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练在成长——当孩子作业反复出错……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是一名懒妈,多少显得有些佛系,当然,这是现状,感谢三个孩子一路陪练陪妈成长。曾几何时,对孩子的掌控欲也是密不透风,面对作业成绩也会抓狂。

在学习几年心理学和正面管教课程后,再面对孩子出现学习上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淡定”,美其名曰“接纳”。接纳他成长的慢,接纳他/她学业暂时的落后和面对作业的拖延症,偶尔也会有火气在内心升腾,好在会立即觉察并安慰自己: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我只是在牵着蜗牛散步。

但总体来说,也只是做到了情绪的平和罢了。今天在看一本小书《猫与狗的生活哲学》时,我发现了自己的卡点:我是一个只提供情绪价值没有行动助力的妈妈。

于是,在这个周末,我又欣喜的发现自己又向前进步了一点点,所以记录共享。

书的主角是一只焦虑的肥猫与一只稳重且智慧的肥狗,它们通过观察小主人在每次考砸父母安慰后的偷偷地哭这个行为,推断出小主人对于学习这件事已经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而父母轻飘飘地安慰(没关系)和鼓励(我相信你下次肯定能考好)并不能给到孩子实质性的帮助,孩子的偷哭与发呆让人心疼,潜台词中的“不相信自己能考好,我真的不行啊”刺了我一下。

我想到在陪一年级的儿子在写作业中发生的问题。一年级儿子写作业过程的问题是:读题不完整、漏题、不理解题意。比如选词填空,在题干表述结束后的括号后面还有附加要求“填序号”或者“画图表示”等他通常看不到,直接想当然的填等等,一再纠正,一再重复错误。

我一般是心平气和的纠正再纠正(偶尔也会忍不住提高声音),也和老师沟通了两次,整体还没有看到明显成效。我觉得,或许他就是那个晚开的花慢长的树,就把问题交给时间吧。

就在今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面对问题过于被动了,“共情”与“接纳”只是与孩子建立了情感链接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肩并肩一起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行动执行呀!

我把陪作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反映给老师固然也算是一种方法,并自身没有给到孩子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以目前的班额和老师的配置,我其实明白老师基本做不到针对每个孩子进行个性化教学。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指导,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

既然旧办法解决不了老问题,也许应该试试新的办法了。

我想到了AI,我问kimi,请简单分析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kimi秒回,总结下来就是两句话:阅读量不够影响了孩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用引导式提问改善,但根本还是需要培养阅读习惯。

孩子需要帮助,孩子学校里没有吃透的知识如果在作业中继续夹生,重复积累负面的反馈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行动:

2025年1月计划:伴读,培养习惯。

重点提醒一:耐心和鼓励。

面对儿子的反复擦写和错误,保持耐心,提醒自己目前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不怕犯错。用裴老师的话说:每次犯错都意味着又发现一个成长的好机会。用态度和行动向孩子证明,犯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和进步。

重点提醒二: 妈妈退后,孩子参与规则。现在的睡前读书是我和儿子各读各的,儿子喜欢翻越绘本,不愿意读字多图画少内容黑白灰的桥梁书(也有原因是识字量不够)。

那我们可以尝试让儿子对阅读桥梁书这件事带有期待。比如游戏(多本备选蒙眼“开盲盒”或抓阄)的方法确定确定本周读的书目,怎么阅读他来定:可以是分角色共读,可以接力读,还可以一人领读一天……重点是这个时段规则他做主。

重点提醒三:“小步走,意犹未尽”原则。一月至少在上半月我们的阅读减少时间只要十分钟,只要时间到留个“钩子”就停,睡觉去,想知道后面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总之,不管是接纳、共情、还是看见,最终的落脚点还得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托举。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他可能更需要的是肩并肩和他一起面对问题挑战的伙伴。我很庆幸自己能参与到三个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妈妈也才能在陪练过程中不断成长。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18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