定,采购提前买料就会有物料消耗成本,因此会影响整体的交付。
3.B端产品如何运营思考
1)系统上线不是运营的起点
B端产品的运营往往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低效或者低成本的流程问题、操作问题。
系统功能开发和改善,往往是涉及到业务流程协作的变更,业务处理场景的变更,而这些变更会带来两个影响,一个是技术功能投入成本,一个是业务是否可推行使用不确定性的成本。
系统功能的开发和上线最终要保证业务可以真正使用起来,否则投入的成本终将会石沉大海,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现有业务的协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是否可以达到在系统操作协同的目标。
比如业务对供应商送货及时性进行考核,通过物流进度来考核供应商的交货及时性。然而数据分析发现,供应商在发货时很难统一录入物流单号,因此数据的不完整分析告诉我们,不能一概通过物流单号跟踪物流进度,完成业务的设想。
因此如果需要进行供应商送货及时性的功能搭建,就需要先要求供应商录入物流信息,而此时功能未开始建设,就需要开始运营,运营的目标是供应商录入物流信息的信息填写率要达到100%。
2)运营是为了改善
产品功能未上线前,运营的目的是功能搭建的可行性验证;产品功能上线后,运营往往是通过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基于系统数据发现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流程和协同的优化,从而达到人员提效降本的目的。
比如产品交付到客户手里后,订单的退货率却发现居高不下,进而引发产品的质量维护和返工修改。通过对订单退货率的数据运营,可以进一步发现生产的产品合格率很低,因此就需要考虑如何针对质量管理进行改善,从而达到退货率降低的目的。
3)价值导向
运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综合价值,而并非对日常的用户录入和操作习惯进行监控。B端运营最终是为企业而服务,因此针对不同场景如何去评估价值,以及不同场景的运营工作处理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化。运营价值主要体现的方向有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人员减少、风险管控等。
这里可以拆解成三个部分来看。
首先价值不仅是在运营过程中,也在于运营的前瞻性,有些功能系统的建设,需要考虑未来2-3年发挥作用,短期是看不到利益的,但是需要考虑这部分的运营建设,比如体系搭建、合规管控等;
其次价值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而非只体现在运营中,在系统实现前,需要做粗略评估实现后的价值,也需要提前梳理可实现的价值,在系统实现后,需要在实现后的过程中按照最初的要求进行长期跟踪和监控,防止需求产生偏差;
最后价值要以总体目标有导向,有些运营的方向是有价值的,但是放到整个部门、企业,其所发挥的价值微不足道,甚至不是当前企业的主要发力方向,此时运营的方向力求平稳,而非大量的改善驱动工作。
4)运营是螺旋式上升
我们要知道,运营也是类似项目管理,它其实也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中,期望不能放得太高,不要总想着可以通过当前阶段的运营,一次性把所有的难题都解决完。
每一个运营阶段,都要有明确的运营目标和运营规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如果当前运营阶段已经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目标,意味着运营工作达到了它的目的和使命,运营进入了一个平稳期。
然而由于业务场景变化,市场行情变化,新的问题会出现,也需要逐步去解决。此时就要考虑下一个目标是什么,重新进入新的运营阶段,基于系统数据运营,达到管理流程逐渐完善的目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