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堂堂:范宽
读蒋勋“中国美术史”
范宽比李成晚生了30年,是继李成之后的有一位山水画大师。
文献中对范宽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是陕西华原人,自小喜爱绘画,而且极有天赋。
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和荆浩、关仝等前人一样,每日游走在终南山、太华山一带,观察自然之美,并把它们融入自己的画作中。
经过长期的努力,范宽最终成了当时无人超越的山水画家。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齐鲁之士,惟摹营丘(李成);关陕之士,惟摹范宽。”
现在,范宽名下的作品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雪山楼阁图》等,其中,可信度最高,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一幅很大的画,纵206.3cm,横103.3cm。
站在这幅两米高的大画前,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山迎面而来,让观者心生敬畏。
画家用细密繁复的皴笔,表现了山石坚硬和厚重感。
由于用的墨色较深,使得画面看起来“如行夜山”,这也是范宽画山的一个特点。
为了让画面不至于太过沉重,画家将天空留白,画面左侧也留出空间,显得透气很多。
右侧一条瀑布,既衬托了山的雄浑,又给画面增加了灵动感。
山脚下的云雾作用也不少:增加透气性,增加动感,多了一份轻盈,拉开空间距离等等。
说到“空间距离”,北宋的刘道醇曾经评价说:
“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外;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座外。”
意思是说,范宽的画,即便从很远的地方看,也像是近在眼前。
我们看《溪山行旅图》里的这座大山,是不是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再看云雾下方:
这三组大石在质地上与远处的高山相似,但是在气势上却有所区别。
这些巨石结构更丰富细腻,相互顾盼,加上流水和丛树,还有建筑、行人等元素,使得这部分看起来相对柔和,有人间烟火气。
先看水流,与高山边的细线一般的瀑布不同,这里的水曲折,宽阔,舒缓,使人的心情也变得舒畅了起来。
看画面右侧:
树木掩映间,露出了一座寺庙。
画家用笔不多,看起来仍然精致、庄严。
山间密密匝匝的夹叶树,用笔朴拙,极有层次。
边缘处,用几株点叶树丰富画面。
山脚下:
一只赶着四头驴的商队正在山路上行走。
虽然有驴,这些商人也都要自己背一些货物的,真的是不辞辛苦。
其实,他们并不是孤独的行者:
在他们的左上方,左侧巨石后面,正走来一个挑担的行人。
两组行人相互呼应,又奔向各自不同的目的地。
除此之外,这幅画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留给观者自己慢慢体会。
《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少有争议的范宽作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