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当始于李白,终于高适 ——观《长安三万里》有感
李白的意气风发,像极了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盛唐那样一个商人被称作是“下九流”的时代,像李白这样的年轻人也只能是空有才情、难逢良机。李白怀揣诗歌满眼骄傲四处干谒的样子,像极了毕业后自负才华、目空一切求职的大学生们。当被权贵的仆从嗤之以鼻、拒之门外,连展示真才实学的机会都没有时,理想的浪漫被现实重惨痛一击。
入仕无门,李白开始游历四方、广交朋友,以诗歌闻名。此时的李白想到了一个似乎能迅速实现阶级跃迁的“捷径”——“入赘” 许家。在现实中四处碰壁之后皈依道门,居然得到了玉真公主的举荐,被征召入长安,受封翰林侍诏。人生充满了出其不意,往往不按计划和常理进行。身在长安的李白,力士拖靴、贵妃研墨,着实度过了一段“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时光。可惜好景不长,因为“天子呼来不上朝”的处处锋芒,因为诗歌的引人误会,或者仅仅是偶然中的必然,李白有朝一日突然得罪了当权者,福地长安瞬间变成了一个极其凶险之地。
惶惶若丧家之犬的李白逃离长安,获得道士资格,后居然再一次入赘前宰相宗家。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妻子宗夫人避难隐居庐山。可谁知又因错误审时度势,亦或是心中对仕途理想的终极追逐再次引燃,李白没能拒绝永王李璘幕僚的三请出山。不料永王叛乱,兵败被杀,57岁的李白被归为逆党,人生暮年却身陷囹圄,被判流放。流放途中遇天下大赦,竟还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句,振奋人心。李白,终究是李白。
而回望李白的友人高适,这个从少年时就跟他截然不同的男子。在才华横溢的李白面前,高适口吃而笨拙,就连念书也要小童读给他听。尽管高家的势力不复当年,可他依旧苦练高家枪法,将看家本领烂熟于心。在陪同李白四处拜谒之时,高适却清晰地知道,“天下捷径,又岂是为寒门所开”。当李白表示要入赘许家,走向另一处“捷径”时,虽然旷世奇才孟浩然船上那个“当”字是那样醒目,可高适还是毫不犹豫地留下一个“否”,不论多么微不足道。这是忠于己心,诚于朋友。
当自己在战场上的枪法变成歧王府里供人娱乐的杂技,当意识到籍籍无名的自己留在长安难有出头之日,年轻的高适并没有盲目从中,而是回到老家梁园踏踏实实地锻炼身体、锤炼本领,期待在小城市混出名堂声动京城。渐渐地,口吃少年不再口吃了,书也不用小童给念了,居然也写出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数年沉淀凝聚了他沉稳踏实的品格,点滴积累积蓄着后期逆袭的力量。
奔赴李白的扬州之约,还了哥舒翰将军的十年之约。一约既定,万山无阻,即便共同约定之人并不记得或在意。可拥有这样的朋友谁能不感动、欣喜?他忠于内心,知道曲线救国,在自己暮年之时位极人臣,且成为唐朝官职最高的边塞诗人。无论是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的出奇制胜,还是在解救友人于困境时甘做幕后英雄。他不慕名利,但对得起天地、良知和自我。
当人拥有一定阅历,会越来越欣赏高适这样的人生剧本。因为太多的普通人没有李白的天赋才华,更加不敢疏狂放荡。是社会教会了我们审时度势,教会了我们学会沉潜、不冒进。但潜龙勿用并不意味着失去了心中耀眼的月光,也不意味着暗夜的北极星不再明亮。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从未忘却内心的坚守。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当成为阅历,而始终都有忠于自身的选择。相信终有一日,璀璨的心光会划破天际,无论是否有机遇为世俗所赏识,都会与逝去的时光发出会心一笑。
人生当始于李白的意气风发,终于高适的厚积薄发。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