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215|只有官字记心上
【原著跟读,公Z号《私想活动》整理,文责自负】【450万权重会员+20年传统媒体写手,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
匡老大说:“自从你走了以后,弟媳到了家,为人很好,母亲也很欢喜。但没想到她毕竟是省城长大,过不惯我们乡下日子。你嫂子在乡下做的事,弟媳一样也做不来,她又不好意思自己干坐着,整天让婆婆和嫂子来伏侍她,于是心里着急、吐起血来。”
匡老大说,母亲和自己老婆的身体还好,都可以照顾郑家娘子,但她更加心里过意不去,天长日久熬的时间长了,乡下又没个好医生,病了不到一百天,郑姑娘就不在了。匡老大还说自己刚到,所以老郑老俩口也是刚得到消息,正在哭。
匡超人听了这些话,“忍不住落下几点泪来”——这话也是有意思,是真的落泪,还是挤出来的泪?
匡超人又问郑姑娘后事是怎么办的?
匡老大说,郑姑娘去世后,家里一个钱也没有,“我店里是腾不出来,就算腾出些须来,也不济事”——听这话怎么觉得那么勉强呢?匡超人不是留银子了么,这么快花光了?
匡老大说自己无啥办法,只好把预备着给娘的衣衾棺木都给郑姑娘用了。匡超人说,那没关系。匡老大又说,虽然已经装殓了,但家里没地方停放,只能暂时停放在庙后,等匡超人回来以后再下葬。匡老大说,你回来了正好,赶紧收拾收拾,跟我回去料理后事。
匡超人却说,现在还谈不到下葬的事呢——我现在还有几两银子,大哥先拿回去,在你弟媳“厝基”上替他多添两层厚砖,砌得牢固一些,还能熬几年。厝就是棺材停放待葬,厝基就是停放棺木的台基。按照过去的风俗,先人去世,确实可以先不下葬,比如要选墓地、挑吉日之类,但这郑姑娘也真是命不好,摊上匡超人,好日子没过多久,就送去人生地不熟的乡下,三个月就没了,匡超人到现在没打算回去瞅一眼。
匡超人念念不忘做官的事,他继续说,刚才郑老爹说过,郑姑娘是个诰命夫人,你回去以后请画手给她画个像,记得把凤冠补服画起来,逢年过节供在家里,叫小女儿烧香,她的魂灵知道了也会觉得欢喜——就是那年我做了送回家给娘的那件补服,如果亲戚们一起喝酒吃饭,叫娘也穿起来,显得与众人不同。
这些话就很神奇了。不知道匡超人说这番话时,郑老爹在不在边上?这女婿,放着过世的女儿不下葬,也不回家看看老娘和过世的女儿,光操心着老娘出席大场面记得穿补服?脑子里只剩富贵功名带来的排场?
更神奇的还在后头——正在说郑姑娘后事呢,这边匡超人思维却开始跳跃。他又说,大哥将来在家时要让人称呼“老爷”,凡事要立起体统,不能自己“倒了架子”,自己将来到外地做官还要连哥嫂都接上一起过去“同享荣华”的。读者当然能够想起当年胡屠户教秀才范进的:跟老百姓千万不能失了身份,自己除外。匡超人这想法,是先让匡老大在家练习练习摆官员亲属的架子,省得将来不熟练?
匡老大被弟弟这番话说得眼花瞭乱,“浑身都酥”,光顾着听他说。到了晚上,郑家备了酒,一起吃过,一起在匡超人看不上的郑家狭窄房子里住下。第二天上街买了些东西,匡超人将几十两银子递给匡老大。
这一番细节,是完完整整把当年匡超人他爹娘的话作了一番对照。凡是他爹娘交待的,匡超人都没做到。凡是跟文化人有关的言行,匡超人都没有。匡超人只记得当官的身份、排场、架子,这些他都是时时放心不下。虽然至今为止,他偏偏啥官也不是。当然这些都不算啥,更见人心的还在后头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