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时节

我对腊八的印象,最早就是小时候唱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但记忆中在我家里,是奶奶煮粥,大米小米花生黄豆红豆等等可热闹了,还泡腊八蒜,是不是过年吃有点记不得了,反正糖蒜在麦忙时节吃得多。后来,我爸妈我们搬家到新房住后,不怎么会做饭的老妈也比较少熬腊八粥了。

后来,我各种上学,在家时间比较少,但腊八都会给爸妈打电话。老爸经常嘿嘿一笑,不就是煮米粥么,这简单…… 但我不确定他说简单的背后是否真的有粥喝,老爹他们这代人,真是吃苦吃出来的,已经习惯了有没苦都要吃。而口口声声念叨想着的儿女们只是口头孝顺,说笑得开开心心,人却在千里之外,暖心的话也只是徒劳而已,实实在在的亲情陪伴,还是家旁边的儿媳妇好!

想起腊八,还因为一个人,他是腊八生日,貌似我也没有陪他过过生日,只是曾念叨在心里,现在虽云淡风轻,仍有些许美好印记,也是一番滋味。

再就是陪娃们,晚上放学后和娃们说说今天的腊八节,传统的腊八、美食中的腊八和文人眼里的腊八,按节奏科普下,我们的老传统还是要铭记的。内容如下:;

说说腊八,腊: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

三曰:腊者,逐疫,即有驱逐疫鬼之意。

如今,腊八节祭祀的仪式早已不再流传,而节日的主要习俗——喝腊八粥却传承至今,愈发意蕴非凡。

美食里的腊八:

各地的腊八粥都是什么味道的?

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甜的。就拿老北京的腊八粥来说,要加谷类、豆类、各色干果等,软糯香甜、绵密可口。

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咸的。陕北人的腊八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及肉,鲜香入味、营养丰富。

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辣的。在“无辣不欢”的四川人看来,腊八粥分甜咸、麻辣两种,以黄豆、花生、肉丁、萝卜等煮成。

也有些地方的人们不爱做选择,而是咸甜都要!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咸粥要额外加入青菜和油,而在上海,则有“细腊八”“粗腊八”之分。

一碗腊八粥,可盐可甜、可荤可素,讲究的不是食材配方,而是热闹的年味儿和浓浓的亲情。

文人眼里的腊八:

老舍《北京的春节》:“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梁实秋《粥》:“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家人就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开始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地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

沈从文《腊八粥》:“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锅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读着读着,不禁口水直流。”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227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