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王崧舟观课十讲第一讲(语文要素,思维发展)
一,概念梳理
(一)语文要素
1.含义:指语文学习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涵盖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在统编教材体系中,它按螺旋上升方式编排,不同学段、年级、单元有明确要求,像小学低年级着重字词学习、简单句式理解,中高年级侧重阅读理解技巧、写作方法训练 ,助力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
2.语文要素内涵丰富,涵盖知识、能力、方法与习惯,是提升语文素养关键:
• 语文知识:包括汉语基本知识,如拼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还有文体知识,像记叙文、说明文特点等,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文。
•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是核心能力。听与说关乎信息接收表达,读能理解鉴赏文本,写可将思维情感书面呈现。
• 语文学习方法:指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浏览)、写作方法(立意、选材、构思)及积累运用方法,助学生高效学习。
• 语文学习习惯:涉及多方面,如主动阅读、勤做笔记、规范书写,良好习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人文主题(自己查找的)
人文主题是以人类文化、价值观、情感等为核心,统编语文教材单元以此组织内容。它反映不同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与语文要素相辅相成。例如:
• 一年级上册“自然之美”:含《秋天》《小小的船》等课文,引导孩子感受自然,积累简单词句。
• 四年级上册“家国情怀”:有《观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让学生体会对家国的热爱,提升阅读与表达能力。
• 八年级上册“凡人微光”:选《藤野先生》《背影》等,展现普通人闪光点,培养散文鉴赏与写作能力。
(三)思维发展
1.语文核心素养
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其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素养就是语言运用,其他三个方面则蕴含在语言运用中,并最终通过语言运用得以实现。
2.语言与思维
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密不可分。
3.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
4.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及思维的批判性等。
5.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进行思考。即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感知、存储、加工来认知世界。具有形象性(图形、图画等)、想象性、情感性等特点。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
想象思维:不同于一般的形象思维,也不同于萝莉抽象气味,它属于一种创造性思维,既涉及形象思维,也涉及抽象思维。比如,准确、细腻地想象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