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破冰之旅”
巴纳姆效应----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破冰之旅”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将那些笼统的、普遍适用的人格描述视为对自己个性的准确描述。这种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尤其在占星术、算命、性格测试等领域尤为明显。这些描述往往利用模糊、宽泛的词汇,使得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相符的部分,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法辩驳感。
红楼梦中人,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所有的人物都有着极其鲜明的人物性格,而非脸谱化的非黑即白的“好人”“坏人”都写在脸上。曹雪芹几乎给《红楼梦》里的每个人都派上了“缺点”,不少读者往往对红楼人物也呈两极分化之辞。
才貌双全的薛宝钗亦未能免俗,读者评价也是两极分化。
薛宝钗的出现,黛玉之泪的开始,林黛玉的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对于薛宝钗,黛玉从心底保持似是而非的距离感和危机感。
薛宝钗的“破冰之旅”,类似“巴纳姆效应”似的交心,有关风化、有关性情,黛玉自然也无法反驳。
《红楼梦》的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在蘅芜苑中要求林黛玉跪下,并“审问”她。起因是林黛玉在前一天老太太宴请刘姥姥时行酒令时,一时情急,脱口而出《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当时被认为是“杂书”的禁书,有关风化。薛宝钗以此为由,对林黛玉进行了一番“教导”,指出她的行为不当,并提醒她要注意言行。
黛玉表示并不知道且看谁“审”谁知道地 “请君入瓮”。
宝钗则款款地告诉黛玉,不过小时候背着大人读过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等,“份内事”“份外事”,一种小女孩戴着爷爷眼镜般的说教,“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既是剖析,也是交底。
黛玉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
黛玉不知的请君入瓮,宝钗,款款的告诉黛玉,不过小时候背着大人读过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等,“份分内事”“份外事”,一种小女孩戴爷爷眼镜般的说教,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宝钗的博学毋庸置疑,却往往利用模糊、宽泛的词汇,若即若离,看似身入其中,仿佛一种“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其实又是撇开关系的“不过小时候”。
黛玉笑着忙央告:“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我还求谁去?”
还是这一回,黛玉戏言宝姐姐,黛玉再次的“请君入瓮",将这场“审批”画上一个句号。
黛玉笑道:“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饶人的。”宝钗笑指他道:“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破冰之旅”,连贾宝玉都不明白,黛玉是何时接下了“孟鸿案”。
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ID江上手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