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片最高水准,现在都承认了吧?
微信公众号:虹膜
文:盛昊阳
在小说《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第一章中,约翰·勒卡雷状似漫不经心地描写了汤顿镇一所预备学校的情况,主角之一的吉姆·普莱多就在这所乡间学校与小胖墩比尔·罗奇相识。
由于这段剧情与主线故事关系不够紧密,无论是公认经典的1979版电视剧还是2011版电影,都以「老总」命吉姆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电影改成了匈牙利)与人接头,找出圆场内奸开场。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也就省去了间谍小说中也许最经典的开头之一:「说实话,要是杜佛少校这个老头没有在汤顿赛马场上突然中风死去,吉姆是根本不会到瑟斯古德学校来的。」
这句话的妙处在于无法用影像来还原,勒卡雷以叙述者的身份告知读者一个真相,在事件全貌得以揭晓后,我们知道这个真相根本是假的,堂而皇之出现在全书开头的「说实话」是毫无准备的当头一棒,瞬间将人心砸得粉碎。
什么是真相?至少在苦苦追寻伊琳娜的里基·塔尔对真相的确一无所知,可能因为饰演这个塔尔的是汤姆·哈迪的缘故,原作中胡天胡地的混子被改成了电影中的情圣角色,一夜露水夫妻后居然真情流露,不惜一切也要找回因他出事的苏联情人,伊琳娜的结局也就随之更加迅速。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这段短暂情缘的背景从小说的香港改到BBC版的里斯本,最后变成电影的伊斯坦布尔,不变的是当事者的茫然无措。至于另一悲剧感情线的主角之一吉姆,仍然是小说的第一章,最后一段写到:「吉姆给罗奇取了一个外号。他不再叫他比尔,改称大胖」。
当史迈利等候在水闸花园第五号公寓时,他听到比尔·海顿熟悉的声音,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但是,这并不说明他不知道「鼹鼠」是谁,「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是比尔。正如老总知道,拉康在孟德尔家里也知道。正如康妮和吉姆知道,阿勒莱恩和伊斯特哈斯也知道……」
电影对这点表现得也足够明显,不止一次暗示前往匈牙利之前的吉姆早已知情,但他爱着,无可救药地爱着那个甚至送他去死的「鼹鼠」。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尽管《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作为史迈利三部曲的第一部,表面上讲述的是主角史迈利重回间谍舞台的故事,其实,剧情的核心人物是全部角色中第二个出场的吉姆·普莱多,而最重要的一段感情关系正是他与比尔·海顿的昔日恋情。
与BBC版相比,加里·奥德曼风度翩翩而深藏不露的演出无疑是在向亚利克·基尼斯爵士的诠释靠近,与那个矮胖短小,「像个小鸡蛋」的史迈利毫无相似之处。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1979)
两版吉姆的容貌气质也十分相似,差异最大的是两版的比尔·海顿,BBC版的伊恩·理查森气质阴冷,一看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老辣政客,电影版的科林·费尔斯则是最优雅的英伦情人,无怪片中的男男女女都为他倾心。
除了借酒消愁的吉姆之外,影片还给冲上楼梯发现真相的彼得·吉勒姆一个表情特写,那是愤懑,困惑、痛惜于信仰的破灭和偶像的陨落。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1979)
被间谍电影的名头吸引而来的观众必然会对《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感到失望,两个小时的篇幅本就不够交代清楚原作千头万绪的关系。电影已经足够浓缩,主线只聚焦于史迈利一人之身,略去复杂的多视角叙述,史迈利失败的婚姻生活也被几笔带过。
这不是伊恩·弗莱明式醇酒美人只争今夕的故事,大多数线索都在往事的迷雾中若隐若现,史迈利的两副眼镜代表当下与闪回之间的穿梭,而回忆当然不总是美好的。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电影版最失败的改编部分肯定是结局,史迈利根本不可能是志得意满坐上王座的功利之人,比尔·海顿的枪杀被直接拍出,哪有小说一分一毫的摧人心肝。
在勒卡雷的结局里,精神终于好起来的吉姆又开始管比尔·罗奇叫起了比尔,这真是一个让人欲哭无泪的爱情悲剧。
但电影也有神来一笔的添头,在史迈利与康妮的交谈中出现了往年圣诞晚会的镜头,这场圣诞晚会打碎成几段分散在电影中,透露了不少人物关系的重要信息,直到临近结局时,揭示晚会上的吉姆已经猜到比尔的背叛。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然而在那个时候,圆场的所有人都还在,即使在座的任何人都改变不了夕阳落下的方向。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共有 0 条评论