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化债务危机操作要点以及提高生产率的概述

        前篇文章提到了理想的社会经济形态应是没有信贷且实现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生产率。但是目前各国政府正走在去杠杆化的历程当中,针对化解债务危机方面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信贷总量巨大的现实告诉我们去杠杆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布局和实施也要同时逐步完成。在去杠杆化过程中需重视债务重复增加杠杆的叠加以及人性的不可控因素这两个方面。确定债务平衡点及其困难,因此逐步缩减信贷总量是正确做法。

        在债务规模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提高收入是一个稳妥的办法。无论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可采取以下方法增加收入:1、消减支出;2、通过债务违约和重组减少债务。另外做为国家经济主导者的政府增加收入还有以下几种:1、举债增加国库收入,举债的规模应控制在国民收入增长率以内;2、对富裕阶层加征临时税,征税起点可设在中上层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3、增发货币,发行量不能大于消失的信贷量。政府增加收入是为了制定刺激经济政策、降低失业率以及救济政策顺利实施,从而增加收入支出的整体效果来降低债务收入比例。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必须保证收入增长率超过所积累的债务利率,并且为了保证社会生产积极性,要使债务增长速度<收入增长速度<生产率。

        温和去杠杆化之后,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生产率。

        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人们普遍的思想里也认同这一观点,那就是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很多国家的常规操作就是去制造业、转型第三产业。配第---克拉克定理诠释的是一种现象,不是必然发生的结果。从产业发展历史来看,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劳动收人和支出的增加速度与生产率提高速度趋于一致。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架构及产业配比要合理。在讨论提高生产率之前要明确的认识到第一产业是所有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产业是所有经济内容的支柱,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基于服务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目的并符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服务要求。从产业结构重要性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很多观点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与人均GDP高度相关。这又是以数据片面化解释的范例。GDP指标本身就有局限性,无论用何种方法计算的GDP数值都没有反映出外部成本对GDP的影响,从而掩盖了社会和资源的分配合理性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GDP指标应修改为与外部成本对冲后的数值才是合理的。只有修订过的GDP数值,才有资格讨论全要素生产率(TFP)。外部成本可简单理解为与个人和企业有关但不需个人和企业承担的费用,但这个费用必须由国家承担。如工厂废气排放造成的人类身体疾病和环境影响产生的费用。

        全要素生产率的大意是既定的劳动和资本投入下,经济体产生的额外增加量。提高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就是创新。无论在何种产业结构中,除了基层的创新理念外,另一种创新途径就是针对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利用AI技术对全系列产品产出全过程对外部全因素的影响建立模型并研究解决方案。这些模型依靠企业内部或合作服务企业建立,结果是企业产生的所有外部成本都会被最优方案优化。政府只需审核模型并备案、监管企业实际运营产生的外部效应是否产生外部成本,若实际运营偏差产生外部费用,政府可临时增加税收(如庇古税)约束以及监督企业改进,改进之后应予以奖励。事实上这种减少外部成本的做法对社会整体来说是一种全员生产率提高的表现,为整体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活力。

        以上所述皆为本人临时起意,抛砖引玉是我的目的。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262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